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艷
【摘要】校外教育是當前教育領域的重點關注對象,各地區青少年宮等教育機構都在積極開展多種校外教育活動的嘗試,以突顯自身校外活動設計的特色。不同地區具有在校外特色教育方面都具有可拓展和應用的資源。針對校外海洋特色教育的實踐問題進行探討,選取舟山市少年宮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校外海洋特色教育的背景、校外海洋特色課程群建設、校外海洋特色群建設的實踐價值,以促進校外海洋特色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校外教育 海洋特色教育 青少年宮
2011年普陀區教育局提出并積極推進現代海洋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但是在其教育方案實施的過程中,卻依然存在不能夠很好的改變學生傳統的被動的學習模式、教育活動缺乏過程與體驗、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不利于學生海洋情感與價值觀的建構等現實問題,將海洋教育活動拓展到校外教育領域,能夠給予學生更多進行海洋知識學習的平臺,通過實踐活動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強化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以促進學生參與海洋教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針對校外海洋特色教育的實踐問題進行探討,對于促進現代海洋教育的深入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校外海洋特色教育的背景
2016年5月,總投資超過8000萬的普陀青少新宮在具有濃郁海洋文化特色的東港新城內湖圈建成并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普陀校外教育場所的品質。為創建省一級青少年宮,形成特色明顯的校外教育場所,青少年宮依據校外教育特點,把建設校外海洋教育特色課程群作為內涵發展和品牌建設的抓手和載體,努力成為全省一流的校外教育場所。自2011年普陀區教育局提出并積極推進現代海洋教育以來,在海洋教育經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同時也體現出諸多不足之處,課堂教育依然為主要教育形式,學生處于被動式學習狀態中,對于學習內容的選擇缺乏自主性,教學過程缺乏實踐體驗,同時課堂教學的課時限制很多,教學活動無法順利開展,不利于學生的海洋情感培養與價值觀的形成。通過校外教育形式拓展海洋教育實踐基地,可以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提供新的學習途徑和平臺,有助于促進學生海洋知識學習興趣培養。
二、校外海洋特色課程群建設
海洋特色課程群旨在完善學生的海洋素養結構,圍繞“海洋”主題,將與“海洋”主題具有邏輯聯系的若干課程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進行重新規劃、整合構建而成的有機的課程系統,以通過學生自主實踐、自我體驗、合作探究的海洋學習活動,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完善海洋素養結構為教育目標。
1.校外海洋特色課程群建設內容
課程群建設需要涵蓋知識類、技能類、創新類海洋特色課程,其中知識類海洋特色課程包括:海底2萬里(海底有什么、可燃冰的前世今生、中國海洋采礦船、海洋國土等)、海洋生物世界(舟山常見的海洋生物、深海里有什么、蛟龍號探秘、魚是如何睡覺的等);技能類海洋特色課程包括:海洋陶藝(彩陶的基本操作流程、模型彩陶的制作、自主彩陶的制作等)、沙雕與沙畫(沙雕的基本操作流程、朱家尖國際沙雕節、我來玩沙畫、我給詩配沙畫等);創新類海洋特色課程包括:海洋創客(捕撈漁具的作用及改進、漁船的歷史及展望、海洋牧場的構想、海底城建設的可能性、海上救生系統的認識及改進等)、海洋科考(活皮蝦DNA的提取、海蟑螂的生活習性觀察、影響單細胞藻類培植的因素、海水鹽度的測定、海洋遙感衛星的認識、海洋生物標本制作等)。
2.海洋特色課程的實施
(1)學生海洋特色課程學習的場所
學生以海洋特色課程學習的場所是少年宮為海洋教育功能室為主要實施陣地,結合社區、企業和科研實踐基地開展海洋教育活動。為實現教育實踐目的,設定主要學習場所包括:少年宮海洋教育活動室、海洋科考實踐基地、少年宮海洋企業實踐基地、社區實踐基地等。通過多樣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建立校外海洋教育活動實踐體系,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幫助和引導。
(2)學生海洋特色課程教學的一般流程
在海洋特色課程建設的兩年探索中,研究形成了關于海洋的認知、關于海洋的技能和關于海洋的創新三種學習目標指向各有所側重的教學模式。其一,“關于海洋認知”的教學模式,通過展示海洋實物或模型,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關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小組學習方式,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適時評價,完成學生對海洋知識的相關認識;其二,“關于海洋技能”的教學模式,通過帶領學生進入海洋實景或模式實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習興趣,辨析研究,開展技能訓練,嘗試用技能解決相關問題并進行實景評價,教師小結提煉,完善學生技能;其三,“關于海洋創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再現海洋情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小組辯證討論形成自己觀點,開展班級辯論,達成情感共識,教師小結,提升學生海洋情感。
3.建立多元教學評價體系
針對知識類課程而言,主要考察學生的自主性、過程性和體驗性,考察學生是否主動獲得的海洋知識、是否能說出海洋知識獲得的經過、是否對獲得海洋知識有自己的想法;針對技能類課程而言,主要考察學生的自主性、熟練性和多樣性,考察學生是否對獲得的海洋技能感興趣、能否熟練運用獲得的技能、是否掌握了多種技能;針對創造類課程而言,主要考察學生的過程性、獨創性和多樣性,考察學生是否能夠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能否用多種辦法解決問題。通過多元教學評價體系,能夠真正了解學生是否在教學活動中學有所獲。
三、校外海洋特色群建設的實踐價值
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活動,本地區內有近4000名學生通過校外海洋特色課程的學習,每個學生平均學習校外海濤特色課程15次,最多學生多達85次。相對于少年宮的其他學習課程,如跆拳道、樂器、聲樂等課程,參與海洋特色課程學習的學生遠遠超出學習其他課程的學生人數,豐富了學生節假日的生活。在學生參與海洋特色課程的知識類作品評價中,體現自主性的優的占80%,良好中15%,主動獲得海洋知識的占20%,學生獲得知識的主動性有極大的提高。在技能類作品評價中,對獲得海洋技能有興趣的占100%,掌握通過海洋特色課程學習,掌握1種技能的學生17%,掌握2種技能的學生占50.6%,掌握3種及以上技能的學生占32.4%。在創新類作品的評價中,能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學生占30.5%,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占15%,能用多種辦法解決問題的學生占12.5%。這3項指標都表明學生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相比2014年在普陀區中小學生海洋創新能力調查中,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占22%,學生通過海洋特色課程的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創新素養。
通過校外海洋特色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課外知識獲得的自主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海洋情感,同時通過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各地區都應當積極開展多樣的校外特色教育活動,使學生的知識視野能夠得到拓展,能力得到鍛煉,以此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蘭雅梅,王世明,宋秋紅等.依托精品課程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13):74.
[2]王潤潔.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問題分析[J].文存閱刊,2018,(17):130.
[3]任翠英,朱益明.英國校外場館教育活動的開展及啟示[J].基礎教育,2017,(02):48.
[4]劉登琿.我國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流變及其現代轉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05):114.
[5]葉嵐.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新課程研究,2018,(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