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廣西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現狀并展開思考,根據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中學校承擔重要載體作用、廣西全區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在民族文化傳承教育中起著龍頭作用等現狀,提出民族文化傳承應弘揚核心思想理念,做好結合;弘揚廣西民族優秀傳統美德;融入人文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管齊下,形成社會合力,以增強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工作。
【關鍵詞】廣西地區? 青少年? 民族文化傳承? 現狀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019-02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精神源泉。廣西民族文化是由長期世居的少數民族文化、來自內地的中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等在社會歷史發展演繹中不斷交融而形成。從整體上看,廣西民族文化呈現出歷史悠久、包容開放、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特征,它匯聚了少數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力量之源,增添了少數民族的自信、自豪和存在感。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廣西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廣西地區針對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本文嘗試在調查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現狀基礎上,進行思考和提出建議,期望能給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提供一些參考。
一、廣西地區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的現狀
廣西地區擁有獨特的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主要體現在服飾、飲食、建筑、民俗風情等方面。在服飾方面有獨具民族特色的壯錦和色彩艷麗的服飾;在飲食方面有酸辣可口的螺螄粉、老友粉、油茶、灌血腸、五彩糯米飯、艾糍粑、釀菜、檸檬鴨、米粉等;在居住方面有造型獨特的民族特色建筑等。在文化娛樂方面有享譽海內外的劉三姐山歌、崖山壁畫、銅鼓、民族特色體育等;在節日習俗中有傳統的“三月三”駱越文化歌圩節、苗族的苗年節、拉鼓節、新禾節、芒歌節、斗馬節、蘆笙節等。
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中,學校承擔著重要的載體作用。自2016年以來,廣西教育廳組織全區中小學參與廣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建設。這些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主要承擔了以下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內容。第一,加強民族文化校園建設。如建設民族文化園、民族文化長廊、民族文化展廳和民族博覽館等蘊含民族文化元素的教育資源。第二,開設民族文化校本課程。第三,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系列活動。如將民歌、舞蹈、民族體育融入課堂教學。第四,強化校本民族文化資源建設,制作民族文化教育的電子資源。第五,中小學各學科滲透民族文化教育內容。第六,開設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活動,如民族文化教育專題講座或者報告會、開展校園民族文化藝術節、民族體育運動會、民族團結或者民族文化知識競賽等。第七,注重培養民族文化師資力量。通過教育教研活動、校本培訓及“請進來、走出去”等模式,加強民族文化師資水平。同時聘請校外民族文化教育專家、本地民間藝人等進入課堂指導民族文化教育和傳承民族文化技藝。
廣西全區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在民族文化傳承教育中起著龍頭作用。在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活動中,“三月三”活動最具有特色,內容豐富多彩。自2014年“壯族三月三”節俗被設入廣西公眾假日以來,南寧市中小學均在“三月三”民俗節日前舉辦隆重的慶祝活動。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動,如開展“三月三”美食節,學生均穿著少數民族服飾,歡跳少數民族舞蹈、合唱經典少數民族歌謠、品嘗花樣精美的少數民族美食、體驗少數民族風俗活動,校園到處載歌載舞,奉上歡樂祥和的民族文化盛典。
除隆重舉辦“壯族三月三”民俗節日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外,在平時的日常教學生活中,也有部分學校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做出表率。例如,隆林縣德峨鄉的一所小學將少數民族服裝作為本校校服。南寧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有小小解說員給同學們介紹民族刺繡;每周開展壯族文化拓展課,有古琴班、壯語班、民族服飾制作班、手工刺繡班等30多個民族文化教育班;學生每天在大課間進行練操學校編排的《壯娃古韻》校本操;校園內搭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模型等。2017年“六一”前夕,龍勝各族自治縣瓢里鎮瓢里小學舉行民族體育運動會,設有竹竿舞、空竹、集體跳大繩、大象拔河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生們在歡快的體育娛樂氛圍中感受民族體育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民族文化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南寧市區內一所幼兒園里上演舞臺劇《花背帶》,讓幼兒們了解花背帶的故事,認識到這是民族文化瑰寶。南寧市新興民族學校倡導“一景一物皆教育”的理念,將壯族文化瑰寶《布洛陀經詩》以壁畫的形式展現,成為校園民族文化獨特的風景線。南寧市沛鴻民族中學開設“從詩經到劉三姐”“壯族民俗文化”“民族舞蹈欣賞”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校本選修課程。貴港一學校內設2500米中草藥園,讓學生自己動手種植藥物,了解藥物,認識藥物,發展壯醫文化。
中小學通過開展系列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活動,增強民族文化宣傳,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組織和引導師生參加各項節慶活動,拓展民族文化視野,激發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有力地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促進了民族團結。
二、關于民族文化傳承的思考與建議
在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廣西中小學按照教育廳開展全區中小學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評選活動的要求,紛紛開展民族文化傳承系列教育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民族文化傳承過于集中體現在學校。大部分存在重知識講授、忽視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教學方法和手段需要創新;師資隊伍民族文化素養有待提升;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最重要的是不僅要“熱”,更要注重“傳”。為解決以上問題,根據《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筆者提出一些建議,以增強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工作。
第一,弘揚核心思想理念,做好結合。民族文化傳承一定要有核心思想理念作支撐。在傳承教育過程中應圍繞核心思想理念,著力弘揚廣西優秀民族文化中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大同的民族精神。將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核心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與時代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與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弘揚民族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培養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理念的自豪感。
第二,弘揚廣西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蘊含深厚的道德理念和行為規范。例如,廣西勞動人民勤勞善良的品質,積極樂觀的心態,敬業樂群和團結謙和的民族風尚,包容兼蓄的民族情懷,善始善終、善做善成的做事原則等,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方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校德育課程,充分挖掘和吸收廣西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使得具有本土民族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弘揚和傳承。例如,可以編寫廣西民族傳統美德故事輔助讀本;開展本土傳統美德故事大賽、演講大賽、作文大賽;借助新媒體制作美德故事的動畫片、微視頻、微電影、微課、微信公眾號等宣傳民族美德。由此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花樣的大家喜聞樂見的傳播機制。
第三,融入人文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西本土世居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排斥外來文化并積極接納吸收外來文化,不斷與其他民族進行融合、重組和再生,形成了一種和諧團結的社會人文精神。歷史上明朝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的愛國精神、清代抗法名將馮子材(今廣西欽州人)率領清軍奪得鎮南關大捷的民族精神、近代以來廣西農民運動先驅韋拔群、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領導者之一的李明瑞、當今時代的“校長爸爸”莫振高兢兢業業一心撲在教育事業、廣西玉林消防指揮員楊科璋為搶救大火中的女童犧牲年輕的生命、“時代楷模”黃大年,他們的精神,永遠光耀神州大地,也昭示著一代代廣西民眾以奮發圖強、默默奉獻的博大胸懷砥礪前行。廣西地區這些獨特的民族標識和寶貴精神財富,為進一步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精神支撐。
第四,多管齊下,形成社會合力。民族文化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承擔傳承重任。除學校在民族文化傳承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外,社會和家庭也起著重要作用。廣西地區可借助民族博物館、展覽館等民族文化聚集地的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例如,廣西民族博物館為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組織志愿者常到賀州白山村開展“民族文化課堂”活動,在館內舉辦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展覽或民族工藝品、民族體育等體驗活動。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載體。家風家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尊老愛幼、睦鄰友好、勤勞儉樸、勇敢善良、誠實守信、客觀向上等家庭美德是青少年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的基礎,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的基石。只有社會、家庭、學校形成合力和凝聚力,不拘于形式展現,有內容做支撐,才會更加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和實際,形成潛移默化的傳承方式,增強青少年民族文化自豪感,促進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的延續傳承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廣西人民在熱愛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弘揚和創新。“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少年強則國強”,自古人們深知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青少年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穿上節日盛裝,跳起節日舞蹈,唱起傳統歌謠,更要在民族文化傳承的內容和形式上拓展視野,真正將民族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學習生活當中,形成一種學習、傳承的良好習慣和氛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18-02-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2]將民族文化特色元素融入教學[EB/OL].(2017-05-16)[2018-02-10].http://www.nnrb.com.cn/html/2017-05/16/content_267758.htm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17KY0945)
【作者簡介】崔現花,河南安陽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