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海南疍家音樂文化依托“個體遺傳”生存現狀不容樂觀,疍家人甚至為爭得“傳承人”稱號相互競爭猜忌,無形中也為“社會遺傳”增加了障礙。顯而易見,疍家音樂文化如果依靠“個體遺傳”,其結局或自生自滅或演變為“音樂文物”而被束之高閣。至此,海南三亞及周邊地區疍家音樂形態亟待整理研究,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亟待修復,歷史在呼喚、時代在召喚:常態化、可操作性的保護傳承傳播的政策和措施亟待出臺。
[關鍵詞]疍家音樂;傳承傳播;保護與立法;文化產業;文化記憶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19)08-0004-03
千百年來,從兩廣、福建遷徙到熱帶海域的海南疍民創造了屬于自己族群的音樂,疍家音樂豐富多彩且獨具特色,內容浩如煙海,形式豐富多樣,它是疍民口耳相傳的“水上民歌”,也是熱帶海洋文化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疍家人“以舟為家、向海而歌”,在豐富海洋文化生態多樣,推進熱帶海洋文明的進程中,留下極為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發揮了舉足輕重作用。然而海南疍家人自登陸以來,因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引發了文化生態裂變,“以舟為家、向海而歌”的文化基因面臨著斷裂,“好唱歌”的文化風尚在隨海風淡化消散,海南三亞及周邊地區僅存的幾位年邁的傳承人“各自為戰”,參與鄉村“紅白喜事、婚喪嫁娶”,掙錢養家、維持生計,其生存現狀堪憂,社會地位和微薄的經濟收入,更讓疍家兒女和疍家人對疍家音樂文化敬而遠之、望而卻步。
一、海南疍家音樂常態化傳承傳播的意義
作者與三亞學院“疍家音樂文化研究團隊”部分成員一起,對三亞及周邊地區疍民生活海域和村落進行田野考察,對當地疍家歌謠傳承人進行訪談,對三亞經營文化產業成功企業家進行訪談,產生諸多思考,本章節針對疍家音樂傳承傳播創新問題進行研究。第一,在田野考察,專家訪談、理論研究以及文化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將搜集到的若干首比較優美動聽的疍家音樂進行編輯分類整理,并進行音樂形態上的分析。第二,如何將分析整理出的疍家音樂精品進入常態化的傳播,即融入城市旅游演藝文化產業化的鏈條?第三,提出傳承傳播問題引發對海南疍家音樂文化傳承傳播問題的積極關注和思考,并指出疍家音樂傳承傳播創新——與城市文化產業融為一體、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路徑。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海洋文明的進步不斷地向著疍家音樂注入新時代氣息,海南疍家音樂自身藝術價值和傳播價值已經得到了包括業界和一般百姓的共同認知和廣泛贊譽。因此疍家音樂與當代人之間本應發揮多重的審美和雙向的文化影響,同時海南疍家音樂也給當代人們以傳統文明最深入的文化滋養,給當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以最圣潔的精神和審美的撫慰。
但是遺憾的是,海南疍家音樂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一本完整的歌曲集發表,還未見到一套完整的經過了整理編輯改編的疍家音樂CD,更未見到一本完整的高校、中小學疍家歌曲教材。究其原因,海南疍家音樂的搜集整理、改編創作研究大大滯后了。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疍民曾經是一個有語言、有歌唱但沒有太多文化的族群。正因為此,疍家先民們為真實表達他們對天地形成、大海無邊的想象,特別是為贊美海神的強大氣魄、為祈禱身邊已故的親人、為記述與大海搏斗的壯舉、為頌揚疍家游牧民族中的英雄、為向后人傳授海上勞作的經驗、為教化后代等等,疍家人最習慣的還是運用他們最擅長的歌謠形式,通過歌唱進行相互“對話”,進而表達自己的意志,疍家歌謠的傳唱成為疍家人傳情
達意的不可或缺重要方式。作為疍家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疍家歌謠是海南疍家族群綿延持續的文化根脈,疍家音樂傳承了海南疍家人的傳奇歷史,更寄托著疍家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所有這一切,正是疍家人為海南留下的十分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是助推海南省實現建設國際旅游島建設目標一個十分重要的砝碼,也是具有巨大開發潛力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項目。
為此,海南疍家音樂在經過了形態分析整理的基礎上,進行緊接其后的傳承傳播問題研究,就顯得十分迫切。
海南疍家音樂傳承傳播創新問題研究,首先著眼于疍家音樂文化的開放性。究其緣由,海洋文化不是閉關自守,而是一種不斷從異質文化汲取營養的文化。由于三亞的疍家人“以舟為家,向海而歌”,他們是長期漂泊在海上的“吉卜賽族群”,長期漂泊流動,使得疍家人攝取豐富的文化營養,從而也為自身的基本素質改變提供了可能,更為其疍家文化和思想的開放性特質的形成找到緣由。所以,其一,對疍家音樂文化要追根求源,探索疍家“游牧”歷史和遷徙的地理路徑;其二,深入研究疍家音樂文化生成、發展過程以及藝術特色;其三,研究疍家音樂文化和精神情感世界內涵的豐富性;其四,從疍家音樂文化和思想入手,探索研究三亞海洋文化和思想的開放性;其五,以開放性傳播思維為研究切入點,搜集、整理、研究和創編疍家音樂歌謠,探索實踐疍家音樂文化與海洋文明建設,與城市旅游演藝產業互動鏈接的可行性。
海南三亞疍家音樂傳承傳播創新問題研究,其主要內容之二:研究和探索疍家音樂文化的多元性。“三亞的疍家人是長期漂泊在海上的游牧族群,其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的民俗等與陸地文化是不同的。于是,容忍異質文化和多種文化共存、競爭成了疍家音樂文化開放性的補充。多種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種文化隨時都意識到競爭的存在,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就要設法不斷發展,以發展求生存,因而以研究三亞疍家音樂文化的多元性為契機,進一步研究其多元特質,進而修復和助推三亞海洋音樂文化生態的多樣和發展。”[1] 海南三亞疍家傳承傳播創新問題研究,其主要內容之三:研究、探索、實踐和傳播疍家音樂文化原創性和進取精神。海南三亞疍家族群被迫從陸地遷徙到海洋,疍家人的歷史本身就意味著與海搏斗和挑戰——即挑戰和征服海洋的探索進取精神,他們用自己生命所創造的疍家音樂,其本身具有藝術的原創性,我們的研究就是要去深入地發現和不斷地挖掘海南三亞疍家音樂文化的原創性和疍家人的探索進取精神。海南三亞疍家音樂文化中所蘊含的鮮明的南海特色和熱帶海島特色,是南中國海熱帶海洋文化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我們深入細致研究的重要內容。毋庸置疑,深入挖掘研究和廣泛傳播海南三亞疍家音樂文化原創性和進取精神,為三亞海洋文化生態和南海海洋文明注入新的活力,為“21世紀海上一帶一路建設”推波助瀾,具有一定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海南三亞疍家傳承傳播創新問題研究,其主要內容之四:“海洋文明所以能稱得上海洋文明,一是它要先于其他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得益于海洋文化,兩者缺一不可,三亞疍家音樂則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海南三亞疍家音樂形態整理與傳播問題研究,突出“海南夢、中國夢”主旨及“傳承疍家音樂文化,講好海南故事”主題,助推疍家音樂發展傳承傳播,實現疍家音樂在三亞及周邊地區傳承的常態化、模式化、產業化。搜集、整理、改編、創作60~120首疍家歌謠,并在襯詞、襯腔、旋律形態、滑音、裝飾音、倚音等方面并進行音樂形態整理,編輯出版《海南疍家音樂新編新唱教材》,并配有多種語言:廣東粵語、普通話和英語演唱,以海南疍家人的生活方式為創作素材,比如疍家人的婚禮、疍家人的出海儀式以及疍家人古老傳奇故事等,編寫創作疍家歌謠歌舞或音樂劇、歌舞劇,組織多樣化演出和講述疍民故事會等活動,建立“海南疍家音樂傳播網站”,相關疍家音樂活動和研究成果通過網站進行錄播或直播,出版發行疍家音樂實踐演出光碟,進一步搜集整理挖掘疍家歌謠背后感人故事,并編寫《海南疍家人的傳奇故事》等。特別是在搜集整理、編創后的海南疍家民歌再進行認真篩選編輯,將旋律優美、簡單易學的部分代表性作品,選編到全國高校音樂教材的民歌篇中,彌補海南疍家民歌的空缺。
二、海南疍家音樂常態化傳承傳播方法與路徑
海南三亞疍家傳承傳播創新問題研究具體路徑:其一,擬在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下,在海南三亞及周邊地區高校、中小學,建立若干個疍家音樂歌謠的傳承基地;擬在海南三亞疍家生活的區域,建立若干疍家音樂文化產業園、疍家旅游演藝文化游樂園;通過海南高校培養一批優秀的疍家歌謠傳承人,讓瀕臨消失的疍家音樂文化在三亞及周邊地區形成傳承的常態化、模式化。
助力三亞及周邊地區城市文化建設,促進南海熱帶海洋文明和熱帶海洋旅游演藝文化產業發展。經過對海南三亞及周邊地區的調研形成疍家音樂文化,傳承傳播疍家音
樂與城市演藝文化產業互動發展報告,編輯整理有關疍家音樂歷史文化論文集及疍家創編歌曲教材,為疍家音樂文化與海南三亞城市演藝文化產業發展建設互動,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持與依據。
海南三亞疍家傳承傳播創新問題研究具體路徑:其二,可以效仿香港關于疍民文化的保護與旅游演藝結合范例。在一個僅僅1000平方公里多一點的島上,可以說寸土寸金,但是香港政府對疍民文化有遠見卓識,很早就為疍民規劃一塊疍民獨立生活的區域,疍民文化得以完整保護和留存,并在此基礎上,為疍民生活的海域立法,不允許任何漁民在疍民生活的海域開展漁業操作,不允許疍民將垃圾丟棄此海域,將排污管接到疍民每一家庭。城市傳統文化與市場化之間存在一種平衡的關系,而這種關系需要我們去很好地把握。
另外,疍民在其生活的海域安居樂業,多年的保護和傳承傳播,使此地成為香港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旅游景點。在海南三亞也有一個傳統文化產業化運作的成功范例,比如當下三亞演藝文化市場中的佼佼者《三亞千古情》,此演藝項目策劃者有一句很有內涵的口號是:“給我一天,還你一千年。”她追求的是一種“三亞地域文化核心元素的融入”,讓在三亞旅游的游客通過50多分鐘的演出,全方位地感知三亞、認識三亞、向往三亞。
《三亞千古情》從“落筆洞的傳說”開場,以“鹿回頭的古老的歷史故事”語境,將人們的思緒和眼光引入三亞千年的歷史原貌和黎苗傳統文化之中,演出將歌唱、舞蹈、雜技、戲劇,還有服裝表演十分巧妙地結合,演出借助于現代聲光電高科技的舞臺設計和表現手法,文化、時尚、浪漫等融為一體,三亞少數民族黎苗文化在演出中是一種“畫龍點睛”的高度提煉;但是黎苗文化卻將其精華很好地濃縮于一座城市歷史脈絡和審美話語語境之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演藝,她以每日幾千觀眾的上座率多場次演出,日進斗金,賺得盆滿缽滿,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但是,我們也同時感到,三亞的一些演藝項目由于要考慮到大部分觀眾的審美情趣以及文化水平,特別是要考慮到上座率,因此,從“雅俗共賞”的角度看,追求“俗”元素要大于“雅”的內容。筆者以為,當下的三亞文化演藝市場雖然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但是,從長遠思考,演藝項目中地域文化的融入顯然比較突出,特別是海洋音樂文化的特色不夠凸顯,表現地方傳統歷史文化的元素挖掘得不夠,運用得更不夠。比如,海南疍家音樂具有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深刻反映了中國北方人群向南方遷徙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漫長恢宏的移民史。當然,千年的遷徙,疍民的身份由漢民族轉換為漁民;由漁民轉換為疍民;再由疍民轉換為漢民,這種身份的復雜與多變,不僅極富傳奇色彩,也是中國移民史上絕無僅有的。海南疍家人的歷史,豐富而多彩,曲折而燦爛,綿延而不斷,疍家人在這片熱帶海域上不斷地生根、發芽、綻放、結果,并演繹出無數的傳奇故事,疍民古老的歷史和由他們自己創造和演繹的凄美委婉的“海上民歌”——疍家音樂,是中國南海熱帶海洋文明寶貴遺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古老的疍家故事和委婉動人的疍家民歌歷久而彌新……
當我們將疍家人創造的音樂“海上民歌”進行梳理與概念釋義,并將疍民的時代變遷和歷史流變進行分析和研究之后,十分驚訝地發現:疍民的歷史不僅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遷徙史、移民史,其中的疍家音樂——“海上民歌”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傳播價值!
結 語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海南以及三亞政府對于疍家文化的傳承保護方面的決策是滯后的,尤其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未保留一塊疍民海域,作為傳統文化基地,作為旅游產業文化開放項目基地保護起來。為此,我們將通過對海南三亞及周邊地區疍家音樂傳承人的跟蹤采訪、專家咨詢、補充調查、走訪相關部門,搜集疍家原唱歌謠,著力提升選題的現實意義;搜集錄音視頻編制成歌譜歌詞,并整理成冊,為隨后的編創積累提供豐厚的原始資料,從中深入挖掘和提煉疍家音樂中的精神文化內涵,實現“古為今用”,提升疍家音樂傳承傳播推廣產業化應用的價值。" 經過整理編創后的海南疍家音樂,將以嶄新的姿態與三亞城市演藝文化產業發展建設形成有效連接和積極互動,大放異彩,這是我們研究團隊的美好理想,也是團隊同舟共濟、協同努力實現的目標。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