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9年4月25日,曹光平教授暨星海音樂學院2018級研究生作品音樂會在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郎朗音樂廳成功上演。音樂會不僅上演了曹光品教授的9部創作,如《龍船歌》《粵調》和《那坡》等,而且還有3部學生作品。此外,小型音樂劇《密室逃脫》作為曹光平教授2019年的最新力作隆重登場,成為音樂會的焦點。
[關鍵詞]曹光平;作品音樂會;《密室逃脫》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19)08-0157-03
“人間四月芳菲盡”,此處樂聲意正濃。自從2018年9月20日曹光平教授第九場個人作品專場音樂會“致芳春·曹光平交響樂作品音樂會”在廣州星海音樂廳成功舉辦后,經過了半年時間,2019年4月25日,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曹光平教授攜手星海音樂學院2018級研究生,一起拉開了2019年曹光平教授師生系列作品音樂會的序幕?!皼_出密室的青春腳步·曹光平教授暨星海音樂學院2018級研究生作品音樂會”作為本次系列師生作品音樂會的首秀在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郎朗音樂廳精彩亮相。
歲月匆匆。今年,已是曹光平教授自1983年來到星海音樂學院任教的第36個年頭;今夜,亦是曹光平教授帶領星海學子舉辦師生作品音樂會的第20余場次?!叭斡蓺q月蒼茫”、時光流逝,曹光平教授引領的青春腳步卻從未停息,他源源不斷的創作樂思將化作絢爛耀眼的粵音火花,在這片南粵大地上繼續發光、發熱。音樂會當晚,一些外地作曲家和音樂學院作曲系師生聞訊專程趕來捧場。77歲的曹光平教授笑意迎人,依舊穿著深灰色的襯衫搭配黑色西褲,與平日里的他一般無異地樸實無華、平易近人。
這場音樂會的節目選定,頗有意義。在音樂會的12部作品中,由曹光平教授創作的有9部,依次是鋼琴曲《蓮花山夜歌》(1997)、古箏獨奏《龍船歌》(2011)、男高音獨唱《等你,在雨中》(2009)、民樂三重奏《春意·白洋淀》(2019)、弦樂四重奏《粵調》(2017)、女高音獨唱《美麗的尼洋河》(2003)、女高音獨唱《跑馬溜溜》(2016)、室內樂《那坡》(2004)和音樂劇《密室逃脫》(2019);學生創作的有3部,分別是三重奏《迷失之旅》(作曲:余杰俊,2018)、女高音獨唱《江城子·記夢》(作曲:張中正,2018)和弦樂四重奏《第一弦樂四重奏》(作曲:盧思彤,2015),這些學生作品穿插安排于曹光平教授作品的前后。由此可見,師生作品同臺獻技,互相切磋、共同成長,是曹光平教授舉辦歷屆師生作品音樂會的初衷。除此之外,曹光平教授特意挑選了從1997年至2019年間代表性較強、上演率較多的作品進行演出,部分是今年的新作,也是首演。這些作品跨越了曹光平教授20余年的創作生涯,此次大膽交付星海音樂學院最年輕的2018級研究生出演,說明曹光平教授一直不忘對年青一代音樂人才的扶植與提攜。而曹光平教授橫跨古今中外、如萬花筒般絢麗多彩的創作理念將在新一代青年學子中傳承、延續、大放異彩。
音樂會當晚,主持人對每一部作品的創作時間、背景和意圖做了簡要說明。通過作曲家的獨特音樂語匯,即使是第一次聆聽這些現代作品的觀眾,也能自然順暢地投入其中,自由暢想。在曹光平教授上演的眾多曲目當中,與珠三角地區有關的創作題材竟有4部,即古箏獨奏《龍船歌》、弦樂四重奏《粵調》、室內樂《那坡》和音樂劇《密室逃脫》。這些作品的核心內容主要圍繞嶺南地區的風土人情、民俗活動展開,在音樂素材上大膽融合嶺南音樂的風格特色,彰顯粵樂文化精髓,成為本場音樂會的一大亮點。在這些作品中,古箏獨奏《龍船歌》給筆者帶來的聽覺感受是如此獨特,讓人十分難忘。
古箏獨奏《龍船歌》創作于2011年,作曲家以珠三角地區端午節的民俗活動“賽龍舟”為題材,結合廣東省傳統曲藝——順德龍舟說唱的曲調元素,并運用古箏明媚、清亮的音色特點,為觀眾呈現了一派端午時節各家各戶觀看“龍舟比賽”時熱鬧非凡、歡呼雀躍的喧嘩情景。這部作品各段落的速度標記依次為“散—慢—中—快—急”,這一結構的設計源自中國傳統音樂先抑后揚的審美趣味。音樂一開始,即為自由、抒情的散板樂段,隨后緊接慢板部分如歌、悠揚的旋律,猶如湖上泛舟,與友把盞,優哉游哉,這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美妙意境的最佳表達。中板樂段,樂曲的主題旋律第一次完整呈示,作曲家運用D羽加變徵六聲調式創作而成,這也許與順德龍舟說唱之文唱流派善用羽調式以表現悲涼情感的行腔風格有著一定的淵源。此外,該主題的節奏寬緊有致、樂句清晰明了,其長音符好比鑼鼓的敲打聲,短音符猶如藝人的吟誦調,這一以鑼鼓斷句為特色的古老說唱藝術瞬間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筆者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在杏壇逢簡水鄉的小河邊,有一位手執木雕小舟,胸前掛著小鑼、小鼓的龍舟說唱藝人邊唱邊敲地述說著身邊的日常見聞、生活瑣事。隨后,這一主題旋律多次以加花變奏的形式穿插于快板與急板樂段之中,其速度逐漸加快,急促的十六分音符灼熱地燃燒著我們的聽覺神經,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場激烈的龍舟比賽中,船只在水上疾馳,水手在奮力拼搏,觀眾在吶喊喝彩,精彩萬分。
除此之外,由曹光平教授創作的另外兩部帶有濃厚“粵味”的器樂作品——弦樂四重奏《粵調》和室內樂《那坡》——同樣成為全場觀眾的焦點。弦樂四重奏《粵調》為曹光平教授近年來的新創作,完成于2017年。作曲家大膽運用嶺南地區傳統戲劇、民歌等音樂元素與西方20世紀作曲技法相結合,為嶺南音樂如何在當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等問題上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這里不僅有廣東粵劇《嘆五更》乙反調、曲江民歌《落水天》、中山咸水歌《對花》以及廣東音樂《蕩舟》[1]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曲調,與西洋樂器相互碰撞擦出了別具韻味的音樂火花,而且中國傳統民族五聲調式與十二音序列發展手法相互交融,形成了極具現代性的戲劇沖突與音響張力。如此豐盛而獨特的聽覺體驗,著實令人矚目。
室內樂《那坡》創作于2004年,是作曲家赴廣西那坡壯族地區采風后而作,為曹光平教授作品中上演率較高、流傳度較廣的一部杰出代表作。該作品的主題音調源自廣西“黑衣”壯族的民間舞蹈,作曲家提取其中頗有特色的減三和弦音型作為核心素材,運用簡約派音樂的循環重復、多種節奏型的混合搭配,以及鋼琴、木琴、單簧管與各種打擊樂器的音色對比等一系列新穎的創作手法,壯族人民粗獷豪邁的人文特質在這部作品當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地來到了廣西那坡地區舉行的篝火晚會現場,人們支起架子,點燃火把,一起高歌、一同歡笑,篝火在靜謐的夜空中閃耀著金色的光輝。
除了上述豐富多彩、讓人眼花繚亂的節目之外,3部學生作品無疑是這場音樂會主題“青春腳步”的有力代表。由2018級作曲系研究生張中正創作的藝術歌曲——女高音獨唱《江城子·記夢》是本場音樂會上演的唯一一部由學生創作的聲樂作品。其歌詞取自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為歷史三大悼亡詞之一,是蘇軾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上闋寫實、下闋記夢?!笆晟纼擅C?,不思量,自難忘……”蒼涼哀慟的音調與凄涼婉轉的歌詞互相纏繞,情真意切地傾訴著主人公對故人無盡的思念之情,分外傷感。由2018級作曲系研究生盧思彤創作的弦樂四重奏《第一弦樂四重奏》也頗有意思。其中,裝飾性的旋律特征、類型化的情感表達,氣勢恢宏而又精雕細琢,這仿佛是一部“現代版”的巴洛克音樂。而給筆者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學生作品,當屬由2018級作曲專業研究生余杰俊創作的三重奏《迷失之旅》。
三重奏《迷失之旅》創作于2018年,主要講述了由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扮演的三位“小伙伴”結伴而行,開啟了一段奇妙的生命旅程。三段體的樂曲結構如此清晰、簡潔。第一段,鋼琴高音聲部猶如夢境迷幻般的伴奏音調貫穿整個樂段,大提琴與小提琴依次呈示各自的主題旋律。大提琴延綿舒展,似乎是一位智者,沉穩而冷靜地勸告著什么;小提琴如歌抒情,更像一個迷茫的小青年在傾訴著自己的困惑與煩惱。第二段,個性張揚、風格獨特,是整部作品構思最為精彩、演奏技巧最有難度的樂段,作曲者結合了現代搖滾音樂的元素,大量采用切分節奏、重音移位等創作技法,將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看作一個電聲樂隊進行各種組合搭配,Solo、重奏、合奏交替使用,金屬感般的塊狀式音調塑造了一個硬朗直率、任性傲氣的音樂形象,這正是當代青年的真實寫照??!第三段,激情過后回歸平靜,第一樂段寧靜悠揚的旋律再次響起,三位小伙伴經歷了結伴時的快樂、走散時的慌亂、尋找時的迷茫,到最后找到了彼此人生的歸屬。這部作品除了給我們帶來聽覺上的感官刺激之外,還由此引發了對于青春、生命等人生主題的哲理性思考,并通過音樂這一非語意性的聽覺藝術得以傳達,這無疑是一部創作成熟的佳作。“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备锩覐埪勌斓倪@句名言正是《迷失之旅》的最佳詮釋。
音樂會的壓軸大戲——原創音樂劇《密室逃脫》,作為曹光平教授2019年的最新力作首次登臺亮相。這部音樂劇的篇幅不長,屬于小型音樂劇。它以“密室逃脫”這一當代青年十分時興的娛樂活動為題材,在簡短的20分鐘內,講述了6位廣州青年相約出行卻意外闖入神秘密室的離奇故事。該劇由“大雨”“密室”和“廣場”3幕構成,創作團隊由曹光平教授與部分2018級研究生組成,即由曹光平教授作曲;曹光平教授與2018級流行唱法專業研究生邱嘉敏、梁昊龍共同作詞;兩位2018級流行唱法專業研究生沈星妤、黎青雯編劇;學生邱嘉敏導演。其中,音樂劇的主演大部分由上述創作隊伍的學生成員擔任。
第一次聽曹光平教授譜寫的音樂劇。《密室逃脫》的器樂部分與聲樂段落,基本由他設計作曲。這是曹光平教授自2015年第一次與學生共同創作音樂劇《西關牛雜》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兩部音樂劇在篇幅設計與時間把握上頗為相近,均為短小精練的小型音樂劇。而經過了4年時間的沉淀,這一新創作與前一部音樂劇《西關牛雜》主要以廣州地方特色為全劇重心有所不同,作曲家在風格把握、技法運用等方面上進行了調整,音樂劇《密室逃脫》更突出流行音樂風格與現代作曲技法的結合,體現90后的精神風貌。其設計得尤為精彩的部分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首先,音樂劇的器樂伴奏為一個學生組成的小型樂隊,作曲家在樂器的選擇上別出心裁,該樂隊不僅有鋼琴、小提琴和單簧管等西洋傳統樂器,而且還有竹笛、古箏等中國民族樂器,此外,作曲家還將電貝斯、電吉他、爵士鼓等現代電聲樂器加入其中。這一既有“中西”,又有“古今”的混合編制為音樂劇中各種情緒渲染、氣氛烘托、劇情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創作空間。其次,音樂劇的聲樂段落結合了大量流行音樂的風格特征,其曲調通俗易懂,歌詞朗朗上口,深受觀眾喜愛。而這一創作特點與作曲家的個人經歷有著緊密聯系,曹光平教授曾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多次參與影視音樂與流行歌曲的寫作,與毛阿敏、楊鈺瑩、李玲玉、唐彪等著名演員屢次合作,因此他非常熟悉流行音樂,可以準確把握其風格的韻味所在。最后,音樂劇在調性的運用上多元復雜、尤為出彩。它既有傳統大、小調體系在色調上的明暗對比,又有多調性、無調性序列音樂片段等現代音樂技法穿插于音樂劇的各個段落之中,由此更好地塑造了不同的場景、營造了豐富的情調,充分符合劇情發展的需要。如第一幕中,既有幽默詼諧的《弦樂小賦格》,又有陽光朝氣的《奔跑》,更有驚心肉跳的《大雨》。而筆者更喜歡的那幾段,是與沖出密室的三道關卡——音符的魔咒、聲音的影子、激光叢林對應的歌曲《字母歌》《影子歌》和《穿越激光之舞“90后的人生”》。其中,峰回路轉的情節、清新明快的曲調、膾炙人口的歌詞,場景與情感交融,十足音樂劇化。音樂劇的高潮,別具匠心地挑選了廣州市地標性建筑,如珠江新城、K11、小蠻腰、東塔、西塔等作為歌詞素材,而緊隨著主演們揮動激光棒邊唱邊舞地走向觀眾席,發出“我愛珠江新城,我愛廣州!”熱情而真摯的反復吶喊聲,最終引爆全場,掌聲如雷經久不息。
本場音樂會的演出陣容相當值得一提,眾多星海音樂學院最新選拔的音樂界新生力量參與其中。如星海音樂學院2018—2019學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入選學生楊簫銘出演古箏獨奏《龍舟歌》、2018年《第六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聲樂展演》研究生組“金獎”獲得者吳博文出演男高音獨唱《等你,在雨中》、榮獲2017—2018學年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的李茜、劉珊欣雨、黃蓉等分別出演女高音獨唱《江城子·記夢》《美麗的尼洋河》和《跑馬溜溜》。此外,上述4部聲樂作品的鋼琴伴奏均由2018級鋼琴系研究生林頓擔任,其扎實的鋼琴演奏技術與敏銳的情感捕捉能力,使這些藝術歌曲得以淋漓盡致地真切表達,他功不可沒。除此之外,音樂會得以成功舉辦,離不開曹光平教授數月以來的精心籌備、組織排練,以及演奏者導師全力以赴的悉心調教,這些樂界新星的個人才華與合作能力,在這場音樂會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與提升。音樂會現場演出二度創作謹慎細致,音樂風貌把握準確,作品還原度較高,觀眾均給予了高度的贊揚。[BW(D(S,,)]
今晚,走進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的觀眾們是如此幸運,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覺與聽覺盛宴,注定讓我們流連忘返。這是一場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音樂辯論賽,我們聽到了西洋樂器講中國話,中國樂器說西方語。我們既可以用西方傳統樂器演奏中國民族五聲音調,即西體中用,又可以在中國民族器樂創作中融合西方多元的作曲技法,即中體西用。
此外,傳統與現代音樂語匯的激烈碰撞、相互交融而綻放的音樂光彩成為了曹光平教授每一場作品音樂會的閃光點,承載著曹光平教授畢生的創作精髓。他曾以“前衛、中衛、后衛”[2]這3個概念來解釋傳統與現代的微妙關系,即“前衛”代表新的潮流、新的變革;“中衛”為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前衛與后衛的中介;“后衛”是對傳統的繼承。21世紀的音樂語匯是如此多元復雜、變化萬千,我們需要將3個概念結合起來,既要創新,也要繼承。而這場音樂會正是對這一創作理念的又一成功實踐。曹光平教授2019年系列師生作品音樂會后續將在廣州增城、佛山順德等地進行巡回演出,期待與大家再次見面。來吧,請跟隨曹光平教授的“青春腳步”,一起發出屬于90后的時代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