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危重癥專職護理用于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護理中的價值。方法:于2018年02月--2019年02月本院接收的92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為觀察對象并予以隨機對照,即常規組46例行常規化護理,研究組46例行危重癥專職護理。結果:研究組RR、HR、PaCO2低于常規組,且PaO2、新生兒Apgar評分、動脈血pH值高于常規組(plt;0.05);研究組住院天數、治療費用以及并發癥均少于常規組(plt;0.05)。結論:加強危重癥專職護理,能夠進一步提高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的身體健康水平,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薦。
關鍵詞:危重癥專職護理;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臨床價值
在臨床兒科中,呼吸窘迫綜合征比較常見,可減弱患兒呼吸功能,更甚至引起患兒死亡。基于此,積極探索一種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予以配合,顯得至關重要[1]。本文以92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為例,著重探討了危重癥專職護理的應用。現做如下報道: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92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的收治時間為2018年02月--2019年02月,通過電腦隨機法,予以分組對照,即常規組46例、研究組46例。研究組中男性觀察對象25例,女性觀察對象21例,胎齡28-35周,平均(30.9±1.6)周;常規組中男性觀察對象26例,女性觀察對象20例,胎齡29-36歲,平均(31.4±1.3)周。兩組臨床資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組探討。均知曉本次研究意義與目的,已經簽署過同意書。排除嚴重感染以及存在先天性疾病的患兒。
1.2方法
常規組46例行常規化護理,主要有體征觀察、用藥指導、保持呼吸順暢等等。研究組46例則在常規化護理基礎上,加強危重癥專職護理,即(1)建立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組長為科室護士長,組內其他成員有護理人員、責任護士,對其進行培訓,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崗,共同探討針對性的護理方案。(2)嚴控患兒身體溫度(36℃-37℃),暖箱的濕度控制為45%-55%,同時為患兒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密切監測患兒心率、呼吸、體溫。(3)予以足夠的氧氣,間隔2h變換新生兒體位,使其頸部保持仰伸位,將其口部關閉,輕柔拍打其背部、胸部,清理呼吸道異物,選擇密閉式吸痰管,為患兒開展吸痰護理,以確保其呼吸順暢。(4)氣管置管過程中貫徹落實無菌操作要求,置管時予以溫柔操作,置管后,對氣管進行妥善固定,同時密切觀察氣管有無脫落、漏點。(5)遵醫囑為患兒補充營養,為患兒提供充足的熱量,以提高其身體健康水平。(6)清理患兒口鼻內的異物,清潔患兒口腔,以免患兒誤吸。(7)與患兒家屬積極交流,解答其疑問,并為其樹立治愈的信念,以緊密護患關系。
1.3觀察指標
(1)RR(呼吸)、HR(心率)、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O2(動脈血氧分壓)、新生兒Apgar評分(用于評估新生兒身體狀況,分值越低越嚴重)、動脈血pH值;(2)住院天數、治療費用;(3)并發癥。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研究數據,計數資料為[n(%)],予以X2檢驗;計量資料為(x±s),予以t檢驗。P值lt;0.05提示統計學意義成立。
2.結果
2.1兩組各指標對比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對比見表2
2.3兩組住院天數、治療費用對比見表3
3.討論
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窘迫、難治性低氧血癥,在低體重的早產兒中比較多見,嚴重威脅著患兒的安全健康[2]。危重癥專職護理模式比較專業化,是現階段臨床圍繞某一種危重癥所制定的一種護理方案,在此種護理模式下,要求科室以小組的形式對患兒進行干預,且組內每位成員都經過嚴格的培訓、考核。初期,危重癥專職護理模式在成人呼吸道疾病中廣泛應用,護理效果十分確切。李玲玲[3]研究指出,通過實施危重癥專職護理模式,能夠進一步縮短患兒機械通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而且還可以減少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文對照發現,在呼吸道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護理中,危重癥專職護理不僅可以優化患兒血氣分析、提高肺功能,還可以改善其各項生命體征。結果發現,研究組RR、HR、PaCO2低于常規組,且PaO2、新生兒Apgar評分、動脈血pH值高于常規組(plt;0.05);研究組住院天數、治療費用以及并發癥均少于常規組(plt;0.05)。提示危重癥專職護理模式的應用,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總而言之,危重癥專職護理價值高,值得臨床將其用于干預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
參考文獻:
[1]黃春麗.機械通氣在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與護理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7):136-137.
[2]楊莉.危重癥專職護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的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7):126-127.
[3]李玲玲.危重癥專職護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的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