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標準化的優質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以我院兒科收治的274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組。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提供標準化優質護理。結果:觀察組候診評分為(94.62±0.05)分、檢查(95.21±2.61)分、專項護理(90.31±0.85)分、綜合護理(94.26±0.87)分,滿意度為93.43%,(P<0.05)。結論:標準化優質護理干預方法可以充分提升兒科護理管理水平,為患兒創造更優質的診療空間,改善治療效果。
關鍵詞:優質護理;兒科;心理護理;環境護理
引言:與其他科室相比,兒科收治的患者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兒科患者的年齡小,身體抵抗能力差,在患病期間,情緒起伏波動較大[1]。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醫院兒科中,日常接診量較大,人流量大容易對疾病治療與病癥護理帶來較大的困難。因此,在兒科護理中,采用標準化的優質護理干預方法,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舉措。本文主要對標準化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選擇了我院兒科收治的274例患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分組模式,平均分為兩個組別。觀察組患兒人數為137例,男性患兒78例,女性患兒59例?;純耗挲g在11個月至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5±0.38)歲。對照組患兒人數為137例,男性患兒76例,女性患兒61例?;純耗挲g在10個月至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4±0.19)歲。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為兩組患兒提供不同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1)藥物管理護理;(2)衛生環境護理;(3)臨床體征觀察;(4)健康教育指導。
為觀察組患兒提供標準化優質護理:(1)在正式開始各項工作之前,對醫院兒科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指導。使每一位兒科護理工作人員具備良好業務能力,同時還能掌握科學兒童教育技能。建立具有高素質的兒科專業護理隊伍,每月對兒科護理團隊內的護士進行考查,對其中發現的不足要及時進行整改,對于表現優秀者給予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2)根據兒科患兒的心理特征和病情狀況,為患兒提供優質的心理護理。比如,采用必要的心理輔導,幫助患兒減輕恐懼與焦躁心理。與患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緊密接觸的方式,穩定患兒的情緒。(3)為患兒提供優質環境護理,主要包括為患兒構造相對舒適和溫馨的病房空間,在不影響治療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對病房內的裝飾和布局進行調整,減輕患兒在陌生空間中的不安心理狀狀況。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評分;(2)調查研究兩組患兒及家屬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評分對比分析
觀察組患兒在接受了優質護理之后,患兒與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各項工作內容進行了評分:候診(94.62±0.05)分、檢查(95.21±2.61)分、專項護理(90.31±0.85)分、綜合護理(94.26±0.87)分,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2.2兩組患兒及家屬的滿意度對比分析
觀察組患兒與患兒家屬的滿意度為93.43%,對照組患兒和家屬的滿意度為59.13%,兩組之間滿意度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標準化優質護理干預方法,在兒科日常護理中的應用,可以充分降低患兒的心理負擔,并且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患兒進行預防性管理。相對于常規的護理干預方法來說,優質護理的護理效果更佳,且充分滿足了當前兒科護理管理的實際需求。此種護理方法能夠極大地減少兒科診療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危險性因素,使患兒身心保持在相對放松的狀態中[2]。此次研究中,實施了標準化優質護理的觀察組候診評分為(94.62±0.05)分、檢查評分為(95.21±2.61)分、專項護理(90.31±0.85)分、綜合護理(94.26±0.87)分,滿意度為93.43%。該結果與同領域的學者吳敏(2017)在研究中提出的標準化優質護理應用價值研究中提出的結論有相似性。學者研究得出,實施該護理方法后,組內滿意度達到了100.00%,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的72.22%滿意度水平[3]。在今后的兒科管理階段,相關護理人員要進一步優化和改進標準化優質護理服務手段,提升該方法的應用價值,讓患兒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中接受治療,提高醫院整體服務和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標準化優質護理干預方法可以充分提升兒科護理管理水平,為患兒創造更優質的診療空間,改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蔣玲玲.優質護理服務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9):234+239.
[2]潘騁佳.優質護理服務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9):128.
[3]吳敏.標準化的優質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7):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