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人選時,獲獎者的書總會出版許多,銷售許多,但真正能靜下心來讀諾貝爾獎作品的人卻不多。這是我們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閱讀心態與閱讀環境的浮躁,已是公認的事實,人們對這種狀況的形成也有自己的解釋:工作壓力大沒時間閱讀,網絡閱讀降低了文學的含金量,視頻時代大家更愿意讀屏……
讀者買書成癮,買回的書卻堆積書櫥,絕大多數都沒讀過甚至沒拆封膜。出于市場考慮,諸多出版業從業者包括讀書人本身,都在推崇“閱讀快感”,也是對傳統閱讀習慣的破壞。
“向上”閱讀,才能真閱讀。真閱讀,才有真收獲。輕閱讀與“向上”閱讀是相反的,可以有,但不能只輕不慢。只輕不慢,是閱讀的“下行”。
閱讀“下行”是容易的,因為唾手可得的“輕閱讀”,會給讀者造成“愛讀書”的錯覺。殊不知,沒有質量的閱讀,只能算是信息的填充,不能帶來思想的營養。
閱讀“上行”是困難的,但如果堅持閱讀的“向上性”,養成一種“非好書不讀”的習慣,會發現再向“下行”也會非常困難,一旦你的審美標準抬升到一定位置,讀那些只會帶來“消費快感”或“閱讀快感”的書,就會難以接受。
“閱讀快感”也分兩種,一種是低質文字(比如雞湯文學)帶來的近似于麻醉的愉悅,一種是優質文字對精神的照亮。
那為什么太多讀者喜歡前者?原因很簡單——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需要跨過門檻,這道門檻需要讀者自己跨過去,或者在別人的幫助下跨過去。但環顧四周,能幫讀者跨過這道門檻的人或機構一度寥寥無幾。
近兩年,“重讀經典”“重視經典閱讀”呼聲大了起來,對于純文學的需求,又逐漸變得強烈起來。人們發現,原來經典閱讀,是治療浮躁、抵御焦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這何嘗不是公眾經過比較、計算之后主動選擇的結果?
在過去一兩百年里,文學在幫助人們解決危機方面做了很大的貢獻。
文學不能阻止戰爭,但文學對戰爭的反思,會讓全世界的人們凝聚共識。同樣,文學不能徹底解決文化沖突與情感障礙,但通過文學作品,人們卻會從中不斷找到不同文化相通之處、得到啟示。
讓文學閱讀回歸本位,有助于在智能時代、虛擬技術時代,解決人類的心靈匱乏問題,讓文學幫人類去抵御伴隨科技發展帶來的不斷加深的孤獨感。
“你的一言一行,都藏著你讀過的書”,認真有效的閱讀,會使人有勇氣、有能力去面對并解決生活帶給你的諸多紛亂問題。
幸運的是,無論環境如何浮躁,選擇閱讀的權利始終在我們手里,而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調整一下自己的閱讀姿態,把閱讀視野“向上”移動。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