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區四平路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積極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秉承“人人都是義工、處處都是崗位、時時都講奉獻”的服務理念,不斷提升優化中心功能。自中心成立至2017年7月,已建立志愿者服務基地6個:“夕陽紅”“五心聯盟”“陽光之家”、社區文化中心、社區體育俱樂部、社區青年中心,各居委志愿服務工作站23個,己注冊志愿者18 757名,志愿服務團隊115個。中心積極探索群眾需求,開展“四平社區空間創生行動”、郵電設計院的青年與社區獨居老人結對、貿易學校的文明交通志愿崗等多個優秀品牌項目,形成了“全社會、多領域、多層次、長效化”的志愿服務模式,進一步夯實“中心—基地(工作站)—團隊—志愿者”四級管理架構。

加強居委會志愿服務工作站建設,并采取“黨總支指導協調、居委會自我管理”模式,不斷完善覆蓋全社區的志愿服務組織網絡,通過居民自愿參與,加大宣傳踐行力度,使志愿服務在社區蔚然成風。組織居委會志愿服務工作站工作人員開展“上海志愿者網”操作培訓,實現注冊招募、時間記錄、服務認證等信息化建設。
以區域化黨建聯建為抓手,通過與兩新組織、地區工會、地區婦聯、團委、教育聯盟等組團合作方式,充分整合利用社區高校、企業資源,加強互動,充分發揮組織優勢,以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為重點,以主動認領、多方聯建、部分參與等形式,不斷提升社區志愿服務資源整合的廣度和密度。打造“五心聯盟”“家庭健身指導員”“心海小筑”、同濟大學“法律服務進社區”“我們的百草園”等品牌特色。
自2005年街道與同濟大學22個部門(院系)開展共建協議簽約以來,有力助推了社區志愿服務工作,拓展了志愿服務領域,累計共建服務項目百余個。
社區廣大志愿者主動加入“啄木鳥”隊伍,在轄區內明察暗訪、查找問題,廣大志愿者的無私奉獻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工作傳遞了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中心不斷完善志愿服務體系,著力打造“供需對接、注冊認證、項目孵化、資源整合、能力建設、團隊培育、指導監督、激勵保障、文化建設”等功能于一體的社區志愿服務陣地。建立“全社會、多領域、多層次、長效化”社區志愿服務模式,合力推進社區志愿服務精準化。

社區黨建服務中心志愿者服務基地被評為2014—2015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務先進集體,社區居民劉葉臻、錢瑞蕓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志愿者。
金山區石化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是面向廣大社區志愿服務團隊、社區單位、志愿者、居民,實行常態化、社會化、實體化運作的服務窗口和實踐陣地,注冊志愿者總數約1.36萬,占常住人口的15.1%。中心圍繞居民所需,充分利用轄區單位現有資源,有序推進各類志愿服務項目,是街道社區治理創新的有力延伸和實體窗口。
建立志愿服務網絡體系。為夯實基礎、抓好制度建設,構建由社區志愿服務中心、26個基層志愿服務站、184支志愿服務隊組成的“1+26+184”三級網絡體系,推動志愿服務在要素升級、結構優化、制度創新中實現提質增效。

創新志愿服務激勵模式。中心結合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具有服務內容多、時間長、對象廣等特點,積極探索規范化、特色化、專業化的激勵保障機制,成立民非組織,制定發布了《石化街道志愿服務公益積分制管理辦法(試行)》,以公益換公益的方式對志愿者進行反饋激勵,并對累計滿一定時長的志愿者進行星級評定和功勛評定。
發揮志愿服務陣地優勢。根據街道自身特點加大統籌,建立以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為引領,以志愿服務中心、青年中心兩組織為平臺的“1+2”合署運作模式,做到既能各負其責,又能合力作戰。

健全志愿服務培訓機制。中心組織開展了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志愿者培訓活動,并建立“石化街道志愿云”微信群,對志愿云運行中遇到的情況進行交流探討,互通有無。同時,各居民區依托黨員大會、志愿者大會等平臺,以優秀志愿者和有關志愿服務專家為師資,開展社區志愿者培訓工作,提高志愿者的素養和能力。
助推社會能人“走”出來。作為一個居住型社區,中心主動發掘民生需求菜單,并推出公益項目認領,深入挖掘和凝聚一批社區內擁有一技之長的志愿者,開展公益實事項目,如“便民一條龍”“陽光媽媽慈善公益互助社”“海姨下午茶”等志愿服務活動,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為所居住的社區添上一份志愿力量。
依托錯時制度“搭”平臺。2016年初,為了打破社區服務“時間差”,街道黨工委面向轄區各居委會推出了“工作日在原8小時工作時間的基礎上,向晚間延伸3小時”的“8+3”錯時工作制。通過將社區工作者“留”下來,把在職居民“喊”出來,為志愿者在“家門口”發揮作用創設了自主的時空舞臺、“量體裁衣”的服務模式,使他們的特長和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引導以“愛啟航”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為標桿的年輕人更有的放矢地參與社區治理。
中心通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使每個人都有為他人服務的舞臺,形成循環式志愿服務,由受助者變成奉獻者,成為社區治理的積極推動者,更好地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