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西采茶戲在江西地區廣泛流傳,它是傳統的民間小戲,在采茶戲舞蹈眾多角色中,“旦角”是具有最重要意義的角色。本文集中分析江西各個地區采茶戲中旦角的舞蹈特點,精準定位江西采茶戲“旦角”舞蹈表演的審美規范和其中所蘊含的舞蹈價值,豐富江西采茶戲的舞蹈內容和文化內涵,對江西采茶戲舞蹈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借鑒作用。
[關鍵詞]江西;采茶戲;旦角;舞蹈特點
[中圖分類號]J7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19)08-0145-03
江西采茶戲中旦角舞蹈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通過歷代優秀藝人的不斷推陳出新,在進行了長時間的沉淀后形成當今其獨有的特點。本文通過對江西采茶戲旦角的人物形象動作分析等舞蹈特點來分析闡述,對其人物形象、動作分析等舞蹈特點來研究,總結旦角的舞蹈特征和人物特征,能夠使得江西采茶戲的研究更加豐富,且能夠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江西采茶戲旦角舞蹈特點分析
(一)江西采茶戲中旦角舞蹈表演形式特點分析
江西采茶戲旦角在表演中,采用的是邊歌邊舞的藝術形式,在不同角色的塑造上表演形式會有所差異,而不同的作品又根據劇本的需要也會不一樣,同一個角色也會有不同的表演。
江西采茶戲旦角舞蹈表演形式有三種:有個人表演、雙人表演、三人或三人以上的群體表演。
旦角舞蹈在江西采茶戲個人表演中,運用了扇子、茶籃等道具表演采茶戲,表演者通過對唱曲、眉目神情、碎步及慢步等形式來傳達演繹;旦角舞蹈在兩人搭配表演時,雙方動作的配合與互動、唱腔的交流以及感情的傳遞等方面尤為出色。表演者充分調動手、眼、身、步的技巧,刻畫舞臺上兩人有無矛盾關系,表達兩人的心理和性格上的特點,調度、把握好節點、重點,計算好人物間的距離;三人進行采茶戲舞蹈表演時,更多是以兩人對一人的表演形式,也有三個獨立的個體過渡完成的,還有以三人齊舞的形式完成的;為了更好烘托舞臺氣氛,三人在表演過程中應具備角色相互之間的交流。
(二)江西采茶戲中旦角舞蹈動作特點分析
在舞蹈動作特點上,旦角的動作風格特點更多是來源于平時的生活,經過藝術的演繹歸納于創造,在表演時讓人能夠一目了然,輕而易舉地看出動作符號所想要表達的寓意;江西采茶戲旦角舞蹈是邊歌邊舞的形式,每個角色塑造上表演的動作特點會略有不同,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動作特點:身體的搖擺動作、身體繞“∞”字。
在身體的搖擺動作上,由于受到了纏足等封建禮教的束縛,江西采茶戲小旦舞蹈步伐以各種各樣的碎步為主,因此具有智慧的藝人們就創造了江西采茶戲小旦特有的舞蹈步伐——碎步,也叫擰步,突出了女性在勞工生活中的姿態。例如《九龍山摘茶》中的照鏡、整發髻、理胸襟、戴耳環、撥兩袖、整衣襟、提鞋等生活動作,表現出對勞動的熱愛和收獲前的喜悅。在旦角身體繞“∞”字上,它借鑒了京劇在舞臺上的移動形態,這也是旦角在采茶戲舞蹈中移動步伐上的基本要領,旦角根據與其他角色的搭配,在舞臺上的流動,它的步伐從慢步到快步,調度由低到高。[1]
在表演時,旦角使用道具的特點,更多是利用手中的扇子和手帕,在體態變化上豐富自身表演的變化,結合上述動作的特點繞“∞”字,用擺動的韻律去說明,如《哨妹子》這個經典曲目中妹子的角色是小旦,整段舞蹈里面用得最多舞蹈動作是五指并攏繞花扇,向前踏步緩緩推磨扇,踏步時打半邊扇,耘步雙晃手的動作也同樣表現了采茶活動中身體的“∞”字韻。
彩旦舞蹈動作形象來源于生活,通過提煉,能精準地通過平常細致的動作形象地說明彩旦的年齡段的特點,從彩旦的塑造相對于小旦來看,除了身體的搖擺和身體的繞“∞”字,其舞蹈動作出神入化,逢上必下,逢前必后,逢左必右,表情夸張,通過眼部面部肌肉的變化表現出劇中人物思想感情,在憤怒的情緒下手指指向某一個地方的時候,其指法與運指一樣,只是相比較而言手指的姿勢有一點矮。
(三)江西采茶戲中旦角舞蹈道具特點分析
江西采茶戲旦角舞蹈中道具的運用來源于生活,扇子就是人們在炒茶時運用的生活工具。日常物件變為隨手的舞蹈工具,旦角使用的扇子、手帕或是茶籃等道具都舒適簡約,能表達舞者的心境和心情,更能烘托和提示舞蹈表演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人物性格和身份特征。
其次,江西采茶戲旦角使用的舞蹈道具舒適實用、便于演繹。扇子、茶籃都是旦角經常用的道具,茶籃制作簡約巧妙,便于舞蹈演員使用。在表演的過程中,由于需要抱著籃子跳舞,為了防止手滑,在籃子的下端增加一個木柄,舞蹈演員在跳舞的時候手握住木柄,就能展示很多高難的動作而不會使籃子掉落,或因為籃子本身影響舞蹈的美感,為了增加舞蹈的美感,在木柄的前端豎起一根細竹棍,以竹棍為中心軸,在軸上面套兩個精巧美麗算盤珠,在舞蹈演員進行舞蹈表演時,搖動木柄即可。[2]
舞蹈道具還能反映旦角的身份特征。小旦使用雙扇表演,在動作表演上靈動嬌美,多種扇花呈現出個性鮮明的表演特色,說明她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婦;彩旦使用蒲扇,在舞蹈表演中演繹店嫂、媒婆的角色。在舞蹈道具上,它也能反映旦角的性格特征。小旦常持雙扇表演,在表演動作上有雙八花、滾珠扇、蝴蝶花等舞蹈動作,形象說明小旦嬌憨活潑的性格特征。彩旦則常選用蒲扇,在舞蹈表演中手揮蒲扇,帶上驕傲的神色,凸顯其滑稽、潑辣的性格特征。
二、江西采茶戲旦角地域性舞蹈特點分析
江西采茶戲旦角形成后,和當地的藝術特色相融合,形成贛南、贛東、贛北、贛西、贛中五大流派,都有各地不同的旦角表演特征。
(一)贛南采茶戲中的旦角舞蹈特點分析
贛南地區的采茶戲分布于安遠縣、信豐縣一帶,旦角的表演往往采用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詼諧逗趣,具有濃濃的贛南鄉土的渾厚勞動生活氣息,贛南采茶戲有許多劇目的旦角對江西采茶戲各個地區旦角的角色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當江西各地的采茶小戲的旦角形象都在形成初期,贛南采茶戲的旦角作為模仿和演化的對象,有些是改變與旦角相關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或者改為當地的語音、加入當地的民歌小調等,以此建立起各地采茶戲中豐富的旦角角色。
贛南采茶戲中旦角的藝術追求是塑造農村少婦和少女的聰明伶俐和勤勞的人物形象。它的旦角角色獨具風格特征,旦角的表演動作和舞蹈,很多動作都是從動物表現生命意識提煉、模仿而來的,如畫眉跳架、蜻蜓戲水、狐貍過崠、貓兒夜探等,多達300多個名稱。贛南采茶戲小旦在身段動作上的表現有梳妝挑簾、園手摘茶、扇花、開門關門等;其在舞蹈表現時所用到的基本步伐有碎步、蹺步、八字步、踮步、磋步、磨子步等。[3]相比于小丑的角色表演,小旦頻繁地使用扇子這個道具,并且使用花樣更加豐富,對比看來,小旦的形象讓人看來是尤為巧妙、靈動。由于旦角的出現和其獨特的演出特點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加之眾多藝人們的革新、創造,使得贛南采茶的旦角角色在各地開花結果,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風貌,逐漸演變成不同的采茶戲旦角角色。
(二)贛東采茶戲中的旦角舞蹈特點分析
贛東采茶戲旦角角色非常豐富,上饒、鉛山、貴溪等地的贛東采茶戲的旦角都有共同特征,基本大小戲并重,大戲著重反映善惡報應和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大戲有著相反的表演形式,小戲往往通過表現傳統的糾紛、勞作和愛情這些在民間很普遍的小故事為主,這些大小戲的旦角角色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上饒采茶戲的旦角受黃梅采茶戲影響,較擅長手帕功。上饒采茶戲的旦角在舞蹈表演上保留著“燈彩”時期不少動作和表演風格,在舞蹈表演中,小旦常身著短襖長褲(裙),沒有水袖;她的舞蹈道具有干凈利落的大手帕,在表演出場時常常持大手帕,做搖巾、甩巾、飛巾、拋巾、轉巾、頂巾等高難度的甩手帕動作,舞蹈動作靈活優美,惹人注目。再經過“三腳班”和“半班”時期的發展,使旦角的表演更具有載歌載舞、生動活潑、樸實風趣和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4]
在贛東采茶戲中,彩旦也很重要,如《店嫂》《上廣東》這兩部劇目中,對于彩旦夸張的人物刻畫,則在強化道具與舞蹈巧妙融合的能力訓練上,借鑒了戲曲式夸張變形的表情、滑稽怪異的身體表現,力求擴展人物形象的藝術表現張力,找到“丑中見美”的最佳平衡點,能夠生動塑造出極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從不同情景角色中獲取載歌載舞的藝術體驗,進入自由表現之境,從而能夠全面融匯提煉出一種綜合的藝術表演能力。
(三)贛北采茶戲中的旦角舞蹈特點分析
南昌地區的贛北采茶戲中經常使用歇后語、婉曲語和鄉間俗語,通過丑角滑稽、風趣、詼諧、可愛的表演風格反襯旦角,演出諧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在表演藝術上,它長于表現熱烈明快的喜劇和生動活潑的歌舞小戲。尤其在觀看小旦上臺表演的時候,抹了兩塊長胭脂在旦角的臉上,熱烈歡快的氣氛一下子就出來了,隨著旦角的步伐踢踢踏踏走出來,手上拿著凸顯人物爽利性格的八角巾,頓了頓,一擰身子一睜眼,在精彩的亮相之后,嘬圓嘴巴,表演左右插花、高低劃步和踩蹺點步等動作。
其中武寧采茶戲旦角有一些獨特的表演程式,如舉手不能過眉,坐必架腿,走臺步時手拿手帕自然擺動,它的步伐有“慢、快、云、搓、跪”這五種典型的特征,對應地就有了五種具體的步伐表現形式。除了步伐這個典型的特征外,在武寧采茶戲中,旦角表演之初要先自報家門,這種以演唱表現熱愛家鄉的曲目往往是在表演的開始。在戲中旦角保留的大小戲有百余出,這些戲很多都歸于文戲,顯得旦角在戲中演繹得更貼近生活。[BW(D(S,,)]
九江采茶戲也是贛北采茶戲這一戲劇分類中一個特點鮮明的分支,其旦角表演特色十分貼近群眾,并且干練樸實,這就要求表演者有很強的表演功底,而且要有經典的拿手絕活,在表演中將手帕旋轉著越拋越高,并且要進行身體的前翻后翻。
(四)贛中采茶戲中的旦角舞蹈特點分析
贛中采茶戲中撫州采茶戲的旦角舞蹈,健康質樸,鄉情濃郁。小旦的藝術特點有扇子功、毛巾功,運用大手帕,配合手、眼、身、步伐,或揉搓、或拋甩、或掩面、或飛轉,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緒。旦角許多表演動作和舞蹈,有梳妝門簾、床前驅蚊、繡花納底、縫補漿洗、摘茶采桑、云手、鷂子翻身等身段表演,還有“云步”“碎步”“跪步”等基本步伐,都是從生活中概括、提煉出來的表演程式,十分細致逼真。
在寧都采茶戲這一路的表演中,老藝人們在表演中,不辭辛苦,為了使曲目表演更豐富多彩,在花旦、小生、丑角這些傳統的基礎性角色之上,它不僅僅局限于小旦和彩旦,漸漸地,在表演中豐富了原本沒有的青衣、花臉、老生、老旦、彩旦這些角色,這都是通過借鑒其他戲種的角色來完成創作的。[5]在長期的發展中,它始終堅持自己的表演風格,并沒有因為想要豐富曲目表演或增加一些角色就失去了自己的獨特表演風格,它以舞蹈和歌曲為基本元素,以展示人民大眾的審美為目標,在表演中,有著“碎”“云”的特點,其中碎步又分為基本碎步和快碎步。在表演中,通過這兩種基本的碎步之間的復雜組合來體現豐富的角色風格。
(五)贛西采茶戲中的旦角舞蹈特點分析
贛西地區與湖南省相鄰,兩地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尤其是在地方戲曲的發展上,湖南花鼓戲對贛西采茶戲的形成有較深的影響。贛西采茶戲源于“永新三角班”,至今有300多年歷史,發展較早,且流傳極為迅速。贛西采茶戲中永新采茶戲的旦角不受重視,幾乎沒有任何表演特點,但小旦在服飾上比較講究,長袖帶花的套裙是必備的道具。
其中吉安采茶戲在表演上最具有特色的是“三小戲”。在其基本劇目中,小旦善于使用折扇做道具,配合多種身段,稱“扇子花”或“扇子功”。在表演中,小旦有時還插以詼諧、歡快的表演吸引觀眾,尤其是民間生活小戲的表演形式,載歌載舞,生動活潑。
贛西地區的萍鄉采茶戲借鑒花鼓戲以后,在表演上也有很大的發展,萍鄉采茶戲旦角的動作特點上,手巾功和梳妝、挑水、刺繡,都源于生活,夸張手法的利用,有利于刻畫人物性格。《放風箏》的表演,充分利用手法、眼神、花舌,表現了風箏放入空中以及斷線后的動作,非常傳神。
結 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江西采茶戲旦角舞蹈特點的分析發現,在旦角舞蹈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俱進,吸收其他文化及地方舞蹈元素特點上,保證兼容并包,且能夠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在學習、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起到了一定的完善作用,從而實現更好地為江西采茶戲的發展進行服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