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的愛農教育,分析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存在的學農不知農、學農不愛農、學農不擇農等思想問題及其根源,提出增強農業高職院校學生愛農教育實效性的策略:融入涉農政治,激發涉農專業優勢感;強化為農服務,培育涉農專業自豪感;開展就業引導,樹立服務基層責任感;弘揚涉農榜樣,堅定學農擇農自信感;開展涉農實踐,增強鄉村振興使命感。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高職院校? 涉農專業? 愛農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13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報告還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這無疑給農業高職院校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何加強學生愛農教育,就是農業高職院校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一、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高職院校愛農教育的互動關系
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農業高職院校對涉農專業學生進行愛農教育。農業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三農”人才的搖籃,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和歷史使命。如何培養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學生,是農業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因此,農業高職院校不僅要對涉農專業學生進行農業知識的傳授,更要對其進行愛農教育。
另一方面,農業高職院校的愛農教育對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涉農專業學生學農業懂農業,容易愛農村愛農民,大部分出生于農村,更容易在農村扎根。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愛農教育,可增強涉農專業學生熱愛農村、熱愛農民的情感,提高他們的鄉村振興使命感,調動他們服務“三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奉獻自身才華。
二、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
為了解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思想狀況,筆者對廣西唯一一所以農牧類專業為主的高職院校——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進行相關調研。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存在學農不知農、學農不愛農、學農不擇農的思想問題。
(一)學農不知農。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涉農專業學生對國家近幾年在“三農”方面出臺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了解程度不夠高。比如調查中問到學生:“你關注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嗎?”回答“非常關注”的學生僅有2%,“比較關注”的有45%,“不關注”的高達53%。在“你對國家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規劃及部署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調查中,高達55%的學生選擇“一點不了解”,35%的人“稍微了解”,10%的學生“比較了解”。可見,雖然學農,但是大部分涉農專業學生并不關心國家的“三農”政策,也就感受不到國家對“三農”的扶持、傾斜和重視程度。
(二)學農不愛農。從調查中了解到,不少涉農專業學生雖然選擇了涉農專業,但是并非真心對涉農專業感興趣。當問及大二涉農專業學生“你對所選專業感興趣嗎?”這一問題時,選擇“一點都不感興趣”的達到25%,“不太感興趣”的占28% ,“比較感興趣”的占20%,“說不清楚”的占22%,僅僅有5%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感興趣”。農業高職院校學生學農不愛涉農專業現象必須引起高校的重視。
(三)學農不擇農。筆者對已經畢業兩年的976名涉農專業學生進行就業跟蹤調查,發現由于薪水不高、工作環境艱苦、社會地位不高等原因,67%的學生不再從事涉農行業。由此可見,農業高職院校中,學農不愿擇農的情況較為普遍。
三、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學農不愛農的根源
(一)學生缺乏對艱苦奮斗精神的繼承。中國是農業大國,涉農崗位需求量大,大部分涉農崗位都處于條件比較艱苦的環境。然而大多數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不愿意為了找到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而長期留在環境艱苦的農村、基層工作,向往大城市舒適的環境,哪怕專業不對口也在所不惜。正因為缺乏艱苦奮斗、艱苦創業的精神,不少人學農不愛農,學農不擇農。
(二)家庭輕農思想的影響。涉農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經濟大多相對困難。在農村家長的觀念里,“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農家子弟努力讀書考上大學,目的就是要跳出農門,遠離農業,改變農民身份。如果讀完大學還回到農村工作,則被認為是一件不光彩甚至丟臉的事情。正是家長的這種輕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不愛農的思想。
(三)學校對愛農教育不夠重視。農業高職院校在培養涉農專業人才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對其進行專業技能的傳授,缺乏愛農教育,或者說對愛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就導致學生雖掌握涉農專業知識,但是缺乏為農服務的志向和情懷,缺乏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社會缺乏對“三農”領域的認可。相對于農村、農業和農民,不少人看到的是城市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強大的工業、職業穩定的公務員和富有的企業家。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農村是落后破舊的,農業行業不僅累、苦、臟,而且投入多、見效慢、風險高、利潤低;農民在家務農收入是微薄的。學農擇農不被社會看好,“三農”領域社會認可度低,這給不少涉農專業學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四、增強農業高職院校學生愛農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為增強農業高職院校學生愛農教育的實效性,高校需要考慮學生的“五感”:涉農專業優勢感、涉農專業自豪感、服務基層責任感、學農擇農自信感和鄉村振興使命感。
(一)融入涉農政治,激發涉農專業優勢感。農業高職院校學生政治敏感度較差,對“三農”政策的關心程度較低,不了解中央為提升“三農”工作而出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讓涉農專業學生感覺不到自身專業優勢感。思政課教師或者專業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把國家在農業、農村和農民方面出臺的重大方針政策,比如中央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做出的重大部署、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等涉農政治融入教學內容中。除此之外,學校應邀請相關專家給學生開設涉農政治講座,或者通過舉辦涉農政治知識競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及時把國家的“三農”政策向學生宣傳,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的“三農”情懷、國家對“三農”的重視,感受到農業市場的巨大潛力、涉農專業的無限前景,感受到涉農專業、涉農行業恰逢重大機遇,激發涉農專業學生的優勢感。
(二)強化為農服務,培育涉農專業自豪感。對于涉農專業學生而言,學農、知農是基礎,愛農是紐帶,為農是落腳點。如果能夠在為農服務中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為“三農”做出一些貢獻,學生才認為學農知農是有意義的,愛農則借此機會得以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因此,高職農業院校應加強與社區、鄉村和企業的合作,搭建學生為農服務基地,拓寬為農服務渠道,組織形式多樣的為農服務活動。比如開展科技下基層活動,組織生物系學生下鄉為農民進行農作物病蟲害檢測,組織食品系學生深入社區為居民進行食品安全檢測,組織動科系學生深入鄉鎮宣傳畜禽疾病防治常識。在為農服務活動中,涉農專業學生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贊揚,感受到所學專業的價值,專業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開展就業引導,樹立服務基層責任感。為鼓勵高校畢業生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工作,國家近幾年出臺了不少的政策措施,比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學校可利用電子屏幕、板報宣傳欄、就業網等途徑大力宣傳國家相關方針政策,并組織學生認真解讀相關文件,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家給予深入基層工作學生的優惠政策。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服務基層責任感,鼓勵學生在服務基層中實現個人價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
(四)弘揚涉農榜樣,堅定學農擇農自信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一專業和同一行業內的榜樣,更具有強烈的說服力、感染力,其理念和行動無時無刻不影響著身邊的人向他看齊,而向榜樣看齊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人堅定信心和動力的過程。涉農專業學生需要涉農榜樣的引領。這里的涉農榜樣指的是在農業、農村有所成就的學生,比如優秀的大學生返鄉創業典型,等等。有了涉農榜樣,涉農專業學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從而更加堅定自身學農擇農信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案例講解、觀看視頻等形式弘揚涉農榜樣,而高校也可通過制作涉農榜樣墻,舉辦演講、征文等活動講好涉農榜樣的故事,同時充分發揮網絡的宣傳作用,通過微信、微博、QQ等途徑讓學生了解涉農榜樣的事跡,營造濃厚的涉農榜樣育人氛圍。
(五)開展涉農實踐,增強鄉村振興使命感。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高校應舉辦形式多樣的涉農實踐,比如組織學生參觀社會主義新農村,讓學生感受到農業、農村和農民在國家“三農”政策的關懷下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到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的精神面貌,感受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組織學生進行農村社會實踐調查活動,讓學生直觀農村存在的經濟貧困、科學文化素養低、環境污染等種種問題,認清鄉村發展潛在的種種危機,深刻理解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以增強涉農專業學生鄉村振興使命感。
【參考文獻】
[1]彭可為.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困境與對策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2]鐘強,田立.農業高校大學生職業理想教育實施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7)
[3]于秀琴,劉俊英.淺談職業理想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6(21)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農業高等院校產業扶貧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2019KY1412)
【作者簡介】潘翠蘭(1981— ),女,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