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及對比CT與磁共振成像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診斷價值。方法:選擇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來本院就診的40例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分別施以磁共振成像及CT檢查,對比及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結果:磁共振成像在Ⅰ級和0級的病變檢出率顯著高于CT的病變檢出率(Plt;0.05),磁共振成像及CT成像在Ⅱ級病變的檢出率方面則無顯著差異(Pgt;0.05)。結論:在診斷早期的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之時,可以通過磁共振成像來進行診斷,或者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礎上結合CT,以便提升診斷疾病的準確率。
關鍵詞:CT;磁共振成像;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髂關節病變;診斷價值
強直性脊柱炎是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其在臨床上多有出現,該病的主要特征是侵犯患者的骶髂關節,并導致脊柱的纖維化及強直化[1]。強直性脊柱炎存在隱匿性,且沒有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即使相當一部分患者在患病早期會出現消瘦、乏力以及厭食等一系列癥狀,但是該種癥狀不具備典型性,因此往往被病人所忽視而導致病情的延誤,進而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2]。所以,對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來講,采用何種方式才能在疾病發生之初便及時確診,是極為重要的問題。現如今,檢查早期的強直性脊柱炎通常采用影像學檢查方法,所有的影像學檢查當中,又以CT與磁共振成像最為常見,為了分析及對比CT與磁共振成像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診斷價值,本研究選擇了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來本院就診的40例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而對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進行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來本院就診的40例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要求所有患者都符合《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指南》所記載的診斷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HLA-B27(人類白細胞抗原)檢查,所得結果皆為陽性。排除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其他外周性關節炎、類風濕疾病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
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齡在16歲至4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9.3±4.8)歲。患者病程在三個月至三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4.9±4.6)個月。此外,0級患者有4例,Ⅰ級23例;Ⅱ級13例。
1.2方法
1.2.1CT檢查
采用美國GE公司128排螺旋CT進行掃描,準直為0.6mm,矩陣為512×512,螺距為1.0。具體的掃描區域為:自患者的髂棘水平掃描至患者的股骨小轉子,及后以軟組織算法、骨算法軸位以及斜冠狀位多平面進行觀察。在檢查的整個過程當中都要適當的調整窗位及窗寬。
1.2.2磁共振成像檢查
采用美國GE公司3.0T磁共振成像儀進行掃描,矩陣為256×256,多通道相控陣線圈,掃描的區域與上者相同。
SET1WI:TE在12s至15s之間,TR為550ms至650ms之間;
FST1WI:TE為10s至12s,TR為550ms至600ms,針對平掃可疑活動性病變加以靜態增強掃描;
FSET2WI:TE為90s至100s,層數為20,層厚為5mm,層距為1mm,梯度回波(GRE)3DFLASH序列TR為4050ms至5000ms,翻轉角為30,TE為9s至12s,TR為45ms至50ms。
1.3觀察指標
分析及對比CT與磁共振成像對于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分級的診斷情況,以及患者病變關節的掃描情況。
強直性脊柱炎的具體分級標準為:如果患者關節沒有出現改變則為0級;如果幻椅患者關節已有侵蝕或者硬化的存在,則為Ⅰ級;如果患者關節存在明顯的硬化及侵蝕,兼關節的腔隙沒有明顯的改變,則為Ⅱ級;如果患者的關節有明顯的硬化及侵蝕,兼關節腔隙有明顯改變,則為Ⅲ級;如果患者的關節變形嚴重,兼全部關節或者大部分關節為強直狀態,則為Ⅳ級。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24.0這一統計學軟件來進行數據的分析工作,其中,計數資料通過%表示,進行X2檢驗,如果Plt;0.05,表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病變分級的檢出情況大致如下:磁共振成像在Ⅰ級和0級的病變檢出率顯著高于CT的病變檢出率(Plt;0.05),磁共振成像及CT成像在Ⅱ級病變的檢出率方面則無顯著差異(Pgt;0.05)。
3 討論
現如今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原因尚無確切定論,且早期的患者也沒有較為顯著的臨床表現,隨著該病程度的不斷加深,患者軟骨下組織以及關節軟骨等會發生一定變化,最終,患者的關節被不同程度的損壞[3]。強直性脊柱炎病殘率較高且病程很長,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是治療該病的關鍵。而CT與磁共振成像為現如今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輔助方式,其中,CT主要是根據患者對于X射線的透過率及吸收率的不同而獲得數據,并將數據轉變成立體圖像或者斷面圖像,其可以較為清晰地顯現出密度很高的骨組織圖像,而磁共振成像則主要是通過磁共振現象來獲取電磁信號,進而重新構建出人體的信息,其對于肌肉、關節軟骨、脂肪、肌腱以及筋膜等軟組織存在較為清晰的分辨率。
通過本次研究顯示,磁共振成像在Ⅰ級和0級的病變檢出率顯著高于CT的病變檢出率(Plt;0.05),磁共振成像及CT成像在Ⅱ級病變的檢出率方面則無顯著差異(Pgt;0.05),此表明磁共振成像在針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診斷分級方面,顯著強于CT,所以,在診斷早期的強制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之時,可以通過磁共振成像來進行診斷,或者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礎上結合CT,以便提升診斷疾病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蔡長壽,馮豐坔,邱波,等.CT 和 MRI 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 節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6):1132- 1135
[2]王保奇. 對比 X 線、CT 和 MRI 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 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數字醫學,2017,12(3):30- 31.
[3]周春山,黃燕.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炎的磁共振診斷價值[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a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