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2月12日,美國航天局(NASA)發了一條推特:好消息,過去20年中,世界變得越來越“綠色”了。NASA的衛星觀測到,過去20年來,地球表面共新增超過200萬平方英里(約5.18億公頃)的植被面積,相當于多出一塊亞馬遜雨林。陸地面積和數據顯示,地球上這些增加的綠地的三分之一,要歸功于中國與印度——特別是中國的植樹造林工程與兩國共同的農業集約化管理。
NASA的研究結果既能直觀看到,又有實錘證據。自2000年開始,NASA通過安裝在兩顆近地衛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觀測海平面500米以上地區的植被情況。相比2000年左右,地球上新增的綠地面積超過5億公頃,增加了5%。這些新增的綠地有三分之一是由只占全球陸地面積9%的中國和印度貢獻的。其中,僅中國就占全球綠化面積凈增長的25%。
NASA的研究報告說,中國的綠化主要體現在森林(42%)和農田(32%)上,但印度的綠化主要來自農田(82%),森林的貢獻很小,只占4.4%。也就是說,中國為全球綠化進程作出的貢獻中,有42%來源于植樹造林工程,這對于減少土壤侵蝕、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發揮了作用。肯尼亞的旺加里·馬塔伊由于創建和啟動了“綠帶運動”,帶領人們在肯尼亞種植了近3000萬棵樹,曾獲得200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中國,近30年來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次就有115.2億,植樹538.5億株,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好的植樹運動,成就遠超肯尼亞。
中國的荒漠化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對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設想則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盡管如此,中國的荒漠化還是突飛猛進,荒漠化面積每年擴展1.04萬平方千米。到200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3.6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46%,覆蓋18個省、區直轄市。荒漠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過度放牧、過度農墾、過度樵采、水資源利用不當、環境保護不力等。
1999年,中國決心全面治理荒漠化,實施以退耕還林還草和天然林保護為核心的生態治理工程。現在,中國的“三北工程”,即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的初步成就是,三北工程區年均沙塵暴日數從6.8天下降為2.4天,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工程區年均增產糧食1057.5萬噸。
蘇丹的例子則表明,荒漠化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還會演變為經濟與社會問題,給人類帶來貧困與戰爭。

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性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及陜西省開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動,陜西毛烏素沙漠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沙漠南緣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毫無疑問,中國的植樹造林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正面榜樣。而蘇丹的例子則表明,荒漠化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還會演變為經濟與社會問題,給人類帶來貧困與戰爭。
很多人都記得獲得普利策新聞圖片獎的《饑餓的蘇丹》這張照片,是南非的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拍攝的,刊登于1993年3月26日的美國《紐約時報》。照片上,一名蘇丹女童餓得奄奄一息,跪倒在荒漠化的沙地上,一頭兀鷹正在女孩后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即將死亡的女孩。這張震撼世人的照片也引來諸多批評與質疑,認為卡特只顧搶新聞而沒有伸出援助之手,這樣的批評也導致卡特后來自殺。事實上小女孩手上有繩圈,表明她有人照看,而且她的媽媽也在身后不遠處領糧食,是人們錯怪了卡特。
不過,這場災難后面的真正原因,以及導致后來的蘇丹達爾富爾大屠殺的人道主義危機的根源卻很少得到重視,即荒漠化。在非洲,蘇丹是荒漠化最大的受害者。這個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于非洲東北部,其北部為沙漠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向南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最南端邊緣地帶屬熱帶雨林氣候。
其實,在1960年代以前,蘇丹一直風調雨順,水草充沛、土地肥沃。但是,從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蘇丹人口膨脹,為滿足人們的衣食需求,粗放化的放牧日益過度,導致和加劇了北方的荒漠化。習慣于逐水草而居的阿拉伯牧民為了生計,不斷南遷,在爭奪綠地和水源時與當地黑人部落發生沖突。
禍不單行,從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蘇丹又發生大干旱,糧食歉收,阿拉伯牧民與當地黑人部落之間因爭奪土地和水源武裝沖突進一步加劇,也就演變成了長期不斷的戰爭和混亂。卡特的攝影作品《饑餓的蘇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其實,聯合國在1990年代就已經意識到全球荒漠化的嚴重后果,造成戰爭沖突、和平不保以及糧食安全問題。目前,全球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而中國的經驗體現為,治理荒漠化要有長期不懈的行動,也要有充足的資金,還有統一的行動。在這幾個方面,中國有獨特的優勢,而具體的行動則是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及圍欄封育。
中國的“三北工程”顯然是一個創舉。從1979年到2050年,歷時71年,分3個階段、7期工程進行,規劃造林5.35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15.95%。現在已經進入第5期的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現在的13.57%。
比起美國的“羅斯福工程”、蘇聯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和北非5國的“綠色壩工程”,“三北工程”都更勝一籌,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和“綠色萬里長城”。同時,中國和印度的植樹造林成就也被聯合國和NASA譽為農業集約化管理的成就。這種成就顯然為非洲,尤其是蘇丹提供了經驗。
NASA的研究不只是對中國和印度植樹造林成績的肯定,也證明了,通過一個國家的通盤部署與執著努力,以及在各國的共同協作下,曾經荒蕪貧瘠、沙化嚴重、寸草不生的地球某些局部,完全可以慢慢復蘇,而且可能恢復到地球上生命誕生之初的植被規模。這種復蘇甚至比任何國家與民族的復興還更有意義,是整個地球生態的復蘇,將讓人類和其他生物更加安寧地生于斯長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