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如果有一句格言適用于我們這個時代,那很有可能是安東尼奧·葛蘭西的這句話:當舊有的行將逝去,而新生的尚未形成,在這樣的日子里,形形色色的不正?,F象都會出現。
剛剛過去的一年,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不斷發生的“不正常現象”,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造成了強烈沖擊。中美貿易沖突、英國“硬脫歐”風險、法國“黃背心運動”,種種現實危機的背后,是世界經濟動蕩、全球化退潮和民粹主義的興起。
從互聯網普及,到新技術革命,人類社會近幾十年來發展的重要成果,出人意料地讓世界秩序進入重構的進程中。這一進程帶來的挑戰,將把經濟發展與地緣政治極大的不確定性帶進2019年。
意見表達空間的擴張令人振奮,但也壓縮了事實的生存空間。社交網絡在無縫連接個體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陌生的人際模式、個人隱私被侵害的風險,乃至更加極化的觀念紛爭。
巨變不僅可以從對既有秩序的反彈中察覺,也可以在技術領域里發現,新技術的發展速度比現有治理體系的演進要快,乃至于曾經令我們歡呼的科學成就,如今突然變成令我們驚訝的丑聞。巨變的景象被遍布全球的數字平臺不斷倍增和放大,實時地展現在各類終端上,制造出一波又一波令人不安的破壞性場面。
作為人類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在改革開放持續推進40年之際,正在對既有的發展模式進行調整、深化與升級,并力圖在新的世界體系構建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內外部環境的一系列巨變,讓我們在壓力與奮進、焦灼與希望的混雜中送別2018年。這一年,“你掃我,還是我掃你”這句新的日常用語,代表了互聯網金融改變生活的強大力量。臨近年底,當ofo總部門前上千名用戶在寒風中排隊等候退押金的時候,經濟熱潮背后的資金過剩和創意缺乏也令我們重新清醒。
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相對較低的成本,意味著有幸能夠訪問網絡并受益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史無前例的科技進步意味著醫療、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幾乎所有系統將徹底改變。新的教育模式也隨之出現,除了“一塊屏幕”改變貧困鄉村學生命運的故事,中國城市中產家庭的孩子從三五歲開始就能通過遠程在線教育平臺直接和“老外”面對面地用英語交談。融入世界的愿望發自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這也為新一輪全球化帶來希望。
即將于本月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和全球化4.0是彌補以往時代錯誤的機會,它始于建立對共同未來的承諾,基于真正跨文化的價值觀。
盡管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歷史性巨變,但人類不會停下共同發展的步伐。風口消亡,泡沫破滅,危機浮現,人心悸動,然而,變革的力量和新技術風暴仍然不可阻擋。
2019年,理想的新世界在等待我們去開啟:法治更加健全、教育實現公平、貧困得以消除、生態受到保護……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并不遙遠,因為我們是心懷理性的行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