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胡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凝結,作為二胡演奏者來說,理應通過全面的分析和體驗,將作品情感充分表現出來,并獲得與觀眾的情感共鳴。鑒于此,本文分析了當下二胡演奏情感體驗缺失的表現和成因,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為例,就情感體驗過程進行了總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的認知,給欣賞和演奏該曲以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二胡演奏;《二泉映月》;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J6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1-0092-02
一、二胡演奏情感體驗缺失的表現和成因
情感是音樂藝術的靈魂。作為二胡作品來說,是作曲家受到了相應的情感觸動后,利用作曲技法,創作出來的表現某種情感的結晶,也是一個情致所至的自然結果。二胡演奏作為二度創作,一個重要使命和目的就是表現出作品的情感,并將其傳遞給觀眾,獲得作曲家、演奏者和觀眾的情感共鳴。但是從實際來看,多數演奏者都在情感體驗方面存在不足,沒有認識到情感體驗的重要性。在面對一首新作品時,還是習慣于先從技術角度入手,簡單分析一下曲目后就開始練習,雖然可以流暢地演奏作品,但是演奏得卻是索然無味。這種單純的技術展示,既沒有表現出作品的精華,也很難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缺少情感體驗的意識。即不知道什么是情感體驗,其價值和意義何在,應該怎樣去做等;一個是沒有養成情感體驗的習慣,從一開始學習二胡,就或多或少地陷入了“技術至上”的誤區。所以當下多數演奏者,都在個人演奏水平提升方面遇到了或大或小的瓶頸,而樹立情感體驗意識,掌握情感體驗方法,繼而提升演奏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將是突破瓶頸的金鑰匙。
二、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國二胡藝術中的一顆明珠,也是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阿炳是江蘇無錫一個窮苦的民間藝人,自幼喜歡音樂,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后來因家庭和個人的境遇潦倒,阿炳不僅失明,而且失去了生活來源,只能在無錫素有“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邊靠拉琴賣藝為生。他將自己看透的人間冷暖、飽嘗的辛酸榮辱,全部融入到了琴聲中,所以每一個音符,都是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是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二泉映月》正是其心路歷程的抒寫。正是因為這種“琴由心生”,所以阿炳的演奏也是無人出其右的,他運用多個把位,并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將意境展現得無比深刻,聞人不禁潸然淚下。
三、《二泉映月》演奏的情感體驗過程
(一)進行文本分析
擺放在演奏者面前的作品,絕不僅僅是單純的音符堆砌,而是一個藝術綜合體。所以必須通過對作品進行文本分析,獲得對作品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面認識。首先是基本分析。基本分析主要是對作品的了解和認知。包含作品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的個人經歷、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基本風格等。由此獲得對作品的整體把握。以《二泉映月》為例,多數演奏者都知道這是由阿炳演奏的名曲,但是也僅限于此。如果對阿炳是誰,其生平和經歷如何,作品為什么叫“二泉映月”,作品主要表現了什么,這些內容都不甚了解,貿然演奏作品,演奏效果可想而知。所以這種基本分析是極為必要的,可以從根本上避免走進彎路和誤區。其次是音樂分析。形式是音樂作品的基本組成部分。要求演奏者對作品進行剖析,全面把握作品的結構特點。《二泉映月》的結構是較為清晰的,由引子開始,第一段是對往昔的回憶,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隨后則是五次變奏,詳細展示出了阿炳的喜怒哀樂和離合悲歡。其中第五段是樂曲的高潮,將多年的隱忍、孤憤、壓抑等傾瀉出來。通過音樂分析,可以幫助演奏者從音樂角度獲得對作品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后是演奏分析。演奏分析主要是從演奏角度,對作品的技術特點進行審視,并做好相應的準備。結合《二泉映月》來看,“作品的技術難度不大,多用短弓和滑音,重點在于將每個音符都演奏得飽含情感,達到以情帶聲的效果”。[1]以此可以看出,必須要通過文本分析,全面了解和把握作品,才能為后續的情感體驗和演奏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
(二)展開審美想象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是包含特定內容的,演奏者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內容以藝術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這些內容呢?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審美想象。在對作品進行文本分析后,要通過審美想象,構建起一個切實的情境。首先,演奏者要通過聆聽的和已經掌握的信息,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畫面:深秋的無錫惠山泉邊,一個孤苦伶仃的盲人,用一把陳舊的二胡,奏出了哀怨、悲涼的琴聲。瑟瑟秋風掠過,讓人們不禁感到一絲寒意,但是眼前這位老人卻無動于衷,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琴聲中。琴聲中滿載著老人生活的艱辛和苦難,包含著他堅強不屈的意志,更體現著中華民族的骨氣!聽著讓人感動得落淚。凄涼中透露人間冷暖,悲切中反映世事興衰。當演奏者在腦海中構建起這個畫面后,也就會自然形成情感表現欲望,并急于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現,這種狀態下的演奏,即便是在技術方面有所欠缺,演奏效果也一定是可以打動人心的。同時,為了加強這種體驗,演奏者可以主動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回憶,看看自己是否有過相似的經歷。如果沒有,則可以借助于文學、影視等,尋找相似的文字描寫或畫面呈現,也只有以這種豐富、完整的想象為基礎,才能獲得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演奏效果。
(三)嘗試演奏作品
嘗試演奏也是情感體驗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其原因在于,演奏者雖然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但是演奏作為一項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藝術創造活動,需要兩者之間的有機平衡。所以僅有情感體驗還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試奏,把握作品的技術特點,通過合理的技術運用,使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現和抒發。所以要求演奏者對每一個音、每一個樂句仔細推敲,感受實際演奏效果是否和自己的內心聽覺相一致。如果有出入,則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調整。具體到《二泉映月》來說,因為阿炳既是創作者,也是演奏者,所以其本人的演奏,就成為了一條重要的標準。“通過聆聽可以發現,阿炳的演奏與當代演奏是有著明顯不同的,換把很少,基本上一次把位就可以演奏一個樂句,也沒有太多的修飾。與當今演奏所追求的炫技風格是迥異的。”[2]這也可以給演奏者以深刻的思考,即技術僅僅是一個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應追求技術運用的“恰如其分”,如果過分炫技,則是形式大于內容的表現,注定難以獲得高質量的演奏效果。除了對阿炳本人演奏的聆聽之外,也可以多聽一些大師名家的演奏,因不同演奏者都表現出了個性化的演奏風格,可以給演奏者以極大的啟示和借鑒。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聆聽和試奏,既不是要求演奏者照搬照抄,也不是要求演奏者在短時間內達到名家大師的水平,而是重在形成一個標準,通過這個標準進行比照,并在此基礎上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四)形成個性風格
一方面,藝術貴在創新,演奏作為一項藝術創造活動,從來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另一方面,不同演奏者對作品的情感體驗不同,也必然會表現出不同的演奏風格,并由此給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所以演奏者應大膽追求和表現出個人的風格。以《二泉映月》的演奏為例,半個多世紀以來,先后有諸多名家演奏過這首作品,并表現出了明顯的風格差異。在一些年輕演奏家的演奏中,整體演奏效果是十分流暢婉轉的,但是一些年長的演奏家,如王國潼、宋國生等,他們的演奏卻給人以十分質樸之感,表面上聽,似乎揉弦和運弓都不連貫,但是略顯嘶啞的琴聲,卻直入人心,如癡如訴,如怨如慕。正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典型表現。所以演奏者也應該樹立起個性化意識,在全面、正確解讀作品的基礎上,敢于進行個性化表現。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對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加強。第一是演奏者應該全面提升個人藝術修養,主動學習文學、歷史、戲劇等多種學科的知識,藝術修養越豐厚,審視和體驗作品的視角就越廣博,個性化風格形成的基礎就越扎實。二是演奏者要全面豐富個人的舞臺實踐經歷。“二胡演奏不是一個人的自娛自樂,個性化風格也要在一次次實踐中得到豐富。所以演奏者要積極參加各類舞臺實踐活動,并在與觀眾的不斷交流和互動中,使個性化風格得到鞏固,成為個人演奏最為鮮明的標志。”[3]
結 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二胡教育的大發展,二胡演奏水平也有了普遍的提升,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問題。即多數演奏者雖然在技法上十分熟練,但是實際演奏效果卻難以讓人滿意,總是給人以興味索然之感,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沒有進行全面、充分的情感體驗,也注定不能獲得具有強烈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演奏效果。因此需要廣大演奏者對此有充分的重視,明確情感體驗的價值和意義、方法和過程,始終將其作為演奏一首新曲目的第一要務。這才是對藝術表演本質規律的遵循,才能獲得為作曲家、觀眾和演奏者個人普遍肯定的演奏效果。
注釋:
[1]熊姝潔.《二泉映月》演奏版本分析[J].北方音樂,2017(18):22.
[2]王 靜,潘瀟璇.二胡演奏的審美心理探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1(05):87.
[3]林東坡.審美心理學視野下的二胡演奏與原型表現[J].藝術百家,2012(05):110.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