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縱觀中外音樂美學史,從古至今的音樂美學思想都是以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基礎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各位藝術家哲學家對音樂美學哲學基礎這一問題的思考數不勝數。本文結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言論和著作對音樂美學哲學基礎這一問題進行整理和分析,以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關鍵詞]音樂美學;哲學;哲學基礎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19)08-0027-02
縱觀中外音樂美學史,從古至今的音樂美學思想都是以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基礎的,許多音樂家、思想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哲學思想的影響。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這一問題是音樂美學界一直在探討的話題,各位藝術家哲學家們在專著、文論中各抒己見,可謂是豐富多彩,引人深思!本文從音樂美學入手,分析哲學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關系,結合當代有代表性的關于音樂美學哲學基礎問題的研究論述,以深化對音樂美學哲學基礎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關于音樂美學
音樂美學學科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有著述可考的,從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西方的古希臘時期開始,歷代的音樂家、哲學家們就從多個角度對音樂進行著思索和探究,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收獲了豐碩的理論遺產,這些理論著述中蘊含著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175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出版了一部專著——《Aesthetic》,從此美學成為了一個專門的概念。1806德國詩人、音樂家舒巴特出版了《論音樂美學的思想》一書,由此“音樂美學”這一名稱才正式誕生。那么,何為音樂美學?音樂美學是從音樂藝術總體的高度研究音樂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性的基礎理論。
二、哲學與音樂美學
在愛因斯坦的眼中,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2]哲學為我們揭示整個世界的發展規律,并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因此,音樂美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音樂藝術美學規律的具體科學,有必要運用哲學的原理和方法。
古今中外,很多音樂家、思想家提出的音樂美學思想都是建立在他的哲學思想之上的。例如,在西方被譽為西方音樂美學思想奠基人的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認為“萬物皆數”,數是構成宇宙的“秩序”,所以他們推崇“和諧論”。和諧是因為有完美的數量關系,和諧就是美的本質,音樂的美也同樣如此。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則是直接從哲學的角度來研究美學問題,他認為和諧是無形的、神圣的,雖然人們可以聽到音樂的和諧之美,但是這種和諧來源于對某種無聲和諧的模仿。在《蒂邁歐》中,他分析了宇宙和諧的理論和七大行星間的關系,并將音樂和諧與宇宙和諧進行類比,得出音程間也存在著相同的關系這一觀點。鮑埃修則提出:“音樂是理性認識的對象而不是感性體驗的載體,作為‘神學的女婢’之一,音樂當屬于哲學思辨的范疇。”[3]除此之外還有亞里士多德、圣奧古斯丁、圣托馬斯·阿奎那等等,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中國的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是最主要的哲學流派。先秦時期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一大批思想家都將自己的哲學思想運用在音樂的實踐上,提出了許多自成一格的音樂觀念,他們的這些思想,不僅推動了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而且為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確立了方向。例如,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一方面他希望通過禮樂二者的相結合達到他心目中的“仁”,另一方面他認為要達到禮樂治國的手段,必須立“仁”,仁和禮樂是相輔相成的。孟子則要求作樂者以仁義之德為樂,并且要“君與民同樂”;儒家的理想是培養全面的人才,所以音樂的教育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他們設立的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數”中音樂排在了第二位。他們極其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認為音樂對于一個人和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所以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的說法。另外一個流派道家的思想也是中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老子認為人類社會中的問題之所以解決不了是因為有太多的行為干預,所以他們崇尚自然相處之道,提倡“無為而治”。他們推崇自然,提出“五音令人耳聾”“大音希聲”的觀點,這是老子哲學思想“道”的充分體現。莊子也主張自然無為,并提出了“法天貴真”的思想,他十分推崇自然之樂,推崇“天籟”,這與老子“大音希聲”有相似之處。在《齊物論》中,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是“天籟”,“天籟”是天地間的萬物發出的聲音,是自然的,這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也是對“道”的解釋。
三、當代音樂美學哲學基礎研究綜述
音樂美學的基礎是哲學,已經是學術界無須爭辯的共識,但是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問題仍是音樂美學界一直在探討的話題。縱觀當代有代表性的文獻,我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對音樂美學哲學基礎進行探究。
(一)研究音樂美學哲學基礎這一問題的原因
在過去音樂美學研究的過程中,由于學者們哲學觀點和方法論的不同,引起了多次的爭論和對峙。所以對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問題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王寧一先生為此專門發表了一篇文章來強調音樂美學基礎問題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音樂美學是特殊的藝術哲學,是關于音樂觀的學問,哲學基礎是音樂美學的靈魂。[4]音樂美學,必須重視自己的哲學基礎問題,才能弄清自己的對象、性質、方法和存在方式、邏輯起點等一系列重大的基礎理論問題。
(二)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是什么
那么音樂美學哲學基礎到底是什么?多位音樂家從各自的角度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居其宏在他的著作《音樂美學哲學基礎之我見》中以“他律論”為例,提出每一個音樂美學派別,都有哲學觀念作為理論研究的支柱,這種哲學觀念對研究者來說,不論是研究角度,還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都產生重要的影響。作者肯定了當前把反映論作為音樂哲學基礎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歷史唯物主義。他認為當代音樂美學家的任務就是以歷史唯物論指導深化對音樂美學的本質和規律的研究。
羅小平對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問題探究先后發表了兩篇文章,1987年在《雜談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中,他推崇以馬克思人本哲學為出發,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參考中外哲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創作表演理論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建立音樂美學。1993年在《再談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中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論為音樂美學研究提供了更加實用和詳盡的研究基礎。經過六年的實踐,他研究的側重點已經發生改變,雖然都是以哲學為基礎,但從馬克思人本哲學轉到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他認為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為基礎才可以深入研究音樂的本質與規律,分析現實的音樂現象,指導音樂的實踐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理論家如趙宋光在自己文論中強調音樂美學是以認識論和邏輯點為立足點,是以人類本質論分化出來的認識論、駕馭論、價值論聯結在一起的哲學基礎;茅原強調他多年來的立足點沒有離開過反應論;王寧一強調應以反應論和主體論作為立足點;魏廷格則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是比其哲學體系更科學的哲學觀和思維方法;等等。
結 語
音樂美學作為哲學下屬部門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哲學。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史學家、美學家、音樂家們在對音樂的本質問題進行探討時,都受到不同程度哲學思想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自古以來的音樂美學思想也都是立足在哲學基礎之上的。多年以來,音樂家們對音樂美學哲學基礎問題的討論和探究并沒有停止,收獲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雖然他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如反映論、認識論、價值論、反映論等等,但是都肯定了哲學對研究音樂美學的基礎作用,他們的立足點都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為音樂美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哲學-美學的思想有助于我們對音樂活動的美學本質和內在規律進行概括和總結,有助于促進音樂創作和幫助人們理解音樂表演。我們不可否認音樂美學以哲學為基礎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