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企業常用的幾種融資方式,以及每種融資方式的特點與含義。企業在選擇融資方式時,應該考慮的各種內外影響因素,結合企業發展特點,以及所處行業競爭模式,根據實際情況,配置適合企業發展的融資方案。
關鍵詞 融資方式 利弊 企業
企業的穩健發展,利潤良性增長,離不開充足穩定的資金做后盾,資金對于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就好比血液對于人,汽油對于車,資金可以說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因此對企業來說選擇適合企業現狀的融資方式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探討了企業可用的不同的融資方式,以及每種方式的利弊。融資方式各種各樣,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才是最好的。
一、企業融資方式及分類
企業的融資方式根據資金的來源渠道不同可以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
(一)內部融資的含義及特點
內部融資是指企業靠自身經營所產生的資金,主要包括企業的盈余公積,以及未分配利潤等。其中企業盈余公積,在公司進行擴大再生產需要融資時,是一項重要的企業內部資金來源。企業利潤減去企業所得稅后的實際利潤,要按照國家稅收制度中所規定的比例從實際利潤中提取出公司的公積金。不同的企業因為所處發展階段不同,盈利能力不盡相同,故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不同,而且在國家分配等多種政策的影響因素下,自我積累水平各不相同。內部融資的效率遠遠高于外部融資,是企業必不可少的一種融資手段。
內部融資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內部融資因為不涉及跟外界的對接溝通,完全是公司自由資金,這種方式在籌資方式上具有自主性,跟外界沒有直接關系,主要的決定權掌握在公司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手中,內部融資的決議只要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同意即可實施。
第二,融資成本相對較低,融資成本即為籌措資金以及占用資金的使用價值而向外支付的資金或者資源等各種有償的代價。因為內部融資完全不依托任何其他機構及個人,所以融資成本很低。這對公司的持續經營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內部融資不會影響原有股東對公司的控股權,不會稀釋公司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只是擴大了公司的凈資產,每股收益不受影響,保護了股東的權益。而且,從稅收的角度考慮,如果將公司的稅后利潤毫無保留的全部按比例分配給股東,股東應按照國家的稅收制度繳納個人所得稅,若用于公司的投資經營發展,公司股價在良好的經營方式下很有可能上漲,股東完全可以采取拋售股票的措施來獲取收益。這樣完全可以實現曲線救國,間接得利,合理避稅的目標。
內部融資方式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各企業因發展速度與規模不盡相同,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有可能通過內部融資實現企業資金籌措,但經營狀況糟糕的企業就很難實現,公司若無法營利,談何內部融資。再者,多數股東很可能只是從自身眼前利益考慮,不愿意為未來未知的事項用自己的現有的股利買單,股東可以要求股利支付必須維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哪怕要承擔高額的稅負。再者,公司不向股東分配股利,會讓外界懷疑公司的經營不善,也會影響股東的投資積極性,公司按時按量地分配股利能夠吸引外部投資。
(二)外部融資的含義及特點
外部融資,即資金來源是公司外部,主要是通過對外借款,或者吸引投資者直接對企業進行投資。外部融資又可以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指沒有金融機構作為中介牽線搭橋,而是公司直接面對市場,公開的發行股票、債券等行為,從而獲取資金,達到公司融資的目的,這種方式的資金流向直接單位對單位,無需向第三方支付利息及本金,是企業永久性資本。但對公司的資質要求較高,公司必須有良好的業界口碑,完善的管理制度,持續多年的財報正收益數據,才有可能吸引到投資者來購買公司的股票,債券,不然很可能存在募集不足的情況。間接融資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向銀行貸款就會涉及定期向銀行支付利息,還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償還銀行本金,這是公司財務風險的主要來源。外部融資能為企業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不會像內部融資一樣,受企業自身盈利能力的直接影響。
外部融資的特點:
第一,融資成本高于內部融資。例如債務融資,就要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定期的支付利息并按要求償還本金。所產生的利息等費用就是資金的融資成本。若不能按期還本付息,還有可能會影響企業的信用評級。良好的企業形象給企業所帶來的價值,是不可估量,因此無論是外部融資的真實成本還是它所涵蓋的隱形成本,都是很高的。
第二,融資效率低。外部融資的資金到位量及到位時間都具有不確定性,并不是說你想向銀行借多少錢,銀行就借給你多少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會根據企業的固定資產、發展前景、前期財報數據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評估企業能否得到銀行的貸款。發行債券與股票時也常出現募集不足的狀況。
二、融資方式的選擇原則
(一)融資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企業的融資行為,關乎企業后續發展,企業應建立健全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斷完善財務流程,降低審計風險,對融資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分析預測,發揮財務管理部門的預測分析作用。
此外,企業應積極地探求與本企業現階段發展水平相適宜的融資方案,拓寬與探索新的融資渠道,不能拘泥于一種單一的融資方式。企業應盡可能縮短應收賬款的回款賬期,提高對資金的使用率,避免呆賬、壞賬的形成。更應該積極的探索企業新的出路,從自身出發,提高企業自身素質,增強自身盈利能力。這才是企業良性發展的根基。
(二)融資過程中需關注的要點
關注融資過程中所形成的融資成本,企業在融資時應先進行內部融資,再進行外部融資,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融資成本,并且減少財務風險。若公司盈利狀況不佳,沒有多余的未分配利潤形成甚至是內部資金虧空時,內部融資難以達成,可選擇外部融資,對外部融資的選擇上可以按照風險層級進行融資,先選擇風險系數較低的債務融資,若此時籌措的資金還是難以支持企業有充足的資金流正常運作,則可選擇風險系數較高的融資方式—發行股票。這樣選擇,可以降低融資成本與財務風險,讓公司能夠穩定經營,避免因無法償還外部融資而產生信用危機甚至導致破產,再者隨著我國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股權投資因為收益未知因素太多,投資者也更趨于理性,不再盲目將資金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從而靠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的方式,籌資成果不明顯,很容易出現股本募集不足的狀況。
三、融資過程中應考慮的因素
(一)考慮國家當前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
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國民消費水平不斷攀升,老百姓手中有錢時,勢必拉動國內各種消費,此時公司應抓住機會,用各種適合公司發展的融資方式進行融資已達到擴大經營,提高銷售,增加利潤的目的,例如進行債務融資,利用財務杠桿原理讓公司生產水平能更上一層樓,企業可以跟國家經濟齊發展;但是當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慢,經濟逐漸進入平穩甚至蕭條期,老百姓手中沒有錢,社會消費能力低下時,公司應放緩發展速度,縮減外部融資,減少債務融資,避免因財務風險過大,產生財務杠桿反作用而讓公司的正常發展陷入困境。
(二)考慮融資方式所涉及的融資成本與融資風險
成本越低,就意味著對資金的利用率越高,融資收益就會增長,企業在融資時應將融資成本考慮在內,盡量選擇融資成本低的融資方式及融資組合。債務融資,不僅要按期還本,還要按期支付利息,具有一定財務風險,企業很可能在大量向銀行貸款經營后,又因公司經營不善,而無法償還利息與本金,此時公司就會面臨重大的信用危機及債務風險,企業很有可能因此而倒閉。
(三)結合企業未來發展趨勢、所處行業特點,客觀考慮企業的發展前景以及預期盈利能力
如果企業正值上升期,發展前景良好且盈利能力強,公司急需注入大量資金用于企業的擴大經營,此時公司可以考慮外部融資,可以利用債務融資的財務杠桿作用,讓公司的發展更進一步。債務融資利用得當,是能產生巨大收益的。如果公司經營效果不好,未來面臨轉型才能得以繼續存活的狀態下,企業就應該縮減外部融資,這時候不適合外部融資,只會起到債務融資中的財務杠桿反作用,增加財務風險,不利于公司平穩地度過轉型期。例如若初創企業,前期需要巨額資金做鋪墊,且收益很少,因此在創業初期,應選擇內部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與財務風險。待公司發展進入正軌后,迎合國家政策發展,找準機會,配置外部融資方案,讓企業發展騰飛。
(四)綜合考慮企業的資產與資本的架構體系
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公司的融資方式,完善公司的資產結構。固定資產比例大的企業,因總資產的周轉速度較慢,企業需要較多的權益資金作為公司穩健經營發展的基礎。不適合向金融機構進行大量債務融資,以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財務風險。而對流動性資產比例較大的企業,因為總資產的周轉速度也較快,企業則可以通過外部融資中的債務融資,充分利用財務杠桿的作用,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作為發展動力。
(五)考慮國家經濟宏觀環境的影響
特別是利率以及稅率的調整。假如當前利率較低,但公司財務管理部門及國家未來發展方向指導方針都能提供有力的預測,未來利率有可能上升,此時企業可以通過發行長期債券進行融資發展,從而能夠用比較低的利率獲得長期使用資金的權利。若當前利率較高,此時企業可以選擇股權融資的方式獲得資金,用來規避財務風險。因為我國稅法規定公司債務融資所支付的債務利息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因此負債實質上對企業是有抵稅作用的。能夠間接增加企業的現金流,讓企業的價值得到提升。所以所得稅稅率越高,企業債務融資就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減稅利益,為企業增加更多的現金。
我國近十年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無疑是互聯網行業。互聯網行業前期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成本,需要投入巨額資金,但前期的投入產出比是相當低的,只有在穩定發展,突破創業期瓶頸后,有了穩定的流量與收入,才會有明顯的效益產出。伴隨著高風險與高收益特點。傳統實業企業的融資方式,不符合新興的互聯網企業發展特點。本文以樂視網為例,分析其企業發展特點與融資方式,總結出融資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一些要素,為后來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對公司的發展起到指引的作用。
四、對樂視網融資方式的實例分析
下面以樂視網為例,對樂視網的融資行為進行簡單分析,并指出其在融資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樂視網公司定位
2004年11月賈躍亭在北京成立了樂視網,并且企業在當年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該資質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2010年8月12日樂視網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是國內在A股上市的第一家視頻行業的互聯網公司。樂視網致力于打造涵蓋視頻、圖文內容、智能終端、影視發行、電子商務、電子產品等生活中各方各面的生態管理體系。綜合來說就是“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生態模式。樂視網的業務覆蓋范圍十分廣泛,因此需要大量源源不斷的資金注入,作為公司發展的基礎保證,盡管經過多次融資,也很難滿足樂視網對資金的大量需求。
(二)樂視網經營過程中的融資行為闡述
樂視網自成立以來所采取的融資行為包括:2008年8月樂視網通過PE私募股權融資5280萬;樂視網主要的債務融資是銀行短期貸款,因公司成立時間較短,互聯網公司又沒實業企業中那么多的固定資產做抵押與保障,因此難以從銀行等金融部門籌集到大額的長期貸款。而且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公司的短期借款主要來自以賈躍亭為首的公司董事及高管通過股權抵押而來,為了維持公司的資金鏈完整正常,賈躍亭曾數十次抵押股權以獲得銀行短期貸款資格;2010年8月12日,樂視網通過發行股票融資高達7億;2012年樂視網發行公司債券4億元,這次的債券發行,是針對特定對象的并非公開性的。樂視網所募資金全部用于企業打造的全產業鏈生態模式的運行,然而眾所周知卻成績平平。涉獵行業廣泛,但是在任何一個行業內都未作出顯著成績,這是公司發展的大忌,即沒有盈利項目,沒有形成公司的核心產品,甚至在后期因資金鏈斷裂,證監會嚴查的多方壓力下,停牌整改,公司命運岌岌可危。
(三)樂視網融資決策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內部融資能力低。分析發現盡管樂視網的每年銷售收入節節攀高,但是盈利能力卻在不斷下降,這跟企業盲目擴張,盡管覆蓋領域廣泛,但是并未形成核心競爭力產品,還陷入了互聯網企業盲目競爭的行列,經常為取得某檔節目獨播的版權而支付的高額的版費與稅費,公司決策缺乏理性判斷。再者為了提升企業知名度,而支付天價廣告費作為營銷策略,各種外部融資的財務費用,都使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從而導致內部融資困難。
第二,外部融資結構缺乏合理性。因互聯網企業與制造業行業特點不同,沒有大量的固定資產與不動產作為企業發展基礎,大量的無形資產難以量化評估,且前期的投入巨大,投資回報率低,因此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然而樂視網卻偏好債務融資,賈躍亭多次質押股權取得銀行短期貸款,而不愿意進行股權融資,不愿意稀釋自己的股權,股權融資的優點有股權融資無須還本付息,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財務風險,但是很多股東盡管在公司資金困難時期,也不愿意用股權融資的方式,他們擔心股權的稀釋會影響他們對企業的控制權。
第三,資金的利用率低,未對企業的發展起到有效作用。樂視網通過各種融資方式獲得了大量的資金,但是這些資金卻沒有為樂視網的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因為樂視網涵蓋領域太廣泛,盡管為企業注入了巨額資金,但是企業仍然未形成自身有競爭力且能給企業帶來盈利的產品。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有核心支柱產品,企業可以積極的擴張領域,發展多元化產品,但是所用的舉動都是為了能形成高端盈利產品,例如蒙牛的特侖蘇,其他產品可以不賺錢,甚至虧錢,但只要有一個受大眾認可的高端子品牌,企業的發展就有希望。然而樂視網,攤子鋪的太大,也沒有這種核心支柱產品誕生,因此最大的問題還是企業自身的決策失誤。
(四)企業需要采取的措施
尋找最優的融資結構,找到適合企業現行發展的融資方式。任何一種融資方式都有利有弊,效果也不盡相同。企業為之付出的代價也不一樣。因此在融資過程中,不能只運用一種融資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使用,理性的進行選擇。
五、結語
企業的融資行為不僅能夠讓企業有資本進一步擴大規模,促進企業飛速發展,對社會而言也是在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資源的占用都是有償的,都是要付出相應代價的,融資活動就是讓社會有用的資源流入效益好,效率高的企業,這樣才能推動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優化資源的配置。社會向前發展了,勢必會促進各項社會福利的發展,人民的生活環境就會進一步提高。所以國家對融資活動有很多的扶持政策,企業應抓住機會,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融資方案,并且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情況,以及企業所處行業的大環境,順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籌措企業所需資金,在穩健經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將融資風險與融資成本降到最低。
(作者單位為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許李男(1982—),女,遼寧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貿易融資。]
參考文獻
[1] 譚之博,趙岳.企業規模與融資來源的實證研究——基于小企業銀行融資抑制的視角[J].金融研究,2014(3).
[2] 李嵐.銀行創新:為中小企業融資解難[J].金融時報,2009(23).
[3] 何運革.互聯網企業融資模式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0.
[4] 萬解秋.企業融資結構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