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參照患者入院編號分組,將我院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擷取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研究組、參照組,各24例。研究組接受預見性護理,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心理評分,和參照組比較,Plt;0.05。結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可獲得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改善患者的焦慮心理、抑郁心理。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急性心肌梗死;護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為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和缺氧所致的心肌壞死。發病原因,和過度勞累、情緒激動、暴飲暴食、便秘、吸煙、飲酒等有關。主要癥狀:突然劇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前區壓榨性疼痛、上腹部疼痛、發熱等[1]。本次研究,擷取近年來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實施預見性護理、常規護理的臨床價值。
1.臨床資料、方法
1.1臨床相關資料
結合病例入院編號,將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擷取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研究組及參照組,各24例。兩組均通過衛生組織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2],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組男性、女性各15例、9例;年齡搜集范圍44~78歲,平均(61.3±6.6)歲。參照組男性、女性各14例、10例;年齡搜集范圍45~75歲,平均(60.8±6.3)歲。兩組臨床相關數據比較,P>0.05。
1.2方法
1.2.1 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對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進行觀察 ,并實行鎮靜鎮痛及抗心律失常處理 。
1.2.2 研究組接受預見性護理,構建預見性護理方案,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明確護理路徑,秉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的原則開展護理工作。
預見性病情護理,入院后實行心電圖檢查、肌鈣蛋白檢查,然后構建靜脈通道,提前準備好急救設備、物品。
預見性健康教育,對患者的文化水平進行了解,通過患者可理解的方式溝通,為其講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護理措施,以及發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情況等。
預見性心理疏導,主動和患者溝通,分享以往成功救治的案例,使患者相信我國醫療水平,減輕心理負擔。
1.3觀察項目
1.3.1 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滿意度、SAS評分、SDS評分,予以觀察、記錄。
1.3.2 通過醫院制定的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判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評分≥90分,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評分60~89分,滿意;護理滿意度評分<60分,不滿意。前2者的總和/100%=護理滿意度。
1.3.3 分別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焦慮心理和抑郁心理評分。SAS評分≥53分,即可判定為存在焦慮心理;SDS評分≥50分,能夠評判有抑郁心理。
1.4統計學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的臨床數據,均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20.0。計數資料率%和兩組護理滿意度的對比,均借助X2檢驗;計量資料均數差X±S與兩組SAS評分、SDS評分的對比,均通過t檢驗。對比數據為Plt;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在護理滿意度方面的對比
研究組和參照組比較護理滿意度,差異性存在,Plt;0.05。
2.2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在SAS評分、SDS評分方面的對比
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性均突出,Plt;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方面發生率、病死率較高的疾病,發病原因和較多因素有關,如:過勞、情緒激動、吸引、飲酒等。臨床方面實行預見性護理極其關鍵,以此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一提的是,預見性護理的實施,利于護理人員合理運用護理程序,客觀評判患者的病情,提前明確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3]。同時,實行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統計學意義存在,Plt;0.05。研究組SAS評分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有明顯的差異,Plt;0.05。由此表示,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應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可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預見性護理措施,護理效果較佳,且可改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心理。
參考文獻:
[1]孔瑞娟.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5):2856-2857.
[2]汪陵.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7,34(3):225-227.
[3]王靈芝.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4):2145-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