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4月4日,自稱是搜狗員工的一位網友匿名曝料:搜狗“每天工作11小時”是形式主義,很快他就獲得了王小川的親自回應:樓主這樣不適合在搜狗工作,不認同公司制度的人,要么適應,要么反饋建議努力幫助公司提升改進,跑出來嚼舌頭,算啥?
此后王小川澄清,自己針對的是不認同搜狗價值觀的員工。這番解釋也不能否認,互聯網老板們推崇“996”工作制、不待見不愛加班的員工,真的是行規。
“996工作制”,指從每天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周工作6天。新《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加班需加倍給予工資,逢節假日加班則需給予三倍工資。
但這都不能阻擋“996工作制”成為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制度”和“文化”。今年1月17日,有贊在公司年會上宣稱實行“996工作制”,員工如果晚上9點之前走就要請年假,否則算是曠工。4月8日,京東稱堅決淘汰三類人:不能拼搏的人,不能干(績效差)的人,性價比低的人。
此外,“工作996,生病ICU”的說法最近得到了數十萬程序員的響應,他們在網上票選了過度加班“黑名單”,華為、阿里巴巴、京東、字節跳動、58同城、拼多多等40家知名公司都上榜了。

杭州一家公司內設的“程序員閨房”休息間。
互聯網為什么如此偏愛讓員工加班?一句話:“風口上的豬”活得不輕松。老板們哪個不是加班狂?任正非公司有床墊,馬化騰凌晨回郵件,王小川至今仍是“鉆石王老五”……只因為,“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科技快速迭代,激流勇進未必能占得先機,但稍一躑躅,必定遭遇滅頂之災。
對“瘋狂加班文化”走火入魔會導致“過勞死”。這樣的例子不鮮見。各國的勞動新規都對“瘋狂加班文化”說不。比如日本規定每月不超過45小時,犯規企業將受處罰。但中國不是日本,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要“趕英超美”,一萬年太久,只能爭朝夕。
企業自有一套說服員工加班的辦法。首先,在互聯網企業,確實要比別人快才有可能活下來。當大家從員工變成老板的時候,就能理解為什么企業會“996”了。就像馬云說的:不提倡員工加班,但是每個人都加班,你不想加班,說明你不適合公司的企業文化。其次,“35歲退休”曾是程序員們的職業理想,但不“996”就被裁員連退休的資格都沒有。上“黑名單”的公司雖然被罵,但其薪資福利水平是中國眾多企業中的佼佼者。程序員一邊抱怨,一邊想著孩子、房子,就只能網上吐吐槽。
其實,不管是60、70后還是80、90后,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拼”法。只是年輕一代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也要學會尋找壓力釋放的出口,要有點奮斗精神和老板思維,競爭激烈,生存游戲本來就是“HARD模式”,哪能沒點壓力呢?
但新《勞動法》就必須保護弱勢一方了。要解決過度加班問題,一方面,有關部門必須要加強監管嚴格執法,保護員工權益,另一方面要督促企業改善工作環境,讓員工少熬夜、多鍛煉,不能讓年輕人還沒實現自我價值,就真的從“996”到了“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