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逍慕
摘 要 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以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的范式”迅速在全球蔓延,然而非洲這塊貧瘠的大陸始終處于世界經濟的邊緣地帶。20世紀80年代初的結構調整計劃,從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對非洲進行改革,是非洲國家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一次嘗試和實踐。本文以非洲結構調整計劃背景、內容以及措施為著力點,展開對該計劃在非洲所產生的正反效應分析,認識到非洲國家應從本國實際出發,培育符合國家需求的民族產業,注重民生,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改革之路。
關鍵詞 結構調整計劃 經濟全球化 非洲
新自由主義的內涵在美國人諾姆·喬姆斯基《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被定義為“在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包含了一些有關全球秩序方面的內容。”[1]在世界經濟形成一個整體過程中,占據統治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成為最大的受益國,而以非洲為代表的落后國家,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困難大于機會。
一、非洲結構調整計劃
(一)非洲結構調整計劃的由來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1973—1974年及1979—1980年期間內,對國際原油價格兩次提價,嚴重沖擊了靠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的非洲國家,國內出現了極端收支不平等的現象。[2]隨之又面臨發展危機,不得不投靠發達國家轉借外債。至1990年,非洲的公共債務達到了1500億美元的驚人數字,而這一數字在1995年繼續增加至2233億美元,并且這個數字長期以來一直呈增加趨勢。然而大量借款用于償還舊債,陷入了“借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中。[3]私人債務人開始拒絕向非洲提供貸款。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以非洲接受其提出的對非改革計劃為前提,開始為非洲提供貸款,即結構調整計劃。通過該計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控制了大部分非洲國家的經濟政策制定。
(二)結構調整計劃的經濟學原理
非洲結構調整計劃蘊含了大量西方自由經濟的思想。
1.新古典經濟學原理。該原理提倡自由市場經濟,認為政府的干預會產生市場失靈、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其市場自由配置的過程中,價格機制是分配資源的最有效手段,該經濟體制是靈活有效的,其市場參與者能夠在價格變化、市場信號改變時迅速做出反應。
2.貿易自由化理論。約翰·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就指出自由貿易對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會產生間接的動態的影響。[4]這種間接的動態效應可以細分為以下7種效應:需求擴大效應、結構調整效應、部門聯系效應、學習效應、競爭效應、規模效應、就業效應。
(三)非洲結構調整計劃主要措施
1.減少政府干預,實行市場經濟。首先,在農業生產方面,人為壓低出口產品的收購價格,壟斷了產品的收購和出口,打擊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其次,在工業方面,限制外國相關產品的進口;再次,在經濟構成成分方面,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投資,擴大國有企業的數量和經營范圍,壓制了私營經濟的發展。
2.反對政府對貿易的控制,主張貿易自由化。非洲各個國家的政府壟斷了進出口貿易,忽略了市場機制在貿易中的作用。在結構調整方案中相應提出以下改革措施:第一,使出口農產品的價格自由化;第二,反對政府對貿易的控制;第三,增大透明度,建立替代非關稅壁壘的可信計劃。
3.提倡國有企業私有化。對非的兩大投資者均認為,政府將大部分國有支出用于對缺乏活力、體制僵硬、回報率低的國有企業的投資,因此極大地削減了對社會服務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的支出。國有企業成為非洲國家政府財政的負擔。在結構調整方案中,實施途徑為:第一,鼓勵私人資本購買國有企業資本。第二,國有企業私有化引入外資以享受技術外溢效應獲得先進的技術及管理,提升資產競爭力;同時還可以促進市場競爭,提高效率,形成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場體制。
二、非洲結構調整計劃的正面效應
(一)融入全球化世界經濟浪潮中
1.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原理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曾證明:在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資源在兩國重新配置,兩國的總財富會增加。非洲較之前的獨自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得非洲的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對本國的財富增加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國富論》中就指出分工有三個好處:專業化提高了熟練程度;減少工作轉化而節約勞動時間;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技術進步提供了可能。[5]經濟全球化使非洲參與了全球性的分工,有利于非洲各國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3.有利于商品消費的多樣化。非洲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其商品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交換,使得消費者可以從更多樣的商品中進行選擇,有利于商品消費的多樣化。
(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帶動貿易發展
非洲結構調整計劃的措施糾正了非洲60年代“重工輕農”的政策。將近70%的非洲國家降低了改革之前的農業稅稅率,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貸款和支持,農產品的售價也有所提高。種種政策的改變使農業生產回暖,據資料顯示,非洲國家的農業年均增長率由1981—1985年的0.6%上升到1986—1989的2.4%。良好的農業發展勢頭帶動了非洲各國農產品的出口和國民經濟的增長,隨著1986—1992年農產品出口平均增長4.5%,非洲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也由1980—1985年的1.3%提升到1986—1993年的1.8%。[6]
三、非洲結構調整計劃的負面效應
(一)利益不均,各為利益矛盾尖銳
1.經濟全球化在非洲內部不同地區、部族、宗教、黨派等引發尖銳利益矛盾。在非洲國家內部,不同的地區、部族、宗教、黨派等均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往往矛盾重重,爭執不休。例如尼日利亞的私有化難以在眾多部族中達成一致意見,某一部族接受且認為有利的私有化政策而招致其他部族的反對。因此,在非洲國家內部因錯綜復雜的因素而往往導致非洲各利益集團利益分配不均。
2.經濟全球化引發非洲國家與西方國家的利益矛盾。如肯尼亞電信公司在私有化改革期間,因國際投標商出價太低,肯尼亞總統莫伊宣布,暫停拍賣肯尼亞電信公司,并指出,私有化也應該適可而止,過度的私有化則導致國有資產大幅度流失。面對肯尼亞的不合作,世界銀行駐肯尼亞代表瓦克曼竟立即威脅說,莫伊總統的決定將影響該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他指責道:“當我們向發達國家提出我們需要什么時,他們根本不聽;他們只是命令我們做這做那。”[7]充分暴露了西方對肯尼亞實施新殖民主義的統治企圖。
(二)非洲外債負擔加劇
1.國際組織參與對非收入的瓜分。西方提出的結構調整計劃美其名曰是為非洲提供貸款,幫助其發展經濟,然而實際上在198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的貸款凈流量開始減少,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開始出現非洲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資金倒流的現象。該現象表明,國際組織以對非洲提供貸款為名,進行對非洲的瓜分。這與兩大國際組織的結構調整計劃倡導的宗旨與目的相違背。
2.巨額外債阻礙非洲國家未來經濟的發展前景。從1982年之后,西方國家提高了貸款的利率,使得非洲國家債務狀況惡化。債務總額的激增導致償債責任的壓力不斷擴大。在這一時期,很多經濟體制收縮,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的下降。20世紀8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人均收入低于80年代初。
3.歐美諸國對非援助中的政治意圖日益明顯增強。一直以來,國際組織利用對非洲的經濟援助來達到對非洲政治的控制。西方大國野心的深入使得原本動蕩的非洲政局變得更加充滿變數,政權的不穩定嚴重影響其他更大國家的直接投資,阻礙了非洲經濟的發展前景。
(三)主權危機
私有化與國家主權這個敏感問題也深深聯系在一起,因為非洲的私有化不僅單憑國際金融機構直接推動,而且,許多大企業最終為外國公司或與外國公司有密切關系的本國公司占有,從而擴大了外國勢力在本國經濟中的份額。許多關系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廉價地落入跨國公司手中,國家經濟主權受到侵害,政府面臨逐漸淪為跨國公司傀儡的危險。
(四)非洲對外依賴加深
獨立后的非洲國家仍因單一的殖民地經濟結構而深深依賴著外部資金、人才、技術等的援助。隨著80年代經濟結構調整計劃在非洲大多數國家的實施,非洲對外依賴性更加嚴重。非洲國家接受官方發展援助的數量占全球官方發展援助的比重也不斷攀高。據統計,非洲在20世紀60年代接受的外援年均30億美元,至90年代初,已經達到180億美元。[8]其中官方發展援助的數量1970年代為42.9億美元,80年代為120.5億美元,1985年為165.05億美元,1991年為181.1億美元。從以上數據可知,非洲依賴性的經濟增長模式勢必阻礙非洲國內自主發展的道路。因此,該政策的實施嚴重打擊了非洲民族工業的發展。
四、啟示
首先,非洲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邊緣地帶,地位低下。在結構調整計劃中,非洲國家忽略自身國情,被動地走上了改革之路。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發達國家始終掌握著主動權與發言權。相反,非洲國家因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環境等因素制約著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低下,在重要的國際經濟與金融組織中,非洲國家參與度低且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因此,這種局面決定了非洲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只能按照西方意圖辦事,以滿足西方利益為首要目標,基本喪失發展的主動權。其次,非洲經濟發展現狀尚不能負荷結構調整計劃。當時的非洲仍以發展自然經濟為主,廣大民眾仍處于自給自足的消費模式,市場消費較少。因此,非洲的商品經濟還很不發達,由此也必然造成非洲市場發育的不健全。如果按照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的水平和標準來要求非洲國家,并以此實施改革,這無疑是脫離現實的。這種做法嚴重傷害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1] 諾姆·喬姆斯基(美).新自由主義與全球秩序[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2] 本杰明·威廉·姆卡帕.全球化與非洲[J].外交學院學報,2005
(1):13-18.
[3] 曹華.非洲經濟與全球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4):159-162.
[4] 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M].商務印書館,1991.
[5]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6] 卡洛斯·洛佩.結構調整計劃能應付全球化嗎?[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0(4):95
-103.
[7] 舒運國.失敗的改革——20世紀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結構調整評述[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 李必高,李少丹.非洲結構調整:失敗的改革——讀《失敗的改革——20世紀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結構調整評述》[J].西亞非洲,2005(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