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當越來越多的片子在花哨的敘事結構上費盡心思,這部《皇家酒店謀殺案》倒算是一股清流,本分老實地演繹一個故事。德魯·高達——《林中小屋》的導演,這一次用半封閉結構,完成了對昆汀的戲仿和致敬。
《皇家酒店謀殺案》的時間線被設定在上世紀60年代,各懷心事和秘密的六個人在這座酒店偶然相遇,最終,有人逃出生天,有人命喪黃泉。它確實有一些本格派“風雪山莊殺人夜”意味,但在這之外也巧妙地攪拌進了很多社會性的議題。
粗略去看,《皇家酒店謀殺案》完全是一部合格甚至有趣的懸疑片,一座孤寂酒店,每個房間都裝著供人偷窺的雙面鏡。而這六個客人和一位服務員的身份也都并不真實,他們偽裝自己,又在這里褪去偽裝,而最終因此改變命運軌跡,懸疑氣氛始終緊繃,秘密逼催著所有人不停向前。這猶如巨大的隱喻,描出每個人在這世上被欲望催促的原型,而如果愿意進入故事的細部,則能發現隱藏其中的非常多的有趣典故。這個設定在數十年前的故事背景,把當年那些影影綽綽的謠傳和秘辛,此后震驚世界的新聞,當時的各種熱門議題都不動聲色地納入了其中。
甫一開場,當黑人女性登場的時刻,秘而不宣又欲蓋彌彰的鄙夷和歧視就在酒店大堂氤氳散開,氣氛微妙,當時美國種族間的真實況味就這樣被凸顯出來。而緊隨其后的各種細節,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隱晦,都讓人們產生某種欲望想與真實事件進行連連看。大堂電視中播放的新聞中,總統尼克松正在和記者談論越戰,吸塵器推銷員一進入房間就開始到處熟練地拆下一個個竊聽設備,這個看起來傲慢又油滑的男人其實是FBI的探員,而一直被人們談論的一卷“大人物”的秘密錄像帶更像是一直傳聞的關于馬丁·路德·金和FBI之間的糾葛,而那個后來追蹤到此的男人比利·李則對應著臭名昭著的查爾斯·曼森……這只是其中一部分隱秘細節,還不算牧師和歌手在酒廊聊天時播放的一張張黑膠,墻壁上懸掛的各色海報。從這個角度來看,《皇家酒店謀殺案》是一部風格特異的文化史,用一個極端戲劇性的故事串起并且展示了1960年代美國的重要事件、文化背景、秘聞八卦和大眾焦慮。
相較于電影的形式,其實,這更像是一個話劇的劇本。你甚至能在那些轉場的時刻自己腦補幕布起落的聲音。像所有這類故事一樣,愈接近結尾和謎底,人物也就愈加蛻變得接近真實和純粹。最初,所有人都包裹了一個人設,人們在彼此面前奮力表演,而背后都在被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吞噬。這些秘密有些來自于過去的不堪,有些來自于外界的偏見,有些來自于自己無法掙脫的內心黑洞。他們來這里本來為了掘金,為了逃避,為了棲身,但意外地,在經歷了腥風血雨之后,這里成為了一些人的告解處和另一些人的行刑室。那些人性中明滅閃爍的善與惡,在每個人身上交替上演,他們一會兒被善意推動忘我地犧牲,一會兒被邪惡控制無限地求索,你看著這些人困于酒店的房間和大堂,幻想著新生,渴望著金錢,求索著精神出路,就猶如神明低頭望見人間,人的狂妄與脆弱盡攬無余。
一切到最后都發生了微妙的錯位,假神父給了年輕人真安慰,一心厭戰決定不再殺人的前士兵最后一次拿起槍卻完成了對他人的拯救,想逃避污臟只想唱歌的女人從污跡中掙扎出來終于登臺亮相……一切善惡都交融起來,好人與壞人到底能否區隔?那卷秘密錄像帶和酒店一起葬身火海,一切不留痕跡,就像什么都未曾發生。至此,它像是完成了一次宗教故事般的講述,夾雜著神跡與晦暗,罪與罰,救贖與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