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給人起侮辱性綽號也屬欺凌,在社交媒體上上傳欺凌圖像屬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行為。學校在進行批評的同時給予懲戒,嚴重者可以給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等處分。廣東省教育廳等13個部門制定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校園欺凌的分類、預防、治理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在學生時代,不少人都有被同學調侃甚至起侮辱性綽號的經歷。正因為其司空見慣,許多人認為,起綽號沒有任何身體損傷或痛苦,根本算不上校園欺凌。
其實不然,相比身體上的暴力欺凌,起侮辱性綽號等精神欺凌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覷。這類欺凌容易讓被欺凌者產生被孤立的感覺,進而造成性格孤僻、敏感,影響其正常的學習與生活。青少年處于“三觀”形成的階段,精神欺凌會在其稚嫩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甚至伴隨他們終生。
一份針對北京中小學生校園欺凌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46.2%的學生有被故意沖撞的經歷,40.7%的學生有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起侮辱性綽號等精神層面的校園欺凌,不僅危害巨大,而且發生頻率高。由于少有立等可見的實質性傷害,所以精神層面的校園欺凌常常被學校、家長以及教育部門忽視,成為防治校園欺凌的盲區。
在以往的校園欺凌防治中,著力點聚焦于毆打、索要財物等顯性的暴力傷害行為,而忽略了精神層面隱性的校園欺凌行為。隱性欺凌往往是暴力欺凌的前兆,不徹底消除隱性層面的欺凌行為,校園欺凌就很難被根治。
將以往被認為是小事與玩笑的“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等定性為校園欺凌行為,不僅能讓遭受隱性欺凌的學生理直氣壯地伸張權益,也能讓學校防治校園欺凌更有針對性,對欺凌實施者產生威懾作用,避免隱性欺凌升級為暴力欺凌。
廣東省出臺的校園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不僅對欺凌事件按照嚴重程度進行了準確分類,同時對不同性質的校園欺凌制定了差異化的處理措施。此外,還明確了學校、政府部門治理校園欺凌工作中的責任,以及落實不到位的處罰機制。此番廣東省細化了校園欺凌的類別,提出了預防、治理等諸般措施,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可以發現起侮辱性綽號、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侮辱誹謗等行為,都被歸入了校園欺凌的范圍,這也與全球通行的反校園欺凌的標準是一致的。這意味著中國的反欺凌標準,正在與全球實踐相接軌,拓寬了反欺凌的外延。這個進步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些人對于“起綽號也算欺凌”一時間反應不過來,沒有關系,文明進步總會帶來一定的觀念沖突。
(摘自《新快報》)
小編有話說
校園本該是孩子們的安全島,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校園里快樂成長,這不僅是教育的責任,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每一個孩子,都不是孤立的生命個體,孩子所遭受的欺凌會牽扯起整個社會的復雜情緒,上升為一個公共治理議題。中國反欺凌機制正在全面落地,保護標準也在全面升級,此舉將徹底改善校園風氣。
【適用話題】
校園欺凌;安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