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麗
摘 要 近年來,網絡借貸行業發展迅猛,其背后隱藏的風險也逐漸暴露。本文通過總結近期P2P平臺“暴雷潮”的特點,分析其產生原因,對完善我國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 P2P 網絡借貸 互聯網金融風險
一、引言
P2P借貸(Peer to Peer lending)作為互聯網金融領域之一,以其小額分散且靈活的交易方式深受借貸雙方青睞。2007年,“拍拍貸”成立拉開我國P2P借貸序幕,近年來網貸行業發展迅猛,涌現出陸金所等一大批頗具影響力的網貸機構。網貸平臺數量與日俱增,截至2018年12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6430家,累計成交金額達8.03萬億,突破了8億元大關。但自2018年6月以來,P2P網貸出現暴雷,網貸平臺跑路、自融等風險事件此起彼伏,2018年7月問題平臺數達到有史以來單月最高,第四季度網貸平臺數量明顯減少。廣為周知的網貸高返四大天王相繼陣亡,掀起行業強烈震蕩。
二、近期P2P平臺“暴雷潮”的特點
(一)規模大且影響深遠
2018年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達1279家,較2017年增加了556家,涉及貸款余額1434.1億元,涉及出借人157.8萬人,影響深遠。
(二)分布范圍廣且存在“重災區”
1279家停業及問題平臺分布在除青海和西藏的29個省市,浙江、上海、廣東和北京四個省市2018年停業及問題平臺超150家,占全國總停業及問題平臺的69.19%,成為P2P暴雷“重災區”。其中,浙江省停業及問題平臺發生率居首位,占停業及問題平臺總數的23.38%,上海、廣東、北京依次為233家、180家、173家。
(三)老牌網貸平臺停業及問題發生率更高
從停業及問題平臺運營時間看,正常運營4年以上的平臺宣布停業占比30.42%,在問題平臺中占首位;其次是正常運營3~4年的平臺,占比28.85%;正常運營不及一年停業的平臺數量最低為4.22%。綜合來看,此次暴雷多發生在2015年前上線的老牌網貸平臺。
三、P2P網絡借貸風險爆發的原因
第一,從外部宏觀環境看,2018年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市場資金流動性緊張,結構性去杠桿推進,導致網貸行業發展受阻。同時,隨著央行等聯合發布的《指導意見》和銀監會等聯合下發的“1+3”監管框架構建,互聯網金融領域整治力度和深度持續加碼,網絡借貸平臺合規運營成本提高,不合規平臺逐漸顯露。
第二,從網絡借貸平臺看,自律的網貸行業帶來的收益具有非排他性,網貸平臺作為理性經濟人,“搭便車”的心理誘使平臺在業務經營中更易選擇不自律,從而導致整個行業非理性行為。平臺自融、發布虛假標、期限錯配、信息披露不透明等不合規經營頻發,資金流向股市、房地產等高風險領域,一旦資金流入存在缺口,平臺則陷入兌付危機,進而風險爆發。
第三,從出借人看,出借者專業知識儲備參差不齊,風險偏好不一致,風險應對能力存在差異,在行業稍有波動時無法客觀分析市場,盲目跟風容易引發羊群效應。
四、完善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的對策
(一)加快地方互聯網金融協會體系建設
隨著國家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部分省市成立了當地互金協會,分別由地方金融辦或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地方分支機構指導,互金協會通過制定規則對網貸平臺進行管理。然而,新疆等地地方金融協會仍處于空白期,網貸行業由工作重心偏向于傳統金融業的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直接管理,這對指導管理網貸行業作用有限。加快地方互聯網金融協會體系建設,提高網貸平臺入會覆蓋率,通過制定專業規則推動整個網貸行業自律。
(二)進一步完善P2P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
我國網絡借貸行業沒有嚴格準入界定,參與者眾多且良莠不齊。通過進一步完善P2P行業準入標準,在平臺注冊資本、高管資質、經營范圍等硬性指標方面制定嚴格標準,設置最低營運資本金和風險準備金,在“入口”方面嚴格把關。同時,制定統一清退標準和程序,引導P2P網貸機構合理退出。建立線上爭議解決平臺,便于處于不同地域的投資者了解機構清退進展,妥善解決糾紛。
(三)建立真實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
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能規范P2P行業運行,同時影響投資者對項目風險的判斷。通過建立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對包括平臺經營情況、不良貸款、借款人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等平臺自身信息、借款標的、借款人信息做嚴格披露要求,規定網貸機構對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負責,提升網貸行業透明度。
(四)加強投資者投資教育
一方面設立投資者準入門檻。P2P定位確定其高風險、高收益特點,對投資者資質應有一定要求,建議設立投資者最低收入標準或個人凈資產標準,同時,規定其投資于P2P網貸平臺的累計資金最高限額或所占家庭收入比例。另一方面,提高公眾對P2P網絡借貸的認知水平,加強投資者風險意識教育,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
參考文獻
[1] 網貸之家. 2018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完整版)[DB/OL]. https://www.wdzj.com/news/yc/3693772.
html,2019-01-08.
[2] 周宇.金融危機的視角:P2P雷潮的深層形成機理[J].探索與爭鳴,2019(02):109-116+144.
[3] 王蘋果. P2P借貸產業風險及監管創新路徑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9(02):115-117.
[4] 付睿琦.我國P2P借貸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9):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