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現有的高師音樂教育體系是在沿襲蘇聯的師范音樂教育體系之上經過長期改革與摸索形成的一套教育體系,在這種體制之下,鋼琴教學也沿襲了蘇聯以演奏技術訓練為唯一教學核心、以作品演奏為著眼點的封閉教學方式。而我國現代高師音樂教育的趨勢則是培養具有水平高、適應面廣、適合市場需求的綜合型多棲音樂教育人才。在這種背景下,筆者對高師鋼琴教育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并在教學工作中對思考結果進行探索性研究,本文即是對筆者長時間研究思考的一個段落性總結。
[關鍵詞]高師音樂教育;鋼琴教學;蘇聯體系;拓展;和聲;視唱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19)08-0045-02
高師教育是為培養中等教育所需師資人才所設置的一個教育層次,高師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為普通中等學校(如普通全日制中學)及中等專業類學校(如中等師范學校及藝術類職業技術學校)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在整個音樂教育體系中,鋼琴由于其寬廣的音域、精確的音準及豐富的表現力幾乎貫穿到任何課程分支中,對于大多數的理論課及專業課,鋼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備。所以,鋼琴教學在整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我國現有的高師音樂教育體系是在沿襲蘇聯的師范音樂教育體系之上,經過長期改革與摸索形成的一套教育體系,在這種體制之下,鋼琴教學也沿襲了蘇聯以演奏技術訓練為唯一教學核心、以作品演奏為著眼點的封閉教學方式。而我國現代高師音樂教育的趨勢則是培養具有水平高、適應面廣、適合市場需求的綜合型多棲音樂教育人才。在這種背景下,現行以技術訓練為唯一核心內容的鋼琴教學方式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亟須完善。在這一前提下,筆者對高師鋼琴教育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并在教學工作中對思考結果進行探索性研究,本文即是對筆者長時間研究思考的一個段落性總結。
一、關于“橫向拓展”
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共同課中都涉及鋼琴的應用。一部鋼琴藝術發展史,實質上就是西方音樂思想發展史,音樂思維方式發展史。[1]由此可以看出鋼琴在音樂發展中的重要性,而不同的課程對于鋼琴的運用方式則有著側重方式上的不同。舉例來說:視唱練耳課程中鋼琴的使用強調演奏的精確性、和聲與伴奏課程中鋼琴的使用則側重于音響效果的聽覺體驗、聲樂演唱及合唱課程中的鋼琴伴奏是對學習者整體性音樂思維的培養手段。顯然,良好的鋼琴教學不僅應起到促進學習者提升演奏水平的作用,更應該起到使學習者通過對鋼琴演奏的學習,促進所有與專業相關課程學習效果的作用。至此,“橫向拓展”的概念便凸顯出來:在鋼琴教學中,通過疊加其他課程的側重點,達到多重知識灌注的目的,在提高自身演奏水平的同時,對其他平行專業課程學習起到實踐性輔助作用,進而提升學習者的綜合能力水平,整體提高教學質量。
二、“橫向拓展”的構想與嘗試
前節已經提到,對現有鋼琴教學方式進行“橫向拓展”的目的是通過對鋼琴課程的學習促進各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實現“以鋼琴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如何實現鋼琴教學的“橫向拓展”呢?筆者認為,若想深刻地明確“橫向拓展”的實施原則,首先應從“橫向”兩個字著手,也就是從“平行學科”的教學特點與鋼琴教學之間的契合部分著手。下面將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過的兩個課程領域的知識與鋼琴教學結合的拓展方式予以列舉。
(一)將和聲學知識融入鋼琴教學的拓展
建立在功能體系上的傳統和聲學是一門總結性經驗學科,從另一角度來理解,和聲學的建立是在西方音樂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對其當時的和聲語言及經驗進行總結歸納后所形成的一門指導創作實踐的學科。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和聲學的知識并非來源于“創作之前”,而是歸納于“創作之后”,并服務于音樂創作。這也揭示了和聲學學習的本質:“從創作中來,到創作中去。”歸結起來,和聲也是一門音響疊加的學問,不同音高的音的組合形成了不同的和弦,不同和弦不同位置的連接形成了和聲的進行,不同的和弦與和弦連接也有著不同的音響效果,而不同的音響效果又會對受眾造成不同的心理體驗。因此和聲學教學的最終落點是使學習者理解功能間的音響差異及相互關系,達到對和弦功能運用的熟練掌握,從而服務于音樂的編配。
就目前所施行的和聲教學方式來說,其授課形式大都以共同課為主,教學內容強調知識理論的灌輸。和聲學本來應屬于一門服務于創作實踐的基礎學科,強調技術性的同時更加注重聽覺藝術能力的培養,而在這種偏重于理論的教學環境下,留給學習者將所學知識用于創作實踐的機會十分稀少,極易導致教學與學習者自身創作實踐能力的脫節。若在鋼琴課程的教學中適當融入和聲學的知識結構,不僅會使學習者獲得從理性的高度對鋼琴作品進行理解的能力,也勢必將彌補和聲學課程教學中創作分析的實踐成分缺失現象。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要求開始學習和聲學課程的學生在開始一首新作品的練習之前先分析其和聲功能結構,甚至在某些適合的作品中將和聲與作品旋律獨立對待,單獨按原作節奏演奏和聲連接,訓練學生縱向家響思維的形成,提高學生對和弦的音響傾向性及和聲連接的音響色彩達到深刻的熟悉程度,進而從更深層次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色彩。這種做法不僅使學生對于作品的處理更為理性,促進了鋼琴演奏水平的提高,更促使學生從純粹的音響層面對和聲學進行認識,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在音樂創作與即興伴奏中和聲運用的綜合水平。
(二)將視唱練耳知識融入鋼琴教學的拓展
視唱練耳是旨在訓練創作、演唱及演奏者音準、節拍、節奏、音樂表情處理等綜合音樂素養而設立的一門音樂藝術類專業基礎課程。可以說良好的視唱練耳素質對于任何音樂專業課的學習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然而成功的視唱練耳教育并非單純依靠視唱練耳的課堂教學即可完成的簡單工作。可以這樣說,高超的視唱練耳水平對于鋼琴的學習大有裨益,而將視唱練耳的知識元素融入鋼琴教學則能在創造大量實踐機會的輔助下明顯地提升學習者的視唱練耳水平,二者呈現出明顯的關聯關系。
鋼琴是一種固定音高樂器,因此在演奏中無須在音準方面做過多的考慮,但在對鋼琴作品進行表情處理時不難發現:每個音的強弱、段落間的對比、速度的細微變化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才產生了音樂表情的豐富變化,這也正是將視唱練耳知識元素融入鋼琴教學的理論基礎。
節奏是音樂動力的源泉,是展現音樂表情基調的最基本元素。在教學中,筆者曾嘗試誘導學生在設計具體演奏方法之前首先進行速度變化以及節奏音型的分析,并在結果之上糅進對旋法走向規律與特點的深度思考,得出對音樂表情發展變化脈絡的深刻認識,之后以節拍器為速度約束手段按照分析所得的表情變化進行模唱,在學生頭腦中確立表現音樂表情所需的“音響期待框架”,最終以這個“想象中的”音響框架指導演奏。
以這種方式進行表情處理會十分容易地將學生對音樂表情的認知方式從感性高度提升至理性高度,提升其視唱水平,使學習者學會對音樂“有意識地去處理”,從毫無根據、跟隨感覺“盲目亂彈”的狀態中脫離出來。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方式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背譜能力以及對音樂的處理能力。
三、開展“橫向拓展”所需的思維方式
嚴格來說,鋼琴演奏雖然是一門獨立學科,但其也是一個涉獵知識范圍極為廣泛的綜合學科,特別是隸屬于高師音樂教育領域的鋼琴教學更是如此。鋼琴演奏教學并不是單純地教會學生彈奏一些鋼琴作品,而是積極地培養學生的演奏能力,也就是把相應的音樂知識、演奏技能、演奏經驗和思考能力、審美體驗通過鋼琴演奏這一載體來充分地、綜合地體現出來。[2]在與音樂相關的領域中,全面的鋼琴教育滲透了和聲、曲式、視唱練耳等許多科目的知識;而在高師教育領域中,鋼琴教育又被賦予了“師范”層面的意義,因此諸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的知識又可與其有機地聯合起來,以起到增進教學效果、培養教學能力優秀的學生的目的。因此,欲開展“橫向拓展”,首先要具有一種開放的治學態度。
所謂開放的治學態度,就是指對待跨學科甚至跨專業的有用知識兼收并蓄、為我所用的態度。每個發展到一定高度的學科都有一套屬于自身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而博采眾家之長則是彌補本學科不足、提升專業知識層次的最為快捷有效的方式。
再者,確立發散性邏輯思維方式是實施“橫向拓展”、完善鋼琴教學知識結構的必要手段。發散性思維強調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對同一個問題尋找多種解決方案,并衡量使用每個方案所得的結論,以求得到最完滿的答案。在實際鋼琴教學中可使用知識串聯、綜合溝通的方式對學生處理鋼琴作品進行指導,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創造能力,提高學習質量。
小 結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現有高師鋼琴教學體系進行完善與充實,其目的皆是著落于使現行高師鋼琴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務于教育,培養高素質的音樂師資人才。筆者所提出的對原有鋼琴教學方式進行“橫向拓展”的目的也是如此。而真正實現這樣的目標卻需要廣大鋼琴從教者不斷學習多領域知識、多方思考、勇于嘗試,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本文中,筆者僅舉兩例對“橫向拓展”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而在教學實踐中并不局限于這兩種拓展方式。如鋼琴教學中也可將音樂史知識融入其中。每個時期創作的作品在奏法、音色以及表現方式上都因被打上了不同時期的烙印而完全不同,在教學中融入音樂史知識對提升學生作品風格與奏法判斷能力大有裨益。而更多的拓展方式更需要廣集每一位從事高師鋼琴教學工作的同人之思想與創造力方能使之不斷完善。
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對“橫向拓展”的相關問題無法事無巨細地逐一進行論述,只能摘取重點進行說明,而更少的論述卻可能更能激發各位讀者自身對這一問題不同看法與見解。筆者期待與更多教育界同人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更深的探討,共同為高師鋼琴教育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