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這句歌頌錢塘江弄潮健兒的詩句,用來形容在中國走向世界的時代大潮中弄潮爭先的浙江人是再恰當不過了。浙江之所以能夠走在中國的前列,進而走向世界,憑借的就是“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刪除段末的“決心”,只留下分析“浙江精神”內涵的內容,更能凸顯本文的論述重點。)
所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其實就是一種堅持實干的精神,一種敢于爭先和立足創新的精神。(對“浙江精神”作簡明扼要的闡釋,將其分為兩個方面,便于下文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
浙江精神首先表現為一種“干在實處”的堅持實干的精神。
縱觀浙江二十多年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踏實勤奮、持之以恒的實干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南地北溫州人。”神州大地到處有溫州人創業的身影,他們修鞋、開發廊、做糕點……那些許多人不愿為、不屑為的事,浙江人卻干得風生水起。許多人經過艱難的積累,賺得了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夯實了日后經濟發展的基礎。進入九十年代,浙江人又開始開辦手工作坊或創辦工廠,他們細大不捐,薄利多銷,經過十幾年的積累,浙江的工業產品遍及全國乃至走向世界。試想,如果沒有堅持實干的精神,哪里會有浙江今天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實干精神,乃是經濟建設的基礎,同樣也是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先決條件。即使有朝一日我們的經濟領先世界,我們仍然不能丟棄這種實干精神!(刪去段末的決心,充實了對“實干精神”的意義的論述,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浙江精神還(將“其次”改為“還”,意在強調“爭先創新精神”與“實干精神”同樣重要)表現為一種“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爭先創新的精神。
改革開放后,浙江人勇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爭先和創新的精神走在時代的前列。浙江人利用沿海的地理優勢,打造出寧波深港;創建義烏小商品市場,讓義烏的火車開進了歐洲;創建阿里巴巴達摩學院、西湖大學,占領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浙江的爭先和創新精神啟發和帶動了中國越來越多的地區的經濟發展,使他們與我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這一句中,將原先的“引領”改成“啟發和帶動”,語言更為得體,表達更加妥帖)其中,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建者馬云。1999年,馬云與18位創業成員籌資50萬,開始了阿里巴巴的創業歷程,開辟出中國的電商之路。經過19年的開拓創新,馬云的事業可謂如日中天。可以說,正是實干和爭先、創新的精神,締造了馬云的“帝國大廈”。也正是實干和爭先、創新的精神,催生了浙江無數個優秀企業和浙江經濟發展的奇跡。
浙江精神是實干與爭先創新的有機統一。二者缺一,則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可是,近十幾年來,曾經以實干聞名天下的溫州人中卻出現了一批放棄實干、投機取巧的“精明”商人——“溫州炒房團”即為典型代表。他們拋棄了實干精神,在全國大小城市到處炒房,炒高了房價,卻使溫州工業空心化,經濟不斷下滑。可見,浙江精神離不開“實干”,離不開“爭先創新”。放棄實干、投機取巧與浙江精神背道而馳,無益于浙江經濟的提升,無益于中國的繁榮富強。(結構調整后,在舉例論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對比論證,使浙江精神的內涵更加豐滿,立意更為突出,說服力更強)
如果說實干和爭先創新精神是浙江經濟騰飛的雙翼,是浙江精神的外在表現的話,那么家國天下的情懷則是浙江精神的靈魂,是創造浙江奇跡的不竭動力之源,同樣也是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精髓。
浙江地屬江南,鐘靈毓秀,地靈人杰,人文精神源遠流長。從鑒湖女俠秋瑾,到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從改革先鋒步鑫生,到愿意“1秒鐘內把整個公司全部送給國家”的馬云……一代代的浙江人以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意識和使命感,或用血肉、或用文學、或用企業、或用教育、或用科技等等來報效國家,實現生命價值,他們是浙江精神的“代言人”!
這些仁人志士無不以天下為己任,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擔當精神,為浙江精神的形成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刪除了文末作者的“決心”,壓縮了對浙江精神“靈魂”的論述,意在對作文的深度和寬度作適度的拓展,同時又不沖淡作文主題)
升格總結
寫作議論文切忌面面俱到。要想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中論述盡命題者設置的所有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關鍵在于找到適合自己的點,然后巧妙切入,談深談透。這篇作文原來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結果顯得空泛;修改后,筆墨更集中,議論更深透,表達效果更好。
【本版供稿/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