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江薅秧歌有高腔和平腔之分,所表現的音樂意境、勞動場景、情感抒發也完全不同,分析、探索兩種腔調的旋律并進行比較,是研究川東音樂文化的重要依據和來源。
[關鍵詞]開江;薅秧歌;高平腔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1-0009-03
川東民間音樂里面,開江薅秧歌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來,隨著對地方音樂的發掘整理,開江薅秧歌的藝術價值逐漸展現出來,高腔和平腔的旋律對比是民間音樂工作者探索的研究點。高腔唱法主要是以假嗓唱為主,在中國戲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四大唱腔之一,一般是一人唱,眾人合。“平腔唱法與高腔唱法有很大區別,是以真聲真嗓唱法為主,根據作品音區的變化,其真假聲的比例也隨之調整。”[1]本文以高腔薅秧歌《搭戲臺》和平腔薅秧歌《曬花椒》的旋律做對比,以此分析高平腔唱法在開江薅秧歌中的音樂效果區別。
高腔薅秧歌《搭戲臺》源自陜北民歌《搭戲臺》,由于開江地理位置靠近陜西,雖然秦嶺山脈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兩地的交通,但是隨著川東地區的背夫(背二哥)的腳步,兩地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時間長河中逐漸得到了良好的溝通與交流。陜北地區的民歌來到巴山之地,逐漸成為開江地區薅秧歌的主題曲之一。當然,其旋律歌詞等都有了相應的變化,以適應開江當地的實際情況。
這一句歌詞并不多,以羽音開頭,第二小節級進到宮音再到角音,第三小節又逐漸下行到羽音,在第四小節進行第一小節的變化重復,這一句有個特點就是有5個小節,與后面幾句均為4個小節的情況大不相同。
第二句沒有正式的歌詞,全部都是襯詞,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一句是眾人合唱以呼應第一句的主唱。在旋律走向方面,與第一句是完全相反的,一出來就是高音區(相對第一句)在角音上開始,而這個音在上一句是在第二小節才出現,且是第一句的最高音。第二小節下行到羽音,但是很快在第三小節就又回到了高音位置,第四小節在宮音上結束。
第三句歌詞依然很簡單,只有三個字:照白崖,襯詞也不多,旋律走向是由高到低走向,從角音出現,一路下行到羽音結束,節奏方面出現了連續兩個小節的切分節奏。
第四句是襯詞句,和第二句一樣,由眾人合唱來回應第三句,旋律線條上其實就是兩次起伏,由羽音上行到角音,再下行回到羽音。
整個高腔薅秧歌《搭戲臺》上半段:太(吔)陽(呃那)出(喂)來(喲),哎吔哎吔喲吔喲吔喲吔,照白(吔)崖(喲嗬),哎吔喲吔喲吔喲吔。前半部分有9小節,后半部分有8小節,典型的主部(領唱)與副部(齊唱)結構。音域寬廣、節奏自由,用假嗓和顫音來演唱,高亢明亮。
花椒: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產,但是作為調味品卻是西南地區所特有,“其作用是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2]由于西南地區濕氣重,花椒主要用來祛濕。由于其口感比較麻,所以在其他地區不怎么吃。因此,從平腔薅秧歌《曬花椒》的名字不難看出,這首薅秧歌與源自陜西的《搭戲臺》不同,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四川民歌。
作為平腔薅秧歌,以獨唱為主,旋律平和,節奏規整。第一句以徵音開頭,一、二小節和三、四小節的旋律走向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羽音逐漸級進上行到商音,又下行回到羽音。
中國的民歌離不開愛情主題,一句“小妞兒”詼諧地表達出樸實的川東民間風情。這一句前兩個小節旋律方面是重復了上一句的后兩個小節,只是在第三、四小節才有所變化,連續三個商音然后下行回到初始音徵音。
縱觀平腔薅秧歌《曬花椒》上半段:太陽(耶)出(喔)來,萬丈(呃)高(喂),小妞兒(呢)出來(喲),曬花椒(喔)。這一段總共就8小節,歌曲長度只有《搭戲臺》的一半。音域也只有五度,音域較窄、節奏規整,宛轉悠揚、抒情味濃。從這兩首作品的前半段我們可以看出高腔薅秧歌音域較高,獨唱加合唱搭配出效果;而平腔薅秧歌則音域較低,起伏沒那么大,只有獨唱,沒有合唱。對比了兩首作品的前半段,接下來我們來看兩部作品的后半段。
這是《搭戲臺》后半段的第一句,這一句和前半段第一句的前三個小節旋律完全一樣,歌詞上交代了搭戲臺的位置是在白崖的下面。這里的“底腳”是開江方言,意思是最下面、最下方。第四小節從宮音下行到了徵音,使得這句的音域比最開始要寬一些。
這一句和前半段第二句一樣,合唱部分的旋律、歌詞都沒變,屬于原樣重復。
直到整個作品的后半段的第三小節,歌詞上才點明主題:搭戲臺,這一句也是全曲歌詞最少,襯詞也最少的部分,這里在節奏方面,同樣出現切分節奏,只不過這里只有一小節,而前半段有兩個小節。旋律結束在宮音上。
作為作品的結束句,這一句襯詞的歌詞和前面所有的襯詞都是一樣的,但是和前半段的兩次小的旋律起伏不同,這里是一個大的起伏,給人以明確的結束感。
《搭戲臺》下半段:白(吔)崖(喲那)底腳(喲),哎吔哎吔喲吔喲吔喲吔,搭戲(吔)臺(喲),哎吔喲吔喲吔喲吔。這部分和前面一樣,小節數還是不規整的17個小節,前后節奏緩急對比明顯,旋律結束在徵音上,但是徵音并沒有在作品里占據多少位置,和羽音的主音位置構成了一定的沖突,形式了高腔調式特點。
《曬花椒》第三句前兩個小節和第一句在旋律上是一樣的,而歌詞則和第二句相似,第三、四小節旋律有所變化,節奏上從后十六節奏變為全部十六分音符,節奏顯得更密集。
第四句其實就是第二句在旋律和節奏方面的發展,最高音上升了一個大二度,節奏更密集,這樣就使得作品聽起來更富有戲劇性的音響效果。
綜觀《曬花椒》下半段:小妞兒(啰)曬的(喲),汗長(呃)流(喔),花椒(喔)曬(喲),得大(碴)口(喂)。這部分也只有8小節,也是結束在徵音上,但是這首歌的徵音明顯占據了主要位置,這也是平腔薅秧歌和高腔薅秧歌的最大區別。
通過比較,可以清晰地發現,高平腔薅秧歌的區別在于歌曲長度、調式沖突性、旋律起伏感、調性色彩度、音域的寬廣度等多方面。就是有了這些對比,開江薅秧歌才能傳承無數年,直到今天依然是川東民間音樂藝術里的一顆明亮的珍珠,值得我們音樂工作者探索和研究。
注釋:
[1]郝志倫.巴蜀秧歌習俗源流初探[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9):127.
[2]張 楊.淺析巴渝農民的勞動習俗與農耕文化[J].中國農業信息,2017(03):47.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