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減稅2萬億的目標,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將制造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服務業保持6%一檔的稅率不變,但通過增加稅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大規模減稅的民間呼吁終于落實為國家政策,減稅方向精準到位,減稅大幅提高,穩定性、透明性增加,讓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到研發、創新、投資等方面。這是順應市場需求的一場“及時雨”,必須給一個大大的贊!
要將減輕企業稅負落到實處,一方面要實在降稅,另一方面要依法征管,尤其是地方稅務部門不能巧立名目“名減實增”。眾所周知,各地財政狀況不一樣,有的地方利用稅收“工具箱”,甚至出現了一方面減、一方面強征管的怪圈。而且,增值稅是第一大稅種,稅率不論降低幾個點,難免會對地方的財政收入產生影響。增值稅的中央-地方分配比例是5:5分成,有些地方省里會拿走50%,到市縣就很少了,確實會讓一些市縣財政捉襟見肘。
怎么辦?只有一個辦法: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像中央財政一樣開源節流,一般性支出壓減5%以上、“三公”經費再壓減3%左右,長期沉淀資金一律收回。同時還要主動挖潛,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多渠道盤活各類資金和資產。
同時,各級政府都要認識到大規模減稅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克服“寬松日子”的長期慣性,要切實體會到企業的難處。比如除了增值稅,數據顯示制造業的一些附加稅已占到平均利潤的四分之一。而服務業“營改增”后,智力勞動力成本不能實行增值稅抵扣,也導致稅負陡增。
更大的難點,是減稅與保障公共服務支出之間要取得平衡,不能讓減稅后的公共服務打折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離不開公共服務。既要大幅減稅,又要保障公共服務,需要改變投資型“大政府”模式,比如壓縮大項目,減少一般性支出尤其是“三公經費”,來解決減稅導致的財政缺口。
事實上,為了防止地方財政收支出現問題,中央財政也早有準備,比如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規模,提升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等,以彌補地方財政缺口,優先保障教育、醫保、醫療這些重點支出。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財政支出超過23萬億元,增長6.5%。中央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增長10.9%。改革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緩解困難地區財政運轉壓力,決不讓基本民生保障出問題。
總之,為企業減稅2萬億,與中央、地方政府過緊日子同步展開,其中的關鍵在由“大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各級政府部門應充分平衡財政收支關系,深化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能,為減稅降費創造更大空間;還應在減稅降費過程中同步降低融資、制度性交易等多重成本,真正讓企業輕裝上陣,心無旁騖搞經營,激發潛能,這樣才能實現減稅降費帶來的“乘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