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活方式及生活節奏的逐步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明顯增加,諸多民眾或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于日常生活中未施以補救和防治等措施,且在不良作息和習慣的前提下,危及自身身心健康。而基層醫療機構作為慢性非傳染病防控場所,健康管理是在保證民眾健康意識的同時,增強其生活質量。對此,本文側重探討基層醫療機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方案,以供借鑒。
關鍵詞:基層醫療機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指起病隱匿、遷延不愈、病程持續時間長、病因復雜及發病誘因尚未明確的疾病,且需要長期治療及護理。目前,國內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高血壓和糖尿病等,而由此帶來的心腦血管病癥會在威脅患者健康安全的同時,引起國家經濟“災難”。由此可見,以基層醫療為主體,做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是保證民眾身心健康、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提,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1]。綜述如下:
1.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借助檢查、檢驗和其他措施,對潛在疾病者和健康者予以分離,為后續健康管理創造條件。篩查實驗僅為初步檢查,并非診斷實驗,若患者表現為陽性或可疑陽性,則應再次確診施以針對性治療。下文以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例予以闡述:
(1)高血壓。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對本轄區內35歲以上民眾予以首診,且通過血壓測量的方式,確定其是否表現為血壓異常狀況。若表現為異常,則應指導患者一周后再次復診,若存在肥胖和超重、高鹽飲食、精神緊張類勞作等現象,更應增加重視度。若患者一旦被確診為高血壓,則應鑒別是否為繼發性高血壓,否則應轉至上級醫院施行原發病救治;若為原發性高血壓,則應鑒別是否表現為高血壓急癥、重癥并發癥等問題。
(2)糖尿病。對45歲以上民眾進行篩查,特別為肥胖、甲組糖尿病史、巨大兒分娩史、“三多一少”等糖尿病表現群體中,更應做好血糖指標的測定。若患者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上,則應再次執行OGTT(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查;若未表現異常,則應每年執行血糖測定,且糾正該類群體不良生活習慣及作息,保證健康的飲食結構。例如:多食低糖類食物、增加體育運動、戒煙酒等[2]。
2.基層醫療機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的幾點措施
2.1 健全現有慢性病健康管理機制
目前,國內基層醫療機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機制呈現健全化特點,且涉及信息檢測機制、自我管理機制和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機制、社區慢性病臨床路徑管理機制,輔之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種層面干預療法,發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現代健康管理思想。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完善信息管理系統,若因動態資料和管理資料的缺失,則會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造成影響,而有效且合理的衛生信息技術支撐,能夠為健康管理工作的施行夯實基礎。(2)社區慢性病臨床路徑管理機制,既要做好治療效果和醫療費用的管控,還應通過雙向轉診的方式,強化服務質量,提高民眾滿意度。(3)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模式相對多樣,且在社區藥師干預的情況下,制定針對性、計劃性及個體化用藥咨詢方式,增強治療依從性。(4)借助社會支持、政策支持等方式,培養專業化健康管理人員,確保其專業能力、決策能力及溝通能力能夠達到預期效果[3]。
2.2 強化慢性病防控教育
由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多集中在中老年群體,且在欠缺疾病知曉度的情況下,會因不良生活作息和習慣誘發各類慢性病,即強化慢性病防控教育工作尤為必要。例如:依據患者和民眾文化程度,選擇適宜的健康教育方式,輔之宣傳欄、知識問答和專家講座、課題講座等形式,使之可在強化慢性病基礎認知的情況下,糾正不良習慣,將慢性病防控工作落實到實處。
常見慢性病防控教育內容為:慢性病致病誘因、癥狀表現、臨床診斷和并發癥、防治措施;保證生活結構和飲食結構的合理性,強化運動鍛煉,戒煙酒;將血壓、血脂及血糖等水平控制在預期范圍內;明確常用藥劑量、給藥時間、不良反應等。通過該種方式,對患者與民眾施行針對性健康教育,不僅可強化其對慢性病的基礎認知,還可確?;颊吆兔癖娭鲃訁⑴c到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中[4]。
2.3 施行個體化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通過對危險因素的有效把控,在糾正錯誤習慣和思想的同時,保證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健康性。若為健康群體,則應通過一級預防的方式,執行慢性病基礎知識普及及健康教育等工作;若為高危群體,可通過二級預防,通過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等形式,對疾病予以干預,避免其再次進展;若為患病群體,可通過三級預防,降低患者傷殘率,若已存在傷殘現象則應施行康復指導和用藥指導等方案。另外,鑒于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使之為慢性病管理和預控帶來前景。例如互聯網技術和慢性病管理模式間的融合,可保證醫療服務的質量性和快捷性,不僅可增強其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依從性,還可使慢性病診療呈現精準化及科學化趨勢[5]。
3.體會
總而言之,以基層醫療機構為前提的慢性給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雖是現代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的前提,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使健康管理面臨阻礙。對此,基層醫療機構則可在明確慢性病健康管理現存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執行力度和政策力度的強化,按照慢性病病理學、臨床表現的不同,執行個體化及針對性管理措施,不僅可強化民眾健康,還可增強其生活質量,實現慢性病健康管理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紅燕, 陳紅. 新形勢下體檢機構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探討[J]. 中國現代醫生, 2017, 55(31):122-125.
[2]陳昌海, 武留信, 張麗紅,等. 醫學營養健康管理的實施與效果評價[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 2017, 11(4):376-378.
[3]吳敏, 林雪娟. 基于整體觀念的慢性胃炎的中醫健康管理模式探討[J]. 中醫藥通報, 2017, 16(3):25-27.
[4]陳亞玲, 孫子林. 糖尿病健康管理支付模式探討[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7, 9(5):277-278.
[5]宋濤, 黃希寶, 祝淑珍,等. 論健康管理與疾控機構基本職責的有效銜接[J]. 衛生軟科學, 2018, 32(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