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青
摘 要 近年來,青海融資性擔保機構在解決中小微企業、“三農三牧”等金融服務薄弱領域融資難問題中發揮出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實地調查,分析青海融資性擔保行業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推動擔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 融資性擔保 擔保倍數 再擔保
一、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數量變化
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機構數量從2001年僅有的2家逐步發展為2016年的76家。2011年,為響應國家的政策,青海省相關部門開始對省內所有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進行整頓清理,清除了大量掛著融資性擔保旗幟卻不為企業提供融資性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故2011年省內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數量銳減到39家。之后,融資性擔保行業的數量又開始增長,機構數量逐步增加到2017年的78家。
(二)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類型
截至2016年,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中大型融資擔保機構有4家,占省內全部融資性擔保機構數量的5.26%;中型融資性擔保機構有31家,占比40.79%;小型融資性擔保機構有35家,占比46.05%;微小型融資性擔保機構有6家,占比7.89%,沒有微型擔融資性保機構。由此可見,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中中小機構的數量偏多,共有66家,占比86.84%,是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內大型擔保機構的數量最少,小型機構數量最多,行業的注冊資本實力整體偏弱。
(三)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地域分布
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數量不斷增加,其覆蓋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已覆蓋了省內8個市、州。其中,西寧市共有46家,占全部機構數量的60.53%;海東市共有13家,占比 17.11%;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7家,占比9.21%;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黃南藏族自治州都只有3家,占比均為3.95%;海南藏族自治州僅有2家,占比2.63% ;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樹藏族自治州都只有1家,占比均為1.32%。
(四)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從業人員
融資性擔保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2010—2016年間,從業人員數從329人增加到793人,呈現出增長的狀態。2011年至2013年從業人員的同比增長量也在上升,尤其2013年從業人員的數量急劇增長,同比增長量高達253人,同比增長率也達到了60.96%。截至2016年,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共計793人,平均每家擔保機構從業人員僅10到11人。
(五)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擔保額情況
從2010年至2016年7年間,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擔保總額從45.16億元快速增加到300.58億元,且每家機構的平均擔保額也從0.89億元增加到3.96億元,在2014年達到4.02億元,增長速度穩定。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在保余額總數從60.93億元增加到410.52億元。
二、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存在的問題
(一)擔保機構數量少,地域分布不均衡
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大大小小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隨之涌現出來。截至2017年,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發展到78家。但和全國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數量7800家相比較,青海省的融資性擔保機構數量還很少,只占1%,位居全國倒數第四。與青海省毗鄰的甘肅省目前已有360家融資性擔保機構。
(二)資本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差
青海省中小規模的融資性擔保機構數量偏多,整個行業的注冊資本規模大多偏小。截至2016年,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注冊資本總額為1180029萬元,平均值為15526萬元。其中有4家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注冊資本僅有1000萬元,注冊資本排名前三的3家機構的注冊資本共計499749萬元,占全部注冊資本的42%,其余的73家機構的注冊資本總和只占了全部機構注冊資本的一半左右。
(三)融資擔保放大倍數低
融資擔保放大倍數過大,不利于金融風險的控制;放大倍數過小,不利于提高擔保機構的效率,扶持中小企業貸款的作用也相對有限。根據國家規定,國內擔保機構的擔保放大倍數一般不超過10倍,即1億元的擔保資本金最多可以擔保10億元的銀行貸款。目前,全國融資擔保放大倍數一般集中在5~12之間,集中在5~8之間的機構數量較多。2013年青海省的融資擔保平均放大倍數只有2.5。2016年,青海省融資性擔保放大倍數超過3的融資擔保機構僅有5家。
(四)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偏低
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的發展時間雖然不長,但其業務的專業性很強,行業內對從業人員金融、財務、審計等方面的專業要求較高。而青海省內金融人才極度缺乏,省內高校共有8所,其中開設與融資性擔保相關專業課程的高校僅有4所,來自外省金融專業的畢業生也相對較少,且金融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普遍會選擇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的工作,考慮到融資性擔保行業就業的畢業生很少。
三、促進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發展的對策
(一)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對于新進入融資性擔保行業的機構,政府可根據其注冊資本的多少給予相應的政策補貼,根據其業務量的大小給予一定比例的稅收優惠;對融資性擔保業務發展比較快、風險管理比較到位的擔保機構,政府可按其擔保總額的多少給予一定的獎勵;當地政府也要協助該融資擔保機構的分支機構在本地的發展,促進該地區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而帶動該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加強銀擔合作機制
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業金融機構很難了解融資擔保機構的運營情況和財務信息。銀行和融資性擔保機構可分別成立專門的銀擔部門,負責銀行和融資擔保行業之間的合作,加強銀行和融資擔保機構之間的相互了解。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也要加強和融資性擔保行業監管部門的交流溝通,消除一部分信息不對稱現象,在融資擔保過程中建立銀行和融資性擔保機構之間的風險共擔機制,進一步降低銀擔合作風險。
(三)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技能
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工作經驗等方面進行規定并設立融資性擔保專業相關的等級考試,通過從業考試的人員才能從事相關的工作,通過相應等級考試并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才能擔任較高的、相應的職位。此外,要經常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以鞏固其專業技能,提高行業內部業務的創新能力。
(四)完善再擔保體系
再擔保機構是以其自身的信用水平、抗風險能力與融資性擔保機構共同分擔融資性擔保貸款的風險,可以幫助融資性擔保機構轉移一部分風險,提高融資性擔保機構的信用力度和抗風險能力。一是進一步強化省信保集團、青海天誠擔保公司再擔保功能,對符合條件的市、縣國有控股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連帶責任再擔保,為民營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一般保證責任再擔保,增強分險、增信能力;二是積極發揮保險增信作用,建立“擔保+保險”等多種方式的風險分散機制,加快形成多層次的再擔保體系;三是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之間開展聯保、分保、反擔保等多種方式,不斷分散擔保風險。加強整個行業對再擔保體系的完善,促進其在風險分散和風險控制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為青海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海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海省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029。]
參考文獻
[1] 劉姝雯.湖南省融資擔保行業現狀與發展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6(05):92-95.
[2] 張煊.北京融資擔保行業風險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3] 張忠良.青海省融資擔保行業發展研究[J].調查報告,2016
(1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