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判斷形勢是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寶貴經驗,《論持久戰》是經久不衰的光輝范本,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方法論。堅持問題導向、樹立一體思維、做到辯證分析,是《論持久戰》得以科學分析判斷形勢的哲學思想和方法指導。習近平指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形勢決定任務,只有搞清楚形勢和任務,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推動事業發展。
[關鍵詞]《論持久戰》;形勢;一體思維;辯證分析
[作者簡介]翟?。?985-),男,漢族,河北省南宮市人,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事報告雜志社《黨委中心組學習》副主編,本科,研究方向:形勢政策宣傳教育。
[中圖分類號] A8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4-0016-03
科學分析判斷形勢,是領導干部的必備能力。習近平深刻指出:“我們強調重視形勢分析,對形勢作出科學判斷,是為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依據,也是為了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雹倏v觀百年黨史,科學判斷形勢是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寶貴經驗,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方法論常學常新,為學習掌握這一本領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和方法指導。
一、堅持問題導向
1938年5月,全民抗戰已歷時10個月,當時,既有臺兒莊大捷帶來的希望,又面臨著徐州失守武漢緊張的局面,于是“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甚囂塵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樣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輿論中,《論持久戰》以“問題的提起”開題,針對兩種錯誤觀點,一口氣提出了7個問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么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為什么會有最后勝利以及怎樣爭取最后勝利。對抗戰形勢的分析判斷,即圍繞這7個問題漸次展開。
問題是事物的矛盾。一個問題,只有當它被提出來時,意味著解決問題的條件已經具備了。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準確地提出這些問題,既在于長期的革命實踐和不懈的學習思考,也在于認真的調查研究。
一是認識從實踐開始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雹谝粋€真正問題的提出,即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循環往復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毛澤東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對世情國情的認識,提出并解決過“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重大問題,這使他在面對抗日戰爭時,能夠準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正如他所總結的那樣,“由于這些經驗(勝仗,特別是敗仗的經驗),使他們能夠理解貫串整個戰爭的內部的東西,即那個具體戰爭的規律性,懂得了戰略和戰術,因而能夠有把握地去指導戰爭。”③
二是裝著問題去學習
習近平曾說:“你腦子里裝著問題了,想解決問題了,想把問題解決好了,就會去學習,就會自覺去學習?!雹芸梢?,問題是學習的推動力,同時,學習也是準確提出并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毛澤東一生重視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向書本學習,提出了“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等重要論斷。對于毛澤東來說,學習本身也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他在《學習與時局》中強調,“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⑤
三是調查研究是基礎
《論持久戰》中的科學思想和形勢判斷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建立在大量的調查研究之上。早在1935年12月陜北瓦窯堡會議上,毛澤東在報告中談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時就說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反革命勢力的事業,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成功的,必須準備花費長久的時間”“中國革命戰爭還是持久戰,帝國主義的力量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定了這個持久性”。⑥隨著局勢的不斷發展和認識的不斷深化,2年半以后,毛澤東在閱讀了大量國內外資料和戰爭理論著作,并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見解的基礎上,一蹴而就,完成了這一系統性指導性著作。在毛澤東看來,任何一項工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是決定政策的基礎。
堅持問題導向是正確分析判斷形勢的重要前提。發現了問題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堅持問題導向就等于抓住了化解矛盾的著力點,找到了化解矛盾的金鑰匙。要擁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加強學習,提高調查研究的能力水平,從而準確抓住現實問題、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行研究思考,推動解決。
二、樹立一體思維
一體思維是毛澤東分析形勢剖析問題的善用思維。比如,《實踐論》說,“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東西,我們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⑦,這是感覺與理解的一體,單有感覺達不到準確的理解,沒有感覺則失去了理解的前提,某種程度上來說,理解即感覺,是更深層次的感覺,反之亦然;再如,毛澤東在多個場合多次闡述的“積小勝為大勝”思想,可以理解為小勝即大勝,二者是一體的,統一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等等。
《論持久戰》在分析判斷形勢時,充分運用和體現了一體思維。
一是問題與結論
在分析了問題的根據,并充分駁斥了兩種錯誤觀點之后,毛澤東正式提出“為什么是持久戰”。這是問題也是結論,《論持久戰》通篇都在回答這個問題,而回答問題的過程即是論證結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條脈絡:在抗日戰爭中,問題是復雜的,但結論是清晰的;局面是艱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持久即是較快。可以說,問題與結論是一非二,不可割裂,否則容易陷入多線而無序的境況,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是局部與全局
科學判斷形勢需要全局眼光,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體”⑧“形勢是由條件造成的;觀察局部形勢和整個形勢的聯系,應從當時敵我雙方所具條件之見于局部的和見于全體的,是否在一定的限度上利于我……以為斷”⑨。比如,在分析抗日戰爭時,毛澤東始終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站在全國的角度看根據地,站在根據地發展的角度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的建設。其中,對于“包圍和反包圍”的論述,更是準確又形象地說明了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從全局看,敵包圍我;但當我在若干局部分別包圍若干之敵時,則形成了反包圍;反包圍一旦連成片,整體上則實質形成了對敵的包圍。這是典型的下圍棋思路,也是典型的一體思維。
三是內部與外部
內部與外部統一于以我為主的主動性。整部《論持久戰》,毛澤東充分分析了中國與日本、國際的關系,大后方與敵占區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這些關系中,中國是內,日本和國際是外;大后方是內,敵占區是外;人是內,物是外,對形勢的影響既由內而外,又由外而內。內外部一起發揮作用的同時,內部是主要的,根本在于以我為主,比如,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進步因素和中國人民的大聯合,就是最重要的內部的決定性力量。看清了這一點,也就看清了形勢的發展方向。
四是現狀與未來
毛澤東對于持久戰三個階段的預判,有如穿越到未來回望歷史一般精準,這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于現狀和未來的一體思維使然。具體來說,第一階段是戰略防御階段,期間形成的統一戰線和空前團結,則是第二階段即戰略相持階段的主要基礎,而第一、第二階段中的全民努力程度和力量準備,則決定了必將進入戰略反攻收復失地的第三階段??梢?,現狀中孕育著未來,未來是現狀不斷發展的呈現。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毛澤東曾提出過一個普遍存在且至今仍然存在的問題,即“普通的人,容易為過去和當前的情況所迷惑,以為今后也不過如此”⑩,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在于一體看待現狀與未來,并客觀分析發展變化的各種因素對比,尤其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向上的和向下的因素的研究研判。
五是戰略與戰術
戰略是藍圖,戰術是執行;戰略需要戰術去實現,而戰術則要服從并創造性地體現戰略,如此才可能實現最終的目標。關于抗日戰爭中的戰略與戰術,毛澤東說得很清楚——在進入第三階段之前,是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他講道:“作為戰爭內容的戰略內線、戰略持久、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在戰爭形式上就表現為運動戰?!?運動戰是符合戰略的,所以是主要形式,其次是游擊戰;而陣地戰不符合戰略,所以“一般都不能執行”。
樹立一體思維是正確分析判斷形勢的重要依托。面對一種局面或者一個趨勢,要盡可能找到與之相關的全部基本因素,在此基礎上,一體分析局部與全局、內部與外部,從而立足現狀,看到可能性的未來。當明白了“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得出科學的結論之后,就要轉向研究“怎樣做”和“不怎樣做”,即“戰略與戰術”問題。這是一個漸進過程,更是一個思維框架。
三、做到辯證分析
習近平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彼f,毛澤東“靈活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我們黨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樹立了光輝典范?!?《論持久戰》即是如此。
一是從客觀實際出發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分析判斷形勢時,要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谷諔馉幹?,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是客觀實際,由此出發則可以得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一科學判斷。如果只看到敵強我弱,則容易淪為亡國論者;如果只看到幾場勝利就盲目樂觀,則容易成為速勝論者,前者為妥協傾向,后者為輕敵傾向,這些都犯了主觀主義錯誤,得出的結論自然是片面的錯誤的。
二是掌握矛盾運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面對矛盾、解決矛盾,需要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捌咂呤伦儭焙?,毛澤東提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成為總方針。具體戰爭中,就是要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其中,消滅敵人是主要方面,保存自己是次要方面,“因為只有大量地消滅敵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此后,《論持久戰》中大量對于政治、軍事的研究分析,都由此引出,并在具體闡發中處處體現著對矛盾運動的深刻掌握和運用。
三是把握發展變化
客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以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在《論持久戰》中隨處可見,試舉幾例:在“問題的根據”部分,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里發生出來”?;在“持久戰的三個階段”部分,對于我之情況的兩種不同變化,毛澤東分析道,第一種變化是向下的,即消耗將更為嚴重,但“向下的東西是舊的量和質,主要地表現在量上?!?第二種變化是向上的,即戰爭經驗的積累、軍隊和政治的進步、人民的動員、文化新方向的發展、游擊戰爭的出現、國際援助的增長等,“向上的東西是新的量和質,主要地表現在質上”?,并且,這是能夠持久和最后勝利的根據;在“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部分,提出“要處處照顧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以便改變敵我之間的形勢”,?等等。承認事物的發展變化,并發現變化的依據和規律,是分析判斷形勢的基本態度,否則,很容易陷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的窠臼。
四是發揮主觀能動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且有時十分巨大。在《論持久戰》的“能動性在戰爭中”部分,毛澤東分析道,“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在既定的客觀物質的基礎之上……就用得著而且必須用我們的主觀指導的能力”?。其他的論述,比如,“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戰略優勢和劣勢的轉變,“依靠主觀上的正確指導”?,等等。做到這些,即是毛澤東所形容的“戰爭大海中的游泳術”,也是我們“工作大海中的游泳術”。
做到辯證分析是正確分析判斷形勢的重要途徑。如何更好地將其運用于實際工作中,習近平作出了精準的概括、明確的指示,他說:“我們要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辯證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p>
總的來看,毛澤東在研判形勢、制定政策、執行策略上的戰略思想是一以貫之、融為一體,各方面互相關照的,體現在方方面面、時時處處。對于領導干部來說,“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對此,毛澤東有過一段精彩的概括,他說:“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形勢決定任務,搞清楚形勢和任務,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習近平指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貫徹落實習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就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就要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科學方法,對形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以此推動事業的不斷發展。
[注釋]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0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2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9頁.
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07頁.
⑤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8-949頁.
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2-153頁.
⑦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頁.
⑧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9頁.
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0頁.
⑩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81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97頁.
?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求是,2019(1).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2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0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7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97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7-478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0頁.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90頁.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4-395頁.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