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羽桐
摘 要 為促進資源均衡分配,本文選取教育部直屬75所高校,通過研究其2014年至2016年的決算報告,發現不同高校之間財政資源分配不均且存在固化,社會服務收入水平低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拓寬籌資渠道、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等措施。
關鍵詞 高校經費 財政撥款 社會服務收入
一、前言
近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中央高校的投入力度,提高高校教學水平,推進高校機制建設,但高校間的財務資源分配仍差異巨大。熊丙奇(2016)發現極個別高校收支決算總額遠超其他高校,中西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匱乏;中南大學課題組、張堯學(2014)發現制約地方高校發展的主要原因為高校政府財政扶持力度不夠、高校辦學自主權不足;毛建軍(2012)通過分析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生均資源發現生均資源數值較小的地區為華中、西南地區,各省市間差距呈縮小趨勢。上述研究鮮少從高校決算報告出發,將項目數據來按地區橫向比較,按年份縱向比較以分析高校經費的差距。本文選取教育部直屬75所高校2014年至2016年決算報表中個別項目進行相對值、絕對值的比較,以此反映各高校在資金分配方面是否到位,從而促進資金分配更合理,促進高校教育質量提高。
二、相關指標建立
(一)財政撥款依賴度
財政撥款收入是政府投入,反映了國家政府對高校辦學的支持程度。我國現行的高校財政撥款模式是“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通過將高校的教育經費和高校事業的發展計劃以及招生規模相結合來確定撥款額度,因高校間規模不同,無法用絕對值進行比較,筆者選擇用“財政撥款收入/本年收入”來衡量高校對財政撥款的依賴程度。
(二)社會服務收入
張慧(2015)認為高校的社會服務收入是指高校在不依賴財政撥款和學費的情況下,為實現自身可持續辦學的能力通過社會服務、經營活動等多渠道獲得的籌資,在決算報告中通過經營收入和附屬單位上繳收入來反映。筆者采用教育部直屬高校年度決算報告中的“(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本年收入”來反映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該指標數值越高,表明高校的自籌資金能力較強,多渠道籌資辦學的規模和效益越好。
三、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高校財政資源因地域不同而差異巨大
東部高校與中西部高校的財政實力差距顯著。將59所具有有效數據的教育部直屬高校進行地域劃分后,按財政撥款依賴度由低到高排序如下表1所示。2014年度至2016年度財政依賴度最低的前十所高校中,除西南交通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均位于東部地區。
以位于東部的中山大學和位于西部的蘭州大學為例:中山大學2014年至2016年的財政依賴度均在59所高校中位居前三(由低到高排列),分別為35.65%、32.09%、33.68%,整體呈下降趨勢;其財政撥款收入分別為191,855.27萬元、218,538.59萬元和238,686.00萬元,同比增長率為13.91%、9.22%,說明中山大學財政撥款收入逐年增加的同時,自身發展能力也在逐年增強。與之相對的是在連續三年財政撥款依賴度由低到高排序均位于后十名蘭州大學,其財政依賴度分別為62.11%、63.04%和64.76%,逐年上升,財政撥款收入分別為125,880.14萬元、141,895.88萬元和158,686.45萬元,增長率分別為12.72%、11.83%。
如圖1所示,在財政撥款依賴度比中山大學平均高30%的情況下,蘭州大學財政撥款收入漲幅低于中山大學,二者間金額差距逐漸拉大。這說明雖然國家政策向西北部傾斜,但西部高校在財政扶持力度方面仍無法與東部高校相比,對財政撥款的依賴度逐年升高,自我籌資發展能力亟待提升。
(二)高校財政資源分配存在固化
在財政撥款依賴度最低的十所高校中,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連續三年位居前三,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廈門大學連續三年位居前十,除廈門大學外,這些高校均位于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一線城市。相對應的,連續三年財政依賴度位列后十名的高校包括蘭州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分別位于甘肅省、黑龍江省和陜西省這些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這說明這些高校長期依賴政府的扶持而無法形成良好的創收能力,存在固化。
(三)多數高校社會服務收入匱乏
將59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社會服務收入/當年收入”逐年計算平均值,均低于1%,2014年至2016年度平均值分別為0.82%,0.78%和0.67%,連年下降。其中,2014年至2016年間經營收入和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均為零的高校分別有20所、21所、26所,占全部高校的30%以上;該指標大于1%的高校的社會服務收入體量僅為千萬元級別,且數額連年降低。該數據說明脫離政府的財政扶持后,高校尚無法與社會資源建立有效聯系從而獲得辦學經費及發展平臺。
四、解決措施及建議
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籌資的發展趨勢。鑒于我國國情應主要從政府財政撥款和高校自籌資金來考慮對策。政府應改進多年來使用的高等教育撥款模式,提高財政撥款使用效率,同時應通過制定相應的財稅、金融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資高等教育。對于公民或企業向高校的捐贈應出臺相應的獎勵優惠措施。高校自身要積極爭取各類專項資金,充分將現有科技成果和水平轉化為生產力以爭取企業資助,彌補高校內涵式發展經費的不足。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建立專業的募捐和資金管理機制,完善高校基金會的功能。獎與助有機結合,切實將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有效加快內涵式發展的步伐,逐漸降低高校的財政依賴度。不斷增強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關注政府、企業、社區的發展需求,通過人才培養、資源知識輸出、技術轉移等途徑,滿足不同主體新需求,與政府、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爭取更多優惠。不斷提升高校對當地經濟社會建設的貢獻度,實現高校與當地經濟協同發展。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也應反哺高校,雙向互動、共融共生。
(作者單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熊丙奇.教育部直屬高校越多,教育越不公平[J].記者觀察(上),2016(11):62-63.
[2] 中南大學課題組,張堯學.地方本科高校內涵式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及改革建議——以某省20所地方本科高校為例[J].現代大學教育,2014(2):49-58.
[3] 毛建軍.十一五期間中國高校資源配置差異分析——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2):91-95.
[4] 趙永輝.我國高等教育支出責任與財力保障的匹配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5] 李樹坤.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與績效撥款研究[J].經濟師,2015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