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聊齋詩詞中的淄西畢氏

2019-04-29 00:15:28孫啟新邵祺昌
蒲松齡研究 2019年1期

孫啟新 邵祺昌

摘要:依據《聊齋詩集》《聊齋詞集》相關資料,對蒲松齡與淄西畢氏的重要交游、詩詞倡和作了梳理。依據乾隆《淄川縣志》《淄西畢氏世譜》有關資料,補充了畢際有、盛鉅及世洎、世浣祖孫三代以及畢盛統、世持等人的部分資料,增加了畢盛鈞、盛鑰、盛鈺兄弟三人的一些重要資料,考證出畢子荊、公漪、子光分別是畢盛膂、世漪、光祖。

關鍵詞:聊齋詩集;聊齋詞集;世譜;淄川縣志;淄西畢氏;考證

中圖分類號:I207.22? ? 文獻標識碼:A

蒲松齡自康熙十八年(1679)至四十八年(1709),在淄川西鋪村畢際有家坐館授徒,時間長達30年。這期間,他與淄川西部畢氏族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其中部分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詩詞倡和,友情深厚。翻檢《聊齋詩集》《聊齋詞集》,蒲松齡為12位淄西畢氏族人寫過詩詞,這些人中既有他的館東,也有他的弟子,還有他的知心好友。查閱《淄西畢氏世譜》,這些人都有較為詳細的簡歷、傳記。依據乾隆《淄川縣志》《淄西畢氏世譜》有關資料,對與蒲松齡有過交往的12位淄西畢氏族人作考證如下,敬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一、畢際有

畢際有,字載積,號存吾,淄川畢氏九世,生于明天啟三年(1623),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畢際有祖父是畢木,父親是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長兄畢際壯英年早逝,三弟畢際孚沒有入仕。畢際有于清順治二年(1645)考中拔貢,順治十三年(1656)任山西稷山知縣,兩年后晉升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1663)被免職。《聊齋詩集》與之有關的詩計4題15首。

乾隆《淄川縣志·人物志·續循良》記載:

畢際有,字載積。順治乙酉拔貢,初仕晉之稷山。稷臨汾水,累于空糧,入其境即請豁除,復著為令。置二簿,籍四民所業。朔望詣縣,朱出墨入,無恒業者置之法,而邑旋大治。任二載,居江南通州牧。州設重鎮,以柳將軍仝春統其眾,牧鎮同日抵任。牧與鎮約,參謁固有定儀,將軍答拜亦須有禮,將軍唯唯。及謁次,將軍南向,牧列坐。牧徐出一語,將軍坐(座)稍移而西;再語,再移;語終,將軍故賢者,不覺其膝之前矣。自是終其任無參商,兵民亦和偕(諧)如友朋。通有沙洲出鰳魚,額貢九十九尾,前明敝政也。政雖已革,而貢價猶在。抵任后,即具詳申除,民困以蘇。居二載,以詿誤歸。歸時,維揚名流,如林茂之、杜于皇、陳其年、龔半千、孫無言、孫豹人等,送至江干,握手不忍別。繪《江干系馬圖》,且爭為詩歌,以吟嘆其事,至今江南北傳為佳話。所著有《存吾草》《淄乘征》行世。而纂修郡、邑兩志,其援據之功尤多云。 [1]654

《淄西畢氏世譜》記載:“際有,字載積,官生,后以拔貢生仕至江南通州知州。配王氏,贈宜人;王氏,封宜人,享年九十六歲。三子:盛镃、盛鉅、盛后(出嗣,殤)。”其小傳云:

公生于天啟癸亥,值皇長子誕生,時少保公方督餉天津,應蔭一子,遂受蔭為官生。崇禎戊寅復入邑庠,順治乙酉拔貢,丁亥復試留監,辛卯考職,丙申授山西稷山知縣。清吏胥,嚴保甲,緩征徭。往來文移,不托司記,不數月而廉潔勤慎之名噪甚。值他邑有疑獄,批示稷令者,立雪其冤以報。上官奇之,揭其事于平陽三十六屬,以為式。辛丑升江南通州知州。時海氛未靖,設總鎮,柳將軍仝春同日履任。將軍意自貴倨。既見公,聞公數言,將軍不覺傾倒,握手恨相得晚。自是訂昆弟之好,兵民得以相安。豁免鰳魚折價,民困大蘇。癸卯以通州所千總解運漕糧,積年掛欠,變產賠補,追不及額,罷歸。作《歸田詩》四律,中有句云:“境從歷過心方淡,人到歸來味始真。”和者盈冊。甲辰旋里,不以失官為恨,而以得孝親為喜。公遂絕意仕進,依依膝下,朝夕不離。當李太孺人之喪殯有日,瘍發于股如盂,迫不克勝事。及期前三日,夢漢壽亭侯曰:“勿慮,會且平矣。”已而果然。人謂勿藥有喜,非神助得乎?遇族黨故舊,加意軫恤。見有國課未完者,戒之曰:“爾獨不見蘇州錢糧一案耶。急公方能謀生,不急公謀生,未當也。”又慮宗族情誼不浹,而聯合渙散,莫如族譜。少保公刻于前,公繼刻于壬子,重刻于庚午,微言褒刺,以示將來。他如捐市稅,修琳宮,難以縷記。享年七十一歲。修府縣志,著有《存吾草》《淄乘征》《泉史》等書。同邑唐太史豹巖公為撰墓志銘。 [2]21

康熙十八年,四十歲的蒲松齡應同邑畢家聘請,設館城西西鋪莊,與另一位塾師王憲侯同教畢際有的幾個孫子。[3]30-31蒲松齡一到畢家,就寫了3首七言律詩《次韻畢刺史歸田》,贊賞畢際有辭官居家后閑適自在的退隱生活。詩題中的“刺史”,也稱太守,相當于明清時的知府。清朝知州分兩種,一是直隸州知州,地位略低于知府;一是散州知州,地位高于知縣。畢際有任職的通州為散州,屬揚州府所轄,蒲松齡在此尊稱他為刺史。詩其一云:“煙霞深處伴漁樵,鷗鷺依依認舊僚。碎擊玉壺風雨夜,醉橫鐵槊月明宵。栽花南國人無恙,載酒東山興未遙。猶有柴桑松菊在,薜蘿何必讓金貂。” [4]150詩首聯中的“伴漁樵”、友“鷗鷺”,是說畢際有罷官回家,過著隱居生活。詩頷聯以王敦“唾壺擊缺”、曹操“橫槊賦詩”兩個典故,表明畢氏雖然罷官歸鄉,但壯心不已,仍希望入仕為官、為國盡力。詩第五句以潘岳比畢際有,說畢氏在江南多有惠政。詩第六句以謝安比畢際有,說畢氏罷官后有隱居之樂。詩第七句以陶淵明比畢際有,說畢氏謝絕達官貴人來訪。詩第八句用屈原《楚辭》中的詩句說明退隱并不次于廟堂高官。詩其二尾聯“落落情懷誰得似?開觴遙酬古逸民”,說畢際有具有豁達開朗的情懷,與隱士為友,彼此心靈相通。詩其三尾聯“武陵天地非塵境,不必巢由更買山”,以堯時隱士巢父、許由比畢際有,勸說畢氏不必買山隱居,石隱園便是桃花源。后兩首詩同第一首詩一樣,都盛贊畢際有回鄉隱居。

畢際有居家期間,喜歡購書讀書,社交活動頻繁,縉紳名流來訪、當地官員拜會,蒲松齡大多參與,同時捉刀代筆,為畢際有撰寫了很多應酬文字。[5]154-157除此之外,蒲松齡還代畢際有處理了不少家務事。康熙三十年(1691)九月,蒲松齡到濟南的東流水為畢際有物色菊花佳種。東流水,在濟南城內撫院西北、鵲華橋南,這里有一戶人家的菊花十分有名。蒲松齡按照畢際有的吩咐,帶著畢家的菊花良種,來到這里與其交換。覓得佳種后,蒲松齡為了表達對菊種主人的謝意,特意寫了2首七言律詩,詩的題目是《辛未九月至濟南,游東流水,即為畢刺史物色菊種》。蒲松齡在詩的小引中贊揚了菊種主人的高貴品格和居住地的優雅環境:“扉臨隘巷,每多長者之車;檻裊垂楊,時系達官之馬。只因愛菊陶令,羨綠野之風流;遂使看竹子猷,通黃花之聲氣。” [4]250在第二首詩中,蒲松齡借用王戎不賣李種、陶淵明不吝菊花的典故,感謝菊種主人慷慨出讓佳種。詩云:“小榭池塘物色嘉,樓臺秋樹接煙霞。勝傳東國無雙地,路出西城第一叉。曾有安豐私玉李,不聞靖節吝黃花。攜來佳種容相易,金谷重尋太尉家。” [4]250

畢家為蒲松齡提供了一個讀書著書的良好環境。館東畢際有待他寬厚,除聘金之外還有其它一些資助,如紙墨燈火等,這對家境貧寒的蒲松齡來說,是筆不小的補助。再者,畢家府第寬敞,又有園林之勝,并且藏書豐富,用蒲松齡的話說是“書充棟,憑君剪”。蒲松齡平日住在作為家館的綽然堂里,冬日有爐火御寒,夏日移居石隱園的效樊堂或者霞綺軒,更是一般讀書人難得的清幽處所。康熙二十七年(1688)畢家的效樊堂建成后,蒲松齡曾寫有2首七言律詩《畢刺史效樊堂落成》,以示祝賀,有“幾榻悠然花未老,朝朝乘興杖藜來”詩句,表明十分喜愛效樊堂的優雅環境。康熙三十年,蒲松齡又寫了2首七言律詩《讀書效樊堂》,再次贊美效樊堂的清幽環境。詩其一云:“效樊堂下青草芳,效樊堂上日影長。果震清泉薦甘冷,花飛紅雨散寒香。桔槔聲醒邯鄲夢,竹樹風搖枕簟涼。夜色迢迢更漏靜,一簾月影上匡床。” [4]247石隱園對于蒲松齡來說,實在是靜心讀書、專心寫作的最理想的一處場所。在這樣一種環境中,蒲松齡續作《聊齋志異》的熱情十分高漲,又寫出了很多篇章,并且不乏名篇。《聊齋志異》中的《鴝鵒》《五羖大夫》,末尾分別署名“畢載積先生記” [6]480“畢載積先生志”, [6]515可能是畢際有讀了《聊齋志異》中已經完成的篇章,一時興起,便寫出了這兩個故事,蒲松齡加以文字潤色后,納入《聊齋志異》中,為了尊重館東的草創之功,便于篇末注明出處。此外,《楊千總》一篇,寫“畢民部公即家起備兵洮岷時”“千總楊化麟”之事, [6]532文章中所說的“畢民部公”,即館東畢際有之父畢自嚴,可見也是畢際有提供的素材。

康熙三十二年春,畢際有與世長辭。蒲松齡連寫8首七言律詩《哭畢刺史》,沉重悼念畢際有,還寫了《征挽畢載積先生詩序啟》。蒲松齡的挽詩和征挽詩啟,都寫得情真意切,絕非應酬之作。蒲松齡寫作的8首詩大體為一種格局,從痛悼“十年同食友”之謝世到“回首生平思不禁”,往復歌哭,將畢際有“尚書公子五狼(指南通州)君”的高貴身世,“老后生涯棋局里,閑來情緒菊花中”的淡泊胸懷,“物必求工真似癖,書如欲買不論金”的藏書嗜好,一一寫了出來。詩其二云:“君臥病時我亦病,我來君已棄塵寰。人逢死別情懷苦,數定前生飲啄慳。一榻琴書余畫閣,萬年魂魄戀青山。西州門外回腸絕,恨不將心似石頑。” [4]263詩尾聯說,作者恨不得此心化作石頭,無知無覺,以減少懷念畢氏的痛楚之情。表明蒲松齡因畢際有病逝而心腸寸斷,悲痛欲絕。詩其三云:“今生把手愿終違,零落山邱對晚暉。海內更誰容我放?泉臺無路望人歸。雍門一哭賓朋散,羊仲重來杖履非。在世早知有今日,墓田松樹已成圍。” [4]263詩前兩聯表露了蒲松齡痛喪知己,今后再也無所依傍的悲哀。詩其六云:“商今略古日科頭,一旦騎鯨赴玉樓。臨別清談還竟夕,誰知永訣已千秋!孫多業足光先德,子孝猶堪解母愁。名壽如君復何憾?傷心最苦在離憂。” [4]264詩前兩聯表明因為畢際有去世,作者再也沒有竟夕長談的知心朋友了。這些詩句,充滿真情實感,沒有半點雕飾,如泣如訴地表露了蒲松齡痛失良友的悲哀情懷。由此可見他們主賓之間相處非常融洽,確實如同一家人。

二、畢盛鉅

畢盛鉅,字韋仲,拔貢生,淄川畢氏十世,是畢際有的次子。《聊齋詩集》與之有關的詩計5題9首,《聊齋詞集》與之有關的詞3闋。

乾隆《淄川縣志·人物志·重續孝友》:“畢盛鉅,字韋仲,一字耳豫,號豫園,際有子。性英敏,于書無所不讀。事父母以孝聞。父歿,事母孺慕益篤。以拔貢選授黃縣教諭,因母老辭不就,怡怡色養,人無間言。嘗因母老攻方書,遂精脈理,求診視者接踵。按癥授方,多奏奇效。卒年七十有四。著有《石隱園唱和集》。” [1]621-622乾隆《淄川縣志·選舉志·貢生》記載:“畢盛鉅,字韋仲。丙寅府學拔貢。際有子。任黃縣教諭,舉鄉飲大賓。” [1]559畢盛鉅出貢時間為康熙二十五年(1686)。

《淄西畢氏世譜》記載:“盛鉅,字韋仲,拔貢生。選黃縣教諭,辭職,養親不仕。配韓氏,敕封孺人。八子:世洎、世演、世渡、世浣、世澂、世涵、世氵隺、世汸。”其小傳云:“公天性聰慧,讀書善解,通曉諸家,精于翰墨,真博物君子也。且又一物不遺,克擴先業,居家勤儉,與人和藹而樂施予焉。鐫少保公傳,立于先祠壁上,以示后人。著有《石隱園倡和集》。享年七十四歲。邑人李堯臣為撰墓志。” [2]34

畢盛鉅因家境富有,有些官宦子弟的懶散習性,但其為人溫和厚道。他隨意讀些雜書,不圖專攻,終生沒有大的成就。[5]157蒲松齡初來畢家時填詞《少年游·戲贈韋仲》,以戲謔口吻予以規勸。詞曰:“深沉庭院畫樓光,凈幾爇沉香。萱椿猶健,年華未老,玉樹已成行。? ? 茂陵不惹白頭怨,心地更清涼。終朝三醉,閑調雙鵒,大是酒禽荒。” [7]78這闋詞生動地刻畫了這位少館東的生活性情:家境富裕,吃穿不愁;父母健在,家政不用操心;年齡不大,兒郎滿堂;沒有納妾,與妻子頗為恩愛。不足之處就是荒于酒,“終朝三醉”;荒于禽,“閑調雙鵒”(俗名八哥)。此詞雖云“戲贈”,實則勸諫。由此看出,蒲松齡與畢盛鉅之間的友情,是建立在“勸善規過,以友輔仁”的基礎上的。

康熙二十四年(1685)秋天,畢盛鉅邀請蒲松齡欣賞桂花,蒲松齡因患足病不能前往,填詞《慶清朝慢·畢韋仲有賞桂之約,病足不能赴,吟以志慨》,以志其情。詞曰:“磊落生平,顛狂意致,那堪一病纏綿。可憐回旋室里,坐榻成穿。跛踦三餐后,只尋常橫股短床邊。仆近況,真如楊柳,一日三眠。? ? ?蒙良友,開勝宴,無翎翅、飛不去到花前。遙憶黃英散馥,綠葉含煙。聞道蟾宮摘贈,嫦娥脂粉印娟娟。原自分,三生薄命,與若無緣。” [7]200蒲松齡由于病足不能外出,只能“回旋室里”,非坐即睡。即便離座吃飯,也不得不一只腳跳著走,所謂“跛踦三餐”。在室內行動尚且如此困難,自然不能外出賞桂。蒲松齡遙憶往年賞桂情景,想象今年花開燦爛、香氣散馥的美景,再聯想到自己科場蹉跎、無緣折桂,發出了命舛運騫的感慨。

康熙二十五年冬天,張篤慶、畢盛鉅前往濟南府考取拔貢,蒲松齡可能與之同赴濟南應選,但未能如愿。之后,畢盛鉅要先行返回家鄉,蒲松齡填詞《水調歌頭·送畢韋仲東旋》,送別畢氏。詞曰:“泥滑不窺戶,盡日一匡床。亂緒縈回不斷,得失費平章。可笑人生斯世,些個浮名值甚,不禁九回腸。苦恨何時了,矯首問穹蒼。? ? ? 檐前雨,窗外雪,已難當。那堪晨夕良友,客里送還鄉。聽罷《陽關三疊》,老卻英雄雙鬢,白發與愁長。數載情能淡,有淚不沾裳。” [7]269詞的上闋故作達觀,自我解嘲,“些個浮名值甚”,但是其怨恨之情仍不能自抑,“苦恨何時了”,“不禁九回腸”。詞的下闋寫送別畢氏,在抒發友情中,依然感嘆個人的蹉跎身世:在風雪之晨,在客鄉濟南送別自己的親朋好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聽罷送別曲,縱然是英雄鐵石心腸,也不禁憂愁與白發同長、淚水灑滿衣襟。

康熙三十六年(1697)歲暮,蒲松齡在畢家已經居住了19年。年近花甲的蒲松齡臨近佳節,格外思念家鄉和親人,不免有所感慨,但與畢家人朝夕相處,親如一家,真是欲去難舍,于是寫了5首七言律詩《贈畢子韋仲》,表述這種矛盾心情。詩其一云:“廿載金蘭道義熏,青燈好月我同君。寒爐撥火塵生案,懶性攤書亂似云。暫到苦貧家易棄,久交垂老意難分。年年援止情無限,只恐別時不忍云。” [4]304詩后兩聯大意是:由于家貧到畢家坐館,已與畢家建立深厚友情,本來想說年老應該回家休養,可畢家盛情難卻,自己欲言又止。詩其三云:“宵宵燈火共黃昏,十八年來類弟昆。博士乘車依鄂杜,馮驩彈鋏老平原。疏狂剩有葵心在,肺腑曾無芥蒂存。高館時逢卯酒醉,錯將弟子作兒孫。” [4]304詩的大意是:十八年來蒲松齡與畢盛鉅情同手足,相互傾慕,沒有半點隔閡。醉酒后竟將弟子當成自家孩子,為此設想依靠畢家弟子養老。蒲松齡的5首詩,宛如老友圍爐夜話、娓娓道來,發自肺腑、情真意切。這大概是因為蒲松齡與畢盛鉅兩人年齡相近,有共同語言、共同志趣,所以頗像一對至親兄弟,“曾無芥蒂存”,而且“垂老意難分”。如果說蒲松齡對老館東畢際有更多的是對長輩的尊重,那么對少館東畢盛鉅更多的是平等的兄弟之情。

康熙五十一年(1712),蒲松齡已經離開西鋪三年,但與畢盛鉅的感情有增無減。這年蒲松齡有感于自己年老體弱、行動不便,寄送畢盛鉅一首七言古詩《老嘆,簡畢韋仲》,報告自己的近況。詩云:“四百四十五甲子,光陰忽如風過耳。遙憶年少見衰翁,自道此生永不爾。誰知白發增益增,百骸疲惰官不靈。健忘已足征老困,病骨可以卜陰晴。兩齒浮危飄欲墜,殘缺惡勞腹鳴餓。左車苦難轉右車,一臠下咽仍為個。耳聾可勿聽,眼昏可勿看;獨有齒職同茹納,不能因痛停兩餐。此況可與知者道,老友相憐無相笑。” [4]474-475詩中寫道,自己白發又增,身體疲憊,五官不靈,記憶衰退,特別是牙齒浮危,進食困難。最后以少兒的戲謔口吻對畢盛鉅說,我把這些情況告訴你,你可以表示同情,但不能笑話我呀。此情此景,宛如兩個天真爛漫的玩童席地而坐,相互打趣。

康熙五十三年(1714)七月,畢盛鉅母親王老夫人逝世,蒲松齡不顧年老力衰,親往西鋪吊唁,并且遵照畢盛鉅囑托,為王太君撰寫墓志銘。蒲松齡在篇首寫道:“余與畢世兄韋仲,同食三十年。甲午,王夫人故,余往執紼。韋仲以余客門下久,習知家事,以墓志相屬。嗚乎,余安忍志夫人哉!” [8]1306一句“同食三十年”表明了蒲畢兩人親如兄弟的深厚友情。在回家的路上,蒲松齡路過奐山,寫了七言絕句《奐山小憩》,詩云:“五年不踐奐山道,乍到山頭路欲迷。下馬解裝藉芳草,白云不斷雁行低。” [4]497詩中寫道,自己已經五年沒有過往奐山,在此差點迷失路徑。躺在草地,仰望白云,再次想起和畢家的親密情誼。

此外,蒲松齡寫有16首五言絕句《和畢盛鉅石隱園雜詠》,估計收到了畢盛鉅的《石隱園倡和集》中。還代寫七言律詩《代畢韋仲呈高大尹》。

三、畢盛鈞

《聊齋詩集箋注》載有《古鏡行,贈畢衡伯》,趙蔚芝先生注釋:“畢衡伯,西鋪畢氏族人,生平不詳。” [4]178《淄西畢氏世譜》記載:“盛鈞,字衡伯,邑庠生。配王氏,三子:世涓、世汥、世淓。”其小傳云:“公生而聰敏,工詩能文,不事占畢,試輒高等。父歿,卜期喪殯,獨云:‘俗忌莫拘,壙成即葬。倘若不利,我自當之。足征其識見之卓矣。享年七十八歲。” [2]34據此可知,畢衡伯,名盛鈞,淄川畢氏十世,畢際有三弟際孚的長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畢盛鈞贈送蒲松齡一面古鏡,蒲松齡為此寫作《古鏡行,贈畢衡伯》,表達對畢盛鈞贈送寶物的感激之情以及對古鏡什襲珍藏的態度。詩云:“古鏡,古鏡,不知甚代何年。故人發篋相贈,其大如拳。背上羅紋細細,朱綠班班。四周有物盤踞,非螭非虎。但辨榆莢小篆,明明五銖錢。四座迷迷,欲解不能得解,抱問博物茂先。言是唐朝大鈕,當出陵冢,得之地下黃泉。置幾上,睫毛疏疏可指。年生兩莖白發,拔去公然茂齒。我將懷之湖海山岳,及爾共悲喜。待頷髭摘盡,留付與膝下孫子。亂曰:‘黃金買絲,繡作荷囊。玉櫝深藏之,深藏之,勿疏其防。君子少,小人常多,波斯賈,其奸不可量!失鏡去,故人心愴。” [4]178此詩敘述,蒲松齡依據自己的文物知識,從銅鏡的大小、背紋、銹斑、飾圖等考證,認為這是一面漢鏡。他把這番道理說給在場的朋友聽,沒有得到認可,就去請教像晉代張華那樣博學廣識的文物專家,專家說這是一面唐鏡,應該出自唐朝帝王將相的陵墓。對此,蒲松齡表示:自己要“黃金買絲,繡作荷囊。玉櫝深藏之,深藏之,勿疏其防”,表明他對這面古鏡的珍視程度。蒲松齡在詩中還寫道:“我將懷之湖海山岳,及爾共悲喜。待頷髭摘盡,留付與膝下孫子。”大意是說,待我科舉成功,將懷揣古鏡宦游湖海山岳,與古鏡同悲同喜。等到年老須禿致仕回家,就把古鏡留給后代子孫,讓他們什襲珍藏。

蒲松齡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蒲松齡逝世后,子孫們遵照他的遺愿,將古鏡深埋地下,為他陪葬,永遠相伴。現在收藏在蒲松齡紀念館中的銅鏡,據般陽古鏡收藏研究專家魏傳來先生考證,就是三百多年前畢盛鈞贈送蒲松齡的那面古鏡,其制作年代為東漢末年。[9]98-100

四、畢盛鑰

畢盛鑰,字萊仲,淄川畢氏十世,畢際孚的四子,叔伯兄弟排行第七。《淄西畢氏世譜》記載:“盛鑰,字萊仲,邑庠生。配韓氏,一子:世沖。”其小傳云:“公風度詼諧,言語侃快,兄弟聞。御侮急難,果毅有為。精于痘診,全人甚多。往往自憤懷才莫展,拍案呼吁,以抒其抑郁之氣,蓋天性然也。享年六十三歲。” [2]34

畢盛鑰與蒲松齡的交往和友情,從現有的資料來看,似乎并不密切,也不太和諧。《聊齋詩集》中與之有關的詩有3題4首。

蒲松齡與畢盛鑰似有師生之誼。山東大學教授鄒宗良先生考證:“蒲松齡設館的館東不僅是畢際有、畢盛鉅父子,而且還有畢際有的胞弟畢際孚”,“他曾經教過畢際孚的諸子讀書”。[10]30據此,蒲松齡與畢盛鑰應為師生關系。《聊齋詩集箋注》中系于康熙二十七年的2首七言律詩《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喬梓、畢萊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從詩題來看,說的是陽春三月,蒲松齡同邱希潛(字行素)父子、畢盛鑰兄弟等人登豹山賞桃花的事情。詩題中的“畢萊仲兄弟”,顯然是指以畢盛鑰為代表的畢氏兄弟們,至于參加這次活動的畢氏兄弟有幾人,分別是誰?從詩中難以完全得知。詩其二云:“開樽琥珀漾金光,良友歡逢意興長。山石如林青繞座,桃花無縫錦成行。談傾雅劇飛觴緩,風起微塵墜粉忙。可喜芳辰仍載酒,英英年少半門墻。” [4]209詩第八句中的“門墻”,是指從師受業之所,也指受業門徒。《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此句詩的意思是,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一半是蒲松齡的學生。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邱希潛的兒子與蒲松齡沒有師生關系,那么,另一半年輕人就應該是畢氏兄弟了,這當然包括畢盛鑰兄弟若干人,還包括畢盛鉅的兒子們。但鄒先生依據《淄西畢氏世譜》和《畢氏南村家譜》相關資料,又認為畢盛鑰不應該是蒲松齡的弟子:“畢際孚諸子中,盛鈺之上有盛鈞(字衡伯)、盛鎬(字京仲)、盛銓(字秉仲)、盛鑰(字萊仲)四人,除畢盛鎬為附監外,皆為邑庠生。……《聊齋詩集》卷二有《古鏡行,贈畢衡伯》《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喬梓、畢萊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卷四有《重陽畢萊仲邀集石隱園》諸詩,俱以字稱盛鈞、盛鑰諸人,當是蒲松齡來西鋪執教時,畢盛鈺諸兄弟都已經進學了。”“按年齡排,盛鈺之下有盛鑒、盛鉽、盛鋕、盛锃、盛鈿五人,他們皆當為蒲松齡所教的弟子。” [10]31為此,蒲畢二人應是亦師亦友的關系,畢盛鑰不一定是蒲松齡的正式弟子。

蒲松齡曾經規勸過畢盛鑰。乾隆《淄川縣志·賦役志·續災祥》記載:“康熙四十三年,谷貴錢賤,民饑。六月初八日得雨,禾苗茂盛。七月虸蚄生,遍地如蟻,繼之以蝗,歲歉。” [1]479康熙四十三年(1704)重陽節前,畢盛鑰在石隱園設宴,邀請蒲松齡、邱希潛等人參加。蒲松齡為此寫七言古詩《重陽畢萊仲邀集石隱園》,譏諷畢盛鑰的富家子弟做派,規勸他不要浪費錢財。詩云:“宴會遙訂重陽前,深感高義凌云天。名園主人除勝地,岸幘躡屐來群仙。荒年酒貴沽不易,一瓻三百青銅錢。一醉真堪飽十口,況復列鼎烹肥鮮。今年蟲蝗害禾稼,君獨與我同迍邅。帝天譴怒方未已,過享恐注為尤愆。丘子久別各憔悴,握手諛噱開愁顏。諸公琴聲罷雅奏,雛僮度曲能清妍。老夫傾觴為大叫,頓忘晨灶無炊煙。” [4]373-374詩大意是,畢盛鑰整修石隱園,邀請名士賢人于重陽節前宴飲。此年連遇災荒,一壇酒就要三百銅錢,足夠一家人吃喝一天,況且還沒有把菜肴計算在內。天降旱災蟲災,各家生活都不富裕,畢盛鑰等人還這樣浪費錢財,估計要被上天記錄在案。蒲松齡聽著悅耳的琴聲和歌聲,心中酸楚,無法言表,只能大杯飲酒,以求速醉,惟有這樣才能忘掉明天早飯沒有著落的窘迫狀況。蒲松齡于這首詩中,稱贊畢盛鑰盛情款待眾位好友的同時,非常明確地批評畢盛鑰不該在災荒之年大肆操辦宴席,浪費錢財。

蒲松齡與畢盛鑰關系并不融洽。康熙四十六年(1707)重陽節前,蒲松齡邀請畢盛鑰來石隱園中的柳亭歡度重陽佳節,畢盛鑰爽約不至,蒲松齡于是寫作七言古詩《重陽載酒柳亭作》。詩題中的“柳亭”,便是康熙四十三年重陽節前畢盛鑰與友人游樂的地方,在石隱園內石舫與艤塘之間。此詩首先描寫柳亭的自然景色,接著描述友人歡聚宴飲的盛況,這里面當然沒有畢盛鑰,因為他根本不接受蒲松齡的邀請,自己帶領一隊人馬到別處宴飲。蒲松齡詩后自注說得明明白白:“萊仲兄以曩年游此,曾遭疊荒,遂以為不祥,另合游隊而去。佇望不至,因醉放歌,書呈寄□之。” [4]417自注表面上是蒲松齡站在畢盛鑰的角度,以其口吻解釋不能參加酒宴的原因,實際上還是責怪畢盛鑰無故不參加自己組織的酒宴,對他委婉地提出批評。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蒲松齡與畢盛鑰的關系并不融洽,還可能存在某種誤會。蒲松齡宴請畢盛鑰,畢盛鑰卻以石隱園不是吉祥地為由拒絕參加筵席,這個理由明眼人一看就不成立。

五、畢盛鈺

畢盛鈺,字振叔,歲貢生,莘縣訓導。他是淄川畢氏十世,畢際孚的五子,叔伯兄弟排行第八,蒲松齡稱他畢八兄。蒲松齡與畢盛鈺是亦師亦友的關系,是典型的忘年好友。《聊齋詩集》與之有關的詩有6題6首,《聊齋詞集》與之有關的詞有1闋。

乾隆《淄川縣志·選舉志·續貢生》記載:“畢盛鈺,壬寅。任莘縣訓導。” [1]561《淄西畢氏世譜》記載:“盛鈺,字振叔,歲貢生,授莘縣訓導。配張氏,敕封孺人;庶孫氏。二子:世浚、世沭。”其小傳云:“公生而穎異,好學多文。弱冠游庠,連三第一。鄉試十有六次,竟不一第。康熙己卯副榜,雍正癸卯恩貢。年七十有三,選莘縣訓導,未履任而卒。命亦窮哉!” [2]35畢盛鈺出貢時間,《縣志》與《世譜》所載不一致,相差一年,似以世譜為準。《畢氏南村家譜》畢盛鈺小傳云:“盛鈺,字振叔。康熙乙(己)卯副榜,雍正癸卯歲貢。后十一年選莘縣訓導,正臥疾。次年乙卯,屢催赴任,而二豎入膏肓,遂不得食天倉一粟。享年七十三歲。” [10]27

據以上資料得知,畢盛鈺生于康熙二年,以三連第一的優異成績考中秀才,之后連續十六次參加鄉試未能中舉,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鄉試副榜,雍正元年(1723)考取恩貢生,十二年(1734)選授莘縣訓導,十三年(1735)未及履任便去世了。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齡在家居住時寫作五言古詩《答畢振叔》,追述兩人長達三十年的友情,感嘆畢盛鈺懷才不遇,感謝他為自己歸鄉餞行,從詩中可以看出蒲畢二人交往的一些基本情況。詩云:“君方弱冠時,我如僧掛錫。謦欬時相聞,余明分鄰壁。握手傾肺腸,挑燈亙遙昔。謬備師事行,實同襪線拆。大才自不群,所向久無敵。僅乃中副車,狂老為憤激。論交三十載,輒與數晨夕。不覺年荒髦,忽如駒過隙。垂翅已倦飛,思歸臥蓬藋。感君送別情,潭水深千尺。” [4]452詩中“君方弱冠時,我如僧掛錫”,“論交三十載,輒與數晨夕”,是說蒲松齡到西鋪畢際有家坐館時,畢盛鈺正是弱冠之年(時年十七歲),到蒲松齡離開畢家時,兩人朝夕相處,已經結下了三十年的友情。從《家譜》可知,畢盛鈺比蒲松齡小23歲。另據《世譜》得知,蒲松齡到畢家坐館時,畢盛鈺已經以“連三第一”的優異成績進學,正是風華正茂之時,因此蒲松齡稱贊他“大才自不群,所向久無敵”。從“謦欬時相聞,余明分鄰壁”兩句詩得知,畢盛鈺居住地大概與蒲松齡設帳的綽然堂不遠,二人朝夕相見,情投意合,真正是“握手傾肺腸”。從“謬備師事行,實同襪線拆”兩句詩得知,畢盛鈺為了求得功名,經常到綽然堂向蒲松齡虛心請教,與其研討時藝。蒲松齡于此處謙稱自己學問不深不精,難以為師。“僅乃中副車,狂老為憤激”是指康熙三十八年畢盛鈺考中鄉試副榜之事,蒲松齡認為畢氏出類拔萃,早就應該中舉人、成進士,現在只中了副榜,真是屈才,這是上天對畢盛鈺最大的不公。

蒲松齡與畢盛鈺的詩詞酬唱始于康熙二十五年。《聊齋詩集箋注》中系于康熙二十五年的《病足經秋不愈,畢振叔時亦抱恙初起,賦以寄之》《拙詩蒙畢振叔見和,依韻答之》兩詩,據蒲松齡紀念館原編輯部主任楊海儒先生考證,在路大荒先生整理的《聊齋詩集》中這兩首詩系年有誤,應為乙丑年所作,即康熙二十四年。[11]208《蒲松齡全集·聊齋詩集》仍將這兩首詩系于康熙二十五年。這一年,蒲松齡足部患病,自春至秋不愈,行動不便,與他人見面的機會較少,感慨自然頗多。在聽到畢盛鈺病愈的消息后,蒲松齡寫作七言律詩《病足經秋不愈,畢振叔時亦抱恙初起,賦以寄之》,對畢盛鈺進行慰問。詩云:“一庭竹樹攪西風,冷入荻簾短燭紅。沈約何時非病里,少陵常是在愁中。年年棄壘如秋燕,策策驚心見早鴻。自分窮愁惟我甚,何期憔悴與君同。” [4]185詩中蒲松齡以沈約自比,說自己病得瘦弱不堪,追問何時才能身體康健;以杜甫自比,說自己窮困潦倒,追問何時才能命運亨通。還自比秋燕,說自己年年都要離開巢穴外出(即到畢家);落葉聲中聽到南飛鴻雁的叫聲,心情格外悲傷。詩最后兩句感慨,自己已經很不幸了,哪里想到還有人(畢盛鈺)和自己同樣憔悴。畢盛鈺收到蒲松齡的詩后,寫了和詩予以答復,這首詩現在已經失傳。蒲松齡見到畢盛鈺的和詩后,意猶未盡,又寫作《拙詩蒙畢振叔見和,依韻答之》。該詩反映了作者不滿現實而超然物外、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同時對那些不學無術的無恥文人進行了嘲諷。詩云:“瑟瑟秋窗動晚風,玉壺擊缺劍光紅。飄零蹤跡寒山外,落拓襟懷暮雨中。國士由來如健鶻,弋人空自羨飛鴻。與君共看吳州錦,花樣年年更不同。” [4]186詩第二句連用“唾壺擊缺”、“氣沖斗牛”兩個典故,反映自己雖然壯志未酬,卻依然志在千里。詩頸聯說,蒲松齡與畢盛鈺品行和才學高于世上庸人,必然會遭到庸人嫉妒、惡人暗算,因此要處處小心謹慎,不要過分張揚。詩尾聯諷刺那些江郎才盡的俗人變著花樣炫耀自己。由此看出,蒲松齡感覺自己與畢盛鈺“行高于人,眾必非之”,發出了“高處不勝寒”的感嘆。這也說明,二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

畢盛鈺為了方便學習、應試,在省城濟南購置住房,一度居住于此。蒲松齡到濟南應試或者辦理他事,有時借住在畢盛鈺的寓所。康熙二十六年(1687)山東鄉試,蒲松齡在場中文思如涌,得意疾書,不料謄抄時誤隔一幅,違犯考規,被黜出場,其懊惱可想而知。畢盛鈺耐心勸慰,蒲松齡心情漸漸好轉,為此填詞《大圣樂·闈中越幅被黜,蒙畢八兄關情慰藉,感而有作》。詞曰:“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癡坐經時總是夢,念當局、從來不諱輸。所堪恨者,鶯花漸去,燈火仍辜。嗒然垂首歸去,何以見、江東父老乎?問前身何孽,人已徹骨,天尚含糊。? ? 悶里傾樽,愁中對月,欲擊碎王家玉唾壺。無聊處,感關情良友,為我欷歔。” [7]278此詞描寫了作者被黜時失魂落魄的形態和出場后痛心疾首的懊喪心情。據趙蔚芝先生推測,畢盛鈺可能也參加了此次鄉試,二人同居濟南畢氏寓所,因此畢盛鈺能對蒲松齡被黜給予安慰。該詞的后三句“無聊處,感關情良友,為我欷歔”,表達了蒲松齡對畢盛鈺慰藉自己的感激之情。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天,蒲松齡再次來到濟南,住在畢盛鈺寓所。濟南城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蒲松齡為畢氏寓所的清幽環境所感染,揮毫寫下了七言律詩《稷下畢振叔齋中》。詩云:“小院垂楊傍碧湍,行人渾作畫圖看。迎秋墜粉蓮房老,掠水風來草閣寒。石隱何妨仍近市,魚肥更不解投竿。兒童久住能相識,門外賒菱供客餐。” [4]232在蒲松齡的筆下,垂柳依傍房舍,院外碧水環繞,蓮蓬成熟飄香,魚兒往來嬉戲,一陣清風吹過,涼意沁人心脾,真是一幅風景秀麗的山水畫。此情此景,蒲松齡感嘆,這正是“大隱朝市”的絕妙去處。從詩中可以看出,蒲松齡可能經常住在此處,這也難怪他發出如此感慨:“兒童久住能相識,門外賒菱供客餐。”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1]張鳴鐸.乾隆淄川縣志[G]?蛐?蛐陳漣遠,白向坊.淄川縣志匯編.淄博市新聞出版局,2010.

[2]畢撫遠.淄西畢氏世譜(十世重修世譜)[M].民國十一年.

[3]袁世碩.蒲松齡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4]蒲松齡.聊齋詩集箋注[M].趙蔚芝,箋注.北京:中國出版社,2005.

[5]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M].濟南:齊魯書社,1988.

[6]蒲松齡.聊齋志異校注[M].盛偉,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7]蒲松齡.聊齋詞集箋注[M].趙蔚芝,箋注.濟南:黃河出版社,1999.

[8]蒲松齡.蒲松齡全集[M].盛偉,編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9]魏傳來.蒲松齡墓出土銅鏡考[J].蒲松齡研究,1996,(3).

[10]鄒宗良.蒲松齡研究叢稿[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11]楊海儒.蒲松齡生平著述考辨[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陳麗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a级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9热免费在线|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午夜天堂视频|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亚洲综合色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激情综合网址|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嫩模喷白浆| 国产久草视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黄| 亚洲αv毛片| 91系列在线观看|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天天综合网在线| 少妇精品网站| 69综合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性69交片免费看|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aⅴ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网|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91九色国产porny|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