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聆聽音樂始終是人們在閑暇時進行自我放松的重要方式,作為音樂藝術表現力極強的重要樂器之一,西方長笛自然贏得了眾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特別是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必將達到形、神、氣、韻的完美契合。本文首先介紹我國長笛音樂教育的現狀,然后討論長笛藝術民族化教學的迫切性,最后研究提升長笛藝術民族化程度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長笛音樂教育;長笛藝術;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1-0162-02
收稿日期2019-07-08
作者簡介(孫剛平(1975—),男,山西省太原學院音樂系講師。(太原030012)
長笛起源于西方國家,不管是演奏技法,還是長笛音樂教學理念,都可以彌補國內音樂領域的空缺,也有助于我國音樂教育教學事業的現代化進程。由于西方長笛作品與中國民族藝術的審美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了其在國內的2受眾面比較小,難以廣泛地傳播開來。毫無疑問,西方長笛音樂要想長久地扎根于中國,必須走向本土化,即長笛藝術的民族化研究已迫在眉睫。鑒于此,本文著重研究長笛音樂教育現狀及其藝術的民族化,期望促進我國長笛藝術的民族化進程,確保長笛音樂教育事業的健康與持續發展。
一、我國長笛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教學系統不完善
眾所周知,許多西方文化始終占據世界頂尖地位,不管哪種文化傳入中國以后,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作為西洋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長笛的音色輕柔、通透感強,演奏效果十分突出,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得我國音樂教育界的重視。盡管長笛藝術在我國獲得了較大發展,但因缺乏與之相適配的教學系統,以至于長笛音樂教育質量仍然偏低2。由于中國傳統教育向來重視技能的傳授,像部分音樂教師掌握了熟練的長笛演奏技能,而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極為欠缺,直接導致長笛教學僅僅成為西方長笛簡單技能的傳遞。不難看出,這種教學系統下中國學生只會變得崇洋媚外,唯西方文化是從,全盤吸收,久而久之,將會不思進取,未來令人擔憂。
(二)缺乏民族化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技術日益呈現出強大的威力,人們可以足不出戶,靜坐家中,一覽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等的動態,習得知識的渠道更加便捷。在這種背景下,西方長笛藝術進一步獲得了我國音樂愛好者的追捧,更多人都被其夢幻般美妙的聲音所陶醉。不過,長笛藝術在中國健康發展,必須依靠教育的力量,只有將其與中國民族化內容進行相融合,賦予長笛更多的中國特色,才能贏得更加廣泛人群的喜愛,使其在我國藝術界永立不敗之地3。然而,當前我國長笛音樂教育缺乏民族化融合,喪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元素,即使有人創作出了具民族特色、民族韻味的作品,也因實踐活動不足,以至于這些作品鮮為人知,這也是我國長笛音樂教育中民族化問題十分突出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長笛藝術民族化教學的迫切性
長笛藝術在中國的有效發展,必須在創作方面注重本土化,打造出中國式的長笛作品,才能贏得廣大聽眾的認可和支持,即長笛藝術的民族化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實際上,賀綠汀曾指出:“將中國古老的、有特色的東方音樂用新的方法發展到它最高的形式……”直接表明音樂教學必須追求民族化,音樂藝術創作也應當如此,像長笛藝術作品創作就要注重不同的韻味,才能充實音樂作品的音樂屬性和藝術風格。當然,現代長笛教學竭力打造長笛藝術的民族化,不只是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還是為了融合中西音樂的不同審美氣質,以便滋生出更加獨特新穎的演奏效果4。只有這樣的長笛藝術,才能更好地放松和治愈人類的心靈,確保人們獲得應有的審美情趣,并且深刻感悟人生的真諦,充分發揮長笛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
三、提升長笛藝術民族化程度的教學策略
(一)增強教師的民族化意識
中國學生學習西方長笛,決不是全盤吸收,而是對中國音樂藝術的革新,使其與時俱進,兼具中西方之長,達到最理想的藝術表演境界。發展我國長笛音樂教育事業,必須將其與中國優秀的音樂文化元素進行相融合,但這一切需要民族化意識較強的長笛教師進行教導,也是推進我國長笛藝術民族化程度的重要步驟。作為長笛教師,一定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知識,體會中國特色,感悟長笛藝術魅力。又由于中西方的音樂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演奏技巧、語言、審美等,都要與中國本土化進行結合,這就要求學校定期開展培訓活動,確保長笛教師能將民族化理念、精神、思維貫穿于長笛教學之中,既吸收長笛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音色,又能傳揚中國民族音樂。
(二)完善長笛教學系統建設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長笛音樂成了我國音樂教育領域的新科目,其教學系統的完善決定著長笛音樂教學的質量。為了提升我國長笛藝術的民族化程度,建立健全的長笛教學系統就顯得更加重要,這也是長笛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在長笛教學材結構方面,學校應當狠下功夫,優化每一個教學環節,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撰寫、發布、使用民族韻味濃厚的長笛教材,包括經典民歌的選擇、優秀曲藝作品的參考,逐漸激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情。另一方面,徹底調整原有的以西方音樂知識體系為主的長笛教學大綱,每一個細節都要向民族化靠攏,最大限度地增設擁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長笛課程,全面促進我國長笛音樂教育的民族化步伐。
(三)注重民族音樂文化植入
長笛來自西方國家,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如果不對其進行改造,將會成為西方文化的“傀儡”,使學生在精神方面漸漸形成一種西方民族意識,與其在中國環境下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國長笛音樂教育必須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植入,可以添加各少數民族音樂、古代詞賦等,像《夕陽簫鼓》描繪了景色優美的月色春江畫面,旋律委婉、節奏流變,展現出了清新淡雅的山水長卷,全曲主要采用了民族樂器中的多段體結構。針對這首民族音樂作品,長笛教師應當讓學生切身感受其各個樂段的意境,獲得懷古風情,促使其積極探求古代文化底蘊,以此演奏出古典特色濃厚的長笛藝術風格。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的民族音樂情操,還拓寬了學生對西洋樂器演奏的深層次理解,大大增強了長笛教學的民族化效果。
(四)民族音樂主旋律的植入
在我國,自從民族音樂產生之日起,就帶有民間民族音樂元素,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精神財富,一旦喪失了民族音樂元素,民族音樂將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民族音樂元素是民族音樂的主旋律,實現長笛藝術的民族化,就要將民族音樂元素植入長笛教學的全過程。作為長笛藝術的重要傳播者,長笛教師需要做好這方面的基本工作,可以充分結合長笛的音色特點和長笛演奏的表現手法,合理地對原有民歌的旋律進行創新,確保民歌的音樂形式達到最優化。對于改編后的長笛曲目而言,既要源于民歌,又高于民歌,形成以民歌基調為主旋律的新演奏技巧,從而有效地傳播民歌音樂,還能增強長笛音樂藝術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也就是說,只有突出中國民族音樂的主旋律,彰顯獨特的音樂民族風格,才能使中國長笛在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
(五)民族文化符合大眾需求
近些年來,中外藝術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中國的大國風范地位不斷提升,吸引了諸多國際知名長笛藝術家來華任教,舉辦各種各樣的音樂會。可見,我國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民族融合政策,允許多元藝術特色共存,但更強調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發揚。長笛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西方樂器,其為中國音樂教育帶來無限風采,而我國在長笛藝術的民族化方面也做出了許多努力,中國長笛將會蓬勃發展。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長笛音樂有著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審美方面的變化較為突出,這就表明長笛音樂的民族化還要迎合大眾需求市場。例如:在長笛作品的創作方面,應當具有時代感,符合大眾需求,科學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打造出備受現代受眾歡迎的中國長笛音樂藝術。
結語
總之,長笛原本是一種西方樂器,之后才被相關學者引薦到中國,并以獨特的演奏魅力擴大了其在中國的影響力,長笛愛好者也越來越多。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外來長笛音樂也要入鄉隨俗,注重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交融,既要彰顯西方音樂藝術的先進性,又要體現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國長笛音樂教育過程中,音樂教師不能照搬照套,必須擁有一定的民族化意識,能夠巧妙地將民族音樂與長笛藝術進行融合。同時,長笛教師還要加深對長笛教學規律的認識,廣泛交流,善于借鑒,勇于創新,才能促使我國長笛藝術的長足發展,終有一天打造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長笛藝術。
注釋:
1(#姜磊.母語語境下長笛藝術教育的民族音樂傳承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7(01):183—185.
2陳苗.淺析中國長笛音樂的成人普及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3(16):182—183.
3李晨光.我國長笛教育民族化水平的評價研究J.科技資訊,2015,13(04):216.
4朱冬梅.長笛教學中扎實的基本功練習與細膩的音樂表現之間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8(16):220.
5魏巍,魏煌.關于長笛演奏與教學中的幾個基本問題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8(03):51—60.
6林朝怡.論長笛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民族音樂元素J.北方音樂,2018,38(20):166—168.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