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中右
明朝第一次舉行全國考試時,草民郭翀輕輕松松考取筆試第一,就等著面試了。朱元璋看著他的筆試卷子,心潮澎湃地命人喊他上殿,要和他談心。
成績滿分的郭種聽到公公喊自己的名字,驕傲地抬起了頭。這一抬頭,丑出風格、丑出水平的郭種把朱元璋結結實實地嚇了一跳。沒等他開口,朱元璋就給了他三個字——“你走開!”
之后,朱元璋走下龍椅,讓其他考生站成一排,一張張臉瞅過去,親自選了“顏值擔當”吳宗伯為新科狀元。
難道長得不好看的人在古代就沒活路了嗎?不,老祖宗們另有清奇的加分項目:名字。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正逢慈禧大壽。考官發現考生中有個叫王壽彭的,于是跟撿到寶似的擬定他為狀元,并在慈禧面前說出了理由——“他名為王壽彭,壽比彭祖,也祝老佛爺您‘福如王母三千歲,壽比彭祖八百春。”慈禧一開心,就欽點王壽彭為狀元。
名字不僅要取得好,還要寫得好。
永樂年間,孫日恭抱著“為國讀書”的志向,一路殺到殿試,成為第一名。然而,考官按名次碼好卷子,經朱棣審批后準備拆封填榜時,天上一道閃電劈中了孫日恭。“第一名:孫日恭。”主考官剛落筆,朱棣就怒了。因為古人豎著寫字,“日恭”連起來寫就成了“暴”。朱棣心想:這不是在諷刺我武力奪權嗎?我要是定他為狀元,豈不為天下人所恥笑?孫日恭就這樣被無情地剝奪了狀元名號。
這還沒完。主考官忙換了榜眼的卷子來看:梁禋。朱棣看了看,卻不認識,“這個梁……梁……”主考官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說:“這個梁……卷子看上去也有點問題,陛下慧眼識珠,要不看看第三名的?”第三名叫邢寬,朱棣一下子開心了,說:“這個名好,邢政寬和,符合我寬厚仁慈、一代明君的形象,就他了。”
那顏值不夠、名字還土的話,是不是只能自暴自棄了呢?也不是。實在不行,你可以一直考,憑借擊敗99%的“考齡”逆襲而上,獲得金榜題名的機會。
為讓更多復讀生感受到皇恩浩蕩,北宋特別推出了科舉限時特惠:考齡和考試次數達到標準,就能獲得特奏名,直接面見皇帝,參加殿試。這叫“特奏名殿試”,第一名也叫“狀元”。只要過了特奏名殿試,就能當官了。這個特奏名殿試的難度,基本相當于讓一個正在學高數的大學生解二元方程。
宋神宗元豐年間,一位七十余歲的老儒在特奏名殿試中摸著試卷,還沒來得及掏出老花鏡看題就犯困。主考官殷切地跑來點醒他:名字寫好就行,答案隨便寫吧。老人家提起筆,洋洋灑灑地寫道:“臣老了,看不懂題目,也不想看懂。只愿皇上長命百歲、世界和平。”就是這26個字,開啟了他的幸福生活。
這些科舉考試故事充滿魔幻主義后現代色彩,好在只是特例,科舉考試總體上還是公平的,給了很多讀書人機會,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高考也一樣。很多人說這種“一考定終生”的做法不妥,甚至有人提出高考無用論、大學無用論。這些說法廣為流傳,難免使一些孩子對考試產生抵觸情緒。但是,有獨木橋總比沒橋好,能通過考試定終生總比以出身定終生好。在中國,促進階層流動、防止階層固化最有用的一個方式可能就是高考了。所以,高三黨一定要珍惜高考,畢竟它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公平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