




[摘要]中國朝鮮族作曲家權吉浩先生于1984年10月在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期間,運用最具有朝鮮民族音樂特色的“長短”(旋律)為體裁,并融合民歌風格,將中國朝鮮民族特色打擊樂與西洋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創作而成的鋼琴組曲《長短組合》,以其嚴謹的曲式結構加上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旋律,呈現出鮮明的、具有朝鮮民族風格特色的鋼琴音樂,在海內外深受好評。本文筆者主要分析《長短組合》的節奏,這樣的分析有利于我們了解朝鮮民族的音樂節奏要素,把握朝鮮民族音樂節奏的特點,從而對作品有更深刻地了解。
[關鍵詞]朝鮮民族音樂;長短;《長短組合》;節奏;鋼琴曲
[中圖分類號]J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0-0120-04
一、朝鮮民族音樂節奏“長短”
什么是“長短”?
“長短”是朝鮮語言中對于本民族節奏的稱呼,是形容朝鮮族特有的節拍、節奏體系的總稱。“長”就是節拍中的重音,“短”就是節拍中的弱音,它們以不同的組合排列形成朝鮮民族傳統節奏——“長短”。
朝鮮民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簡稱鮮族,居住在中國東北部。朝鮮民族以其嚴格的禮節規范著稱,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朝鮮民族的語言。單以朝鮮民族語言中的動詞和形容詞為例,就有不同的尊稱、時態、式和階層范疇。階層又分為尊稱階、對等階和對下階。對不同的對象嚴格使用不同的階層,這是朝鮮民族語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范。
朝鮮民族的音樂節奏形式如同它的民族語言、禮節制度那樣嚴謹,節奏的進行嚴格按照其規律。朝鮮民族傳統節奏一般是以同一形態進行反復循環的節奏模式進行,重音弱音的抑揚頓挫都與節奏、拍子、速度甚至情緒緊密結合,如此節奏凸顯了朝鮮民族獨有的藝術文化個性。據韓國出版社的文化百科全書及Daum百科詞典描述:“朝鮮民族音樂中的‘長短’意味著拍子、速度、強弱等概念。”它并不僅僅表示速度、長短的概念,在它規定下的要素中進行的音樂顯示了朝鮮民族豐富的生活情感和審美情趣,顯示了朝鮮民族的思維原型與民族特性之間的緊密聯系,是朝鮮民族“天地萬物一體”的自然意識的哲學表現。[1]
朝鮮民族傳統音樂節奏中最具特色,并且最能將民族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的節奏是“長短”。在記譜中的單位拍一般用八分音符表示,這樣可以把三個八分音符重新組合成一拍。“長短”的種類有很多,因祖先的生活地域、風俗習慣略有不同,產生了各種類型的長短,其名稱都來自于朝鮮民族語言音譯。
“長短”是由節奏、節拍、速度、強弱、律動、情緒、鼓法等要素相互融合而成的,以節奏、節拍和速度周期性反復,以不同組合邏輯來表述情感的一種音樂性敘述模式形態。通常由長鼓為代表的朝鮮打擊樂器演奏,也被廣泛應用在朝鮮民族舞蹈、歌曲、戲劇、器樂等藝術作品中。它的產生與發展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之后沉淀出的精華,以瀟灑豐富、典雅而又含蓄飄逸的特點著稱,與眾多優秀的朝鮮民族文化緊密結合、融為一體,是朝鮮民族傳統音樂和舞蹈中最具特色的標志,也是表現朝鮮民族藝術個性的重要手段。如譜例1中的朝鮮民歌《桔梗謠》(片段),譜例的第一行是音樂旋律,第二行和第三行是“陰山道長短”。[2]
在朝鮮族的音樂演奏中,“長短”是可以根據基本節奏形態相互結合和變化的,具體看演奏環境和曲目意境,所以它的表演充滿了即興性質。這就要求表演者要對“長短”節奏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在表演中表現出它的內涵。
“長短”的節奏多種多樣,有的明快熱烈,有的沉遠寧靜,相互之間的變化和結合使得朝鮮民族音樂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朝鮮民族人民多才多藝、熱愛生活的態度。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朝鮮民族傳統打擊樂器是緊密相連的。在朝鮮半島,使用頻率較高的打擊樂器有四十多種,最能體現朝鮮名族特有的“長短”節奏特性的樂器是長鼓,因此長鼓也有“長短樂器”之稱。在權吉浩鋼琴曲《長短組合》中,演奏者在演奏中要有意識地模仿朝鮮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才能正確地體現作品風格。
二、朝鮮民族“長短”節奏的獨特性
在西洋音樂的節拍體系中,節拍的強弱規律由二拍子的強、弱,到三拍子的強、弱、弱,再到四拍子的強、弱、次強、弱,六拍子的強、弱、弱、次強、弱、弱等依次構成。而朝鮮民族節拍“長短”的強弱規律則是根據其不同內涵在不同的情景下,結合呼吸、律動、音響效果等要素而產生,與西洋音樂中節拍的強弱規律有明顯的區別,這也符合西洋音樂作品寫實,中國音樂作品寫意這個規律。
與西洋音樂的速度基準是人類心臟跳動的頻率不同,朝鮮民族音樂的速度以人類肺部運動為基準,所以朝鮮民族傳統音樂節拍比西洋音樂稍微慢一些。由于有西洋音樂節拍先入為主的概念,加之我國學術界對此探討的理論較少,屬性模糊地將“長短”歸為三拍子體系。
目前朝鮮半島南北部以及海外朝鮮民族經常使用的長短有“晉陽調”“古格里”“中莫里”“中中莫里”“扎進莫里”“他令”“噔得空”“安當”“揮莫里”“嗯莫里”“陽山道”(“諧瑪琪”)以及“短中莫里”和“嗯中莫里”等這些“長短”的變化形態。中國朝鮮民族音樂中使用的“長短”與朝鮮半島固有的傳統“長短”節奏上保持整體一致,細微處略有差異,尤其是在“長短”的性格特征方面。中國朝鮮民族音樂中的“長短”更為粗獷,也更加雄健豪放。
中國朝鮮民族音樂中的“長短”只是朝鮮半島“長短”的一部分,在類型與數量上相比朝鮮半島本土,差距還是相當大。此外,中國朝鮮民族“長短”的結構與韻律特點更加傾向于北部朝鮮,這與中朝兩國地緣關系、意識形態以及長期以來的交流形成的審美價值因素相關。[3]
三、鋼琴組曲《長短組合》中的“長短”
鋼琴組曲《長短組合》,是作曲家權吉浩先生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并融合朝鮮族民族傳統打擊樂與伽倻琴音響特點創作而成。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采用西歐組曲與朝鮮族傳統散調相結合,并以長短命名各樂章。[4]第一樂章取材自朝鮮族傳統“長短”中的“噔得空長短”;第二樂章取材自傳統“長短”中的“晉陽調長短”;第三樂章取材自傳統“長短”中的“嗯莫里長短”。(一)第一樂章《噔得空》
“噔得空長短”是朝鮮族傳統舞蹈長短,其節拍具有樂觀而興奮的特點,多用于喜慶的節日或盛大的舞會。[5]節奏原型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交替排列構成。見譜例2:
鋼琴組曲《“長短”組合》的第一樂章是128拍的“噔得空”,三段曲式。見譜例3:
“噔得空長短”原本是用于巫俗儀式咒文歌中配合巫婆歌舞的節奏形式,具有極強的舞曲性質。[6]作曲家在每小節強拍處與弱拍處加入了附點四分音符,并且高聲部低聲部交替出現,實際上是將前三拍與最后三拍分別作為了一個整體加入,這是“噔得空長短”變形節奏中的一種。加入三拍子擴充節奏形態,樂曲一開場強拍就在相鄰小節高聲部與低聲部之間交替出現,在音響效果上加強了“長短”鼓點節奏的重音,氛圍上烘托了巫歌氣氛。
與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寫實風格不同的是,中國的鋼琴作品寫意,主要以音樂色彩和旋律線條烘托作品意境與音樂情愫。第一樂章一開始,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交替出現的“長短”節奏以模仿鑼鼓打擊樂器的聲音逐漸變化分解地依次展開,具有強烈的朝鮮民族風格。
第一樂章以“噔得空”命名,主要是由于標題中這三個字暗含的 “擬聲性”形象和該節奏的本質特性接近。在這一樂章中,“噔得空長短”最具特色的附點節奏一直沒有出現,反而“噔得空長短”中不明顯的切分節奏和各種旋律性很強的變化節奏自始至終出現在整首作品中。[7]中段加入“蠻長短”,“噔得空長短”和“蠻長短”在高聲部和低聲部相繼同時或交替出現。見譜例4:
(二)第二樂章“晉陽調”
“晉陽調”是再現單三部曲式,每一“長短”為24拍或6拍,韻律自由、散慢,敘事性效果強烈。
“晉陽調長短”是一種古老、徐緩的長短,是朝鮮族傳統器樂曲“伽倻琴散調”中的一部分,[8]是朝鮮民族所有“長短”中,長度最長,速度最長的“長短”。[9]“晉陽調長短”中的抑揚著力點分布在第一拍子與第五拍子上,使強拍的節拍著力點與第五拍子的節奏著力點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柔軟、安穩的情感色彩墊定了整個節奏自由散漫的基調,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10]節奏原型見譜例5:
188拍的“晉陽調長短”在朝鮮民族所有的“長短”中,是長度最長,速度最慢的。它以柔軟安穩的情感色彩加之散述性的結構著稱。第二樂章“晉陽調”并沒有采用“晉陽調長短”的具體節奏形式,而是運用了其自由、散、慢的韻律風格。以“晉陽調”命名只是因為情緒上神似。樂章的一開頭左手旋律模仿伽倻琴“弄弦”,接著高聲部的顫音模仿林間清晨的鳥兒鳴叫。伽倻琴外形類似漢族的古箏,屬于彈撥樂器,是朝鮮民族弦樂器之首。隨后在左手模仿伽倻琴“弄弦”基調上,右手旋律如同宣敘調般,像長者再訴說古老的故事。見譜例6:
中段加入歡快片段,是第一樂章中不協和音的變形,氣氛與整個樂章前后形成鮮明對比。24拍突出了情緒的轉變,描繪了一片清晨中萬物逐漸蘇醒的輕快靈活氛圍。見譜例7:
(三)第三樂章“嗯莫里”
第三樂章“嗯莫里”是回旋曲式結構。樂章一開始,音樂旋律就表現出熱烈的群舞場面,最主要的特點是3+2的混合拍子具有非常強烈的律動感和張力,用這種十分熱烈且歡快的快板節奏來表現舞蹈場面最為恰當。
“嗯莫里長短”屬于混合拍子,一般以兩小節為一個單位進行。第三樂章的一開始就變為2+3結構,隨后不斷地加以變換,2+3、3+2、2+3,又加一個單獨的3,[11]極快的速度與重音的不斷轉移,逐步地強化了“長短”中蘊含的動力,同時也賦予了樂曲超強的表現力,用長和短的快速變化來強調舞蹈的熱鬧歡愉場面。見譜例8:
插部加入“古格里長短”和“薩爾普里長短”擴充節奏。“古格里長短”在第一樂章“噔得空”的中段部分也作為插部加入,用來渲染氛圍。“古格里長短”性情柔和且節奏鮮明,速度較慢,在朝鮮民族傳統器樂曲、舞蹈伴奏以及歌謠中,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長短”。“薩爾普里長短”和“格古里長短”相似,但風格不同。“格古里長短”主要就是鼓點的節奏,“薩爾普里長短”是一個古老的長短,原本多用于巫婆祈求神明時的宗教儀式音樂中,節奏表現的情緒相對平靜,但在平靜中又蘊含著興奮而起伏不定之相。[12]見譜例9:
插入的新長短采用第一樂章“噔得空”中的材料,節奏的變化就像樂章中大型舞蹈場面的變奏。在這一段落中,帶有“薩爾普里長短”基本律動的節奏型穿插在58拍的“嗯莫里長短”的不規則律動中,速度極快,變化多樣,高低音區頻繁急速轉化,音樂對峙,加上切分型節奏等創作手法,都將此段落推向全曲的最高潮。見譜例10:
中部雖然速度變慢,不規律的律動依然存在,如3+2、2+3、3、3+2、2+3、3又來一個6,[13]這是“古格里長短”的經典律動,速度是慢速。因此這一段也可以說是具有“古格里”律動的新型“嗯莫里”,即融合了兩種“長短”的“長短”。風格上借鑒了西班牙音樂,異域情調十足,悠然迷離的旋律跟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前后兩段激烈樂段的連接。同時也是樂曲在前部分到達激烈頂峰后的短暫寧靜,又是樂曲在走向最后激烈的高潮結尾前的準備。見譜例11:
造成“長短”如此多樣化的原因,是由于從古至今,“長短”并不是以樂譜的形式來傳承,而是大多數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另一原因是由于“長短”有很強的即興性質,很難明確地用記譜法來規定每一個音的實質并且記錄下來,記譜者往往會以自身體會為第一記譜要素。
朝鮮民族古話曰:“一鼓手,二名唱。”充分揭露了“長短”節奏在朝鮮民族音樂中的重要性。
四、“長短”在鋼琴上的演繹
旋律是音樂的皮囊,節奏是樂曲的靈魂。要將一首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旋律和節奏一定是表演者需要下功夫的兩個層面。朝鮮民族風格樂曲的真正含義就蘊藏在音符和樂譜背后的節奏中,要把朝鮮族風格音樂通過鋼琴的演繹傳遞給觀眾,節奏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
權吉浩鋼琴組曲《長短組合》可謂是一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朝鮮族音樂風格的鋼琴作品,它的旋律蘊藏在節奏之中,可以說節奏就是它的旋律,也可以說旋律就是它的節奏。
樂曲一開始以節奏型進入,旋律暗藏在高聲部和弦的高音與低聲部和弦的低音中。如譜例12:
此處在演奏上模仿朝鮮打擊樂器的共鳴,所以踏板在每小節的強拍處替換。
旋律聲部在低聲部,高聲部進行“長短”節奏,旋律與節奏交錯進行是朝鮮民族風格樂曲的常見形式。如譜例13:
此處踏板跟隨旋律線條的變化替換,隨后織體交替,旋律在高聲部進行,低聲部以“長短”節奏進行。
結語
鋼琴組曲《長短組合》將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作曲技法相結合,博取前人之眾長,無論是在作曲技法的領域,還是在鋼琴表演的領域,都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作品。她的出現使中國鋼琴作品能在20世紀鋼琴音樂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可能。
(指導教師:蔡韌)
注釋:
[1]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1.
[2]段亞坤.朝鮮族音樂節奏之我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4(02):103.
[3]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37.
[4]中國朝鮮族音樂研究會編.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81.
[5]黃玥.論權吉浩鋼琴組曲《長短的組合》中的朝鮮族音樂節奏特色[J].鋼琴藝術,2011(08):45.
[6]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47.
[7]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103.
[8]同[5].
[9]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115.
[10]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48.
[11]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105.
[12]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44.
[13]權吉浩,李晶.朝鮮族傳統音樂節奏形態“長短”的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106.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