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達斡爾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文學藝術方面,既反映農業生活,又反映牧獵漁業生活,還保留薩滿教的禱詞歌詞等特點,達斡爾族民歌是達斡爾族文化的靈魂,反映了社會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并在長期的文化傳播中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音樂特色。民歌演唱富于個性。民歌演唱發聲極為獨特。達斡爾族民間音樂是我國的瑰寶。達斡爾族民歌歷史悠久,達斡爾族民歌的創作和傳唱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達斡爾族民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歌手們的世世代代傳唱,不斷的二度創作使達斡爾族民歌逐漸趨向成熟。
[關鍵詞]達斡爾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1-0061-02
據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有132394人,其中內蒙古自治區有77188人,主要聚居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扎蘭屯市達斡爾族鄉、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阿榮旗音河達斡爾鄂溫克民族鄉。黑龍江省有43608人,主要聚居在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臥牛吐達斡爾族鎮和莽格吐達斡爾族鄉、富拉爾基區杜爾門沁達斡爾族鄉,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滿柯爾克孜民族鄉和塔哈滿達斡爾民族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5541人,主要居住在塔城市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其余分布在霍城縣、伊寧市和烏魯木齊市。遼寧省有1282人。其余的達斡爾人,散布在河北省、山東省、吉林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到目前為止,達斡爾族音樂理論的研究大多還是處于對某一地區、某一音樂事象研究的范疇,較全面的音樂史發展與傳承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在史志領域還是個空白。對達斡爾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考察和梳理,對全面認識達斡爾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在中國乃至人類音樂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1]
一、達斡爾族民歌發展和保護
由于時代的不同,民歌鑲嵌了不同時代的特征,達斡爾族的民俗風情、民族心理特征在不同時代的民歌中都得以充分地體現。
歷史上達斡爾族曾信仰過原始宗教——薩滿。達斡爾族稱薩滿為“雅德根”。雅德根通過請神附體為人治病、驅鬼除邪,在大型祭典時雅德根身著炫目而奇重的法衣,戴上鹿角盔冠,手持神鼓、腰系銅鈴,一邊擊鼓,一邊跳唱,由慢步、快步、跳躍和旋轉,直至推向高潮。何今聲在《達斡爾族的薩滿歌曲》一文中,對薩滿歌曲的音樂進行了分析,薩滿歌曲音樂一般都是兩句樂段結構。音樂旋律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原始音調的基本框架。
達斡爾族傳統民歌的體裁可分為“扎恩達勒”“哈庫麥”“烏欽”“雅德根伊諾”四種。李曉燕對達斡爾族民歌的歌唱風格進行剖析,參照洛馬克斯的歌唱測定體系提供的部分參數,對達斡爾族歌手的演唱進行了特色分析,并對達斡爾族歌手歌唱時的發聲、顫音、共鳴腔、裝飾音、起音、收音等進行理論剖析,尋找出達斡爾族民歌演唱方法與美聲唱法有相同點和存在差異的地方。把達斡爾族人的民族語言習慣形成的唱法上升為理論,為達斡爾族民歌的傳承提供一些規律和理論依據。[2]
達斡爾族民歌傳統的演唱活動,扎恩達勒是獨唱:烏欽是一人演和唱的結合,多人欣賞,是傳統說唱形式;哈庫麥歌曲是對唱或群唱;薩滿歌曲是一人領唱眾人伴和。達斡爾族民歌開始在大型文藝舞臺上演出,參加全國及省市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何德志、單秀榮、那音太等人演唱的達斡爾族民歌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何德志在全國音樂周演唱了經改編整理的達斡爾族民歌《心上人》。《心上人》還錄制成唱片發行,開創了達斡爾族歌曲演唱領域的新天地。1980年達斡爾族民間歌手何德志的獨唱及內蒙古代表團的舞蹈《阿很拜》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獲獎,1997年馬維新編曲、達斡爾族歌唱演員安艷華演唱的《嫩水漁歌》在全國少數民族孔雀獎聲樂比賽中獲獎。
新中國成立后,達斡爾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歌以它反映現實生活的敏感性和深刻性又開始對新生活的贊頌,涌現出一批以歌唱黨、歌唱毛主席、歌唱祖國和反映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過上幸福美滿新生活為內容的新民歌,如:《河邊對唱》《哥哥你慢些走》《嫩水漁歌》等。其中,《心上人》最具有代表性,《心上人》優美的曲調令人驚嘆,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何今聲作曲的《天邊會唱歌的白云》把達斡爾族民歌用藝術歌曲的手法展現,是一首優美帶有花腔的女高音獨唱的作品。[3]
傳統的達斡爾族民歌由于一直用“口傳心授”的辦法傳承,因此,曲式結構比較短小簡練,易唱易記。經過專業人員改編、整理的民歌,在曲式方面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和擴展。
我國音樂工作者為尋找和研究達斡爾族民歌與其他民族的民歌異同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總結出達斡爾族民歌與其他民族民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我們檢索到的研究成果可見,有:何今聲、金承基對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三個民族的民間歌曲進行異同比較。劉永武對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音樂特征進行簡述。舒展對達斡爾族與赫哲族的音樂舞蹈藝術的比較研究。李蘊對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傳統民歌比較研究。魏琳琳對鄂溫克、鄂倫春與達斡爾民歌比較研究。楊士清對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族傳統民歌體裁形式的比較研究。晨煒對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民族民間音樂的異同及其成因研究。馮光鈺、王桂芹對現代視野中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傳統音樂研究等。這些研究成果總結、整理、提煉了達斡爾族民歌與其他民族的民歌的發展特征與傳承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解決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即將消亡的危機,于1997年11月通過了23號決議,列名了世界遺產的界限,并于2000年4月正式啟動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我國非常重視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工作,2003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及科研人員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與保護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也逐步得到音樂界的重視。一些學者對達斡爾族音樂進行了研究,但研究成果的數量不多,從檢索到的成果看,對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及民歌演唱方面的研究成果只有14篇。從這14篇研究成果看,對鄂溫克、鄂倫春與達斡爾族民歌比較研究較多,對達斡爾族民歌演唱的研究成果數量很少,特別是對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及民歌演唱的研究成果更為少見。因此,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及民歌演唱研究是當前研究的盲點。因此,從挖掘與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角度,重視和加強對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及民歌演唱資源挖掘、保護和研究,是極為重要的。[4]
二、保護和挖掘達斡爾族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和民歌演唱是我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達斡爾族人民歷史發展中植根最深、影響最大的文化藝術寶庫,是達斡爾族人民情感的寄托,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體現。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和民歌演唱的風格以及音樂的表現形式等都會有所差異。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和民歌演唱特點有它的特殊性,不為人們所了解。張廣才認為達斡爾族文化保護存在一些問題。管理體制、矛盾制約民族區的發展,民族經濟的發展乏力,勢必造成文化保護的缺失。人口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專業研究力量匱乏制約民族文化的保護。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將民族區比照民族自治地方進行管理,賦予民族區一些自治縣的待遇。民族區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建立有效的文化保護機制。加大并整合研究力量。探索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及民歌的演唱特點和規律,剖析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的表現形式及特征和民歌演唱技法,對保護和挖掘我國達斡爾族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們永久地聽到各民族間的不同的美妙的聲音及美妙音樂具有現實的意義。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是達斡爾族最流行的歌舞藝術,也叫“阿罕拜勒”“哈庫麥”。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鸝飛對達斡爾族魯日格勒音樂結構及文化現象進行了研究,對魯日格勒的形式結構、魯日格勒音樂結構、魯日格勒歌詞結構進行了分析,提出:作為一種與滿-通古斯語諸族傳統音樂發生聯系的音樂品種,其音樂除了具有歌舞音樂的一般共性之外,還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我們應通過對達斡爾族民歌及演唱研究,把它上升為科學理論。同時引起地方政府及音樂工作者對達斡爾族音樂的高度重視。
達斡爾族是中華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有著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音樂文化財富,已經挖掘、整理、發表出來345首傳統扎恩達勒、哈庫麥呼蘇姑、雅德根依若、烏飲曲目,十多種舞蹈;傳承并發展了若干種戲劇雛形;創制了彈撥樂器等。同時已基本完成了音樂理論的架構,即歌、舞、曲藝、宗教音樂四大類別的劃分。各音樂事象的理論研究也繽彩紛呈,不斷向縱深發展。
結 語
達斡爾族音樂專著與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幾乎處于空白狀態。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視不斷加強,從20世紀40年代末起,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搜集整理少數民族的民歌、曲藝曲目、歌舞的資料,并加以開發、利用和保護。其中就有達斡爾族專業、業余音樂人才對達斡爾族音樂的各種事象進行探索和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扎恩達勒”“哈庫麥勒”“烏欽”“雅德根依若”“魯日格勒”“達布”等音樂事象的劃分和界定,基本完成了達斡爾族音樂理論的架構。當前,達斡爾族民間音樂自身原始形態特征的研究還是不夠的,成果也不多,今后還必須加大力度,以使研究達斡爾族傳統音樂的成果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應同時開展起來,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研究達斡爾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新形勢、新局面。
注釋:
[1]楊 沐.家鄉、田野、信息技術、互聯網——21世紀(音樂)人類學田野考察方法探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03):15.
[2]劉致暢.論中國傳統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D].蘭州大學,2013.
[3]張 娜.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實踐與創新[D].贛南師范學院,2012.
[4]呂 群.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民族小學音樂教學現狀調查[D].東北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