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誕生于國家民族危亡之際,辦學九年的過程中,抗大為國家培養了數十萬德才兼備的優秀軍政人才,并培育了偉大的抗大精神。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政治方向、工作作風等方面所展現出來的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對于當下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抗大精神;延安精神;現實啟示
[作者簡介]劉赫然(1989-),女,漢族,陜西延安人,寶塔區委黨校教師,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D6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4-0051-02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后,為了生存立足與擴大發展,作出了創辦一所抗日大學的重要決策。一方面希望通過辦學校吸引人才擴大隊伍,另一方面也便于將長征中所積累的戰斗經驗通過學校進行一定的理論總結,以指導今后的戰斗,取得長足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應運而生,簡稱“紅大”。然而當時的“紅大”還未來得及開課,其所在的瓦窯堡(今延安市子長縣)就遭到了國民黨高雙成部隊的偷襲,校址連夜遷往保安縣內(今延安市志丹縣)。在保安,紅大一期學員正式開始上課。幾個月后,紅大又隨中共中央進駐延安。此時,西安事變剛剛發生不久,為了適應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需要,“紅大”于1937年1月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其后,抗大一度開赴晉東南辦學,抗戰勝利到來之際又轉回陜北。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抗大完美地行使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辦校九年期間,抗大共經歷了八期,十四所分校和五個附設中學,為我黨我軍培養了十余萬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抗戰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乃至新中國的成立、建設與發展都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抗大雖然于抗日結束就已完成歷史使命,但在辦學的艱辛歷程中孕育了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為核心的抗大精神,這精神是抗大今天依然能保持不朽魅力的重要原因,對當下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影響。
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抗大精神的實質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抗大精神最本質的體現。延安時期的有志中華兒女,都將“抗日救國”作為奮斗的方向與目標。但國民黨中的頑固派卻在九一八事變后、西安事變之前一直堅持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西安事變后,國共之間確立了統一戰線決定共同抗戰,但在這之后,國民黨仍然在一直提防著共產黨的發展壯大。“皖南事變”的爆發使得國民黨的防共反共之心昭然若揭,國共之間再次走向決裂。經濟封鎖導致居于陜北邊區的中共中央不得不思變,并大力發展生產,用自己的力量保障自己的人民和軍隊,以抵抗日本侵略者,并防范國民黨的不斷攻擊。當然國民黨的這一系列做法也使愛國青年、仁人志士真正地看清了其野心與面目。在這種關鍵時刻,是共產黨堅決站出來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是中國共產黨舉起了抗日救國的大旗,獲得了民心。據抗大老校友回憶,有很多人最開始選擇學校、選擇隊伍,根本沒有那么多的“主義”與“思想”。他們只知道,日本人是要滅亡中國的,不反抗自己和家人就都要受欺辱甚至要丟掉性命。對于他們而言,中華民族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哪里有抗日就到哪里去!在民族危亡國家危難之際,抗大勇于承擔起抗日救國的重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提出了“反對投降、抗戰到底”的主張。毛澤東曾在對抗大學員的講話中提及抗大的政治方向,他對學員們說:“你們來到這里,首先就要學一個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政治方向。而你們,要學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就是打日本,怎樣要打日本,和日本帝國主義為什么一定會被打倒這樣的方向。”可以說抗大正是用抗日救國這一正確方向凝聚了民心也鼓舞了士氣。
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是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心聲和當前的政治方向。只有始終堅持這一方向,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今天常常談論“政治方向”,須知這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體現在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對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力度上,體現在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堅定和萬眾一心上。只有這樣,每個人才能力所能及地奉獻出自己的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才能指日可待。
二、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天下為公”的情懷
抗日戰爭的勝利并不是打出旗幟、喊出口號就能實現。當年的抗大人,沖破重重阻礙,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千里迢迢來到延安投奔抗大。毛澤東曾對抗大學員說,“抗大沒有什么入學考試,但你們來了,就相當于考了,并且已經通過了。”從全國各地來到抗大的青年不計其數,這些青年跨越千山萬水,其中的困難與阻礙可想而知。僅僅從西安到延安的這段距離里,國民黨就設置了層層阻礙和關卡來抓取青年學生。但這些有志青年不信邪不服氣,在他們當中流傳著“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還有顆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這樣的誓言。而且他們不僅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比如上海徒步走一年多來到抗大的13個青年學生等等,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意志,是無法堅持下來的。而奔赴抗大只是考驗的開始,到延安后的艱苦生活和強力勞動還有隨時犧牲生命的危險境遇都需要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當年的延安城山大溝深、土地貧瘠,埃德加·斯諾曾經描述這里是最不適宜于人類居住的地方。這些來到延安城的青年們,不僅要忍受艱苦的條件,還要自己種糧食、挖窯洞,甚至要冒著生命危險隨時迎接戰爭的考驗。但很多人經過抗大這塊“試金石”的打磨與鍛造,最終都成為了堅定的革命者和建設者。比如最開始來的一些穿旗袍抹口紅的女學員,到了抗大后,為了作戰和學習的方便,不再顧忌形象,剃光了頭來顯示自己對革命的堅定與執著。
習近平說,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如果缺了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國共產黨從創辦以來就秉持著“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情懷,把民族的利益與人民的幸福擺在第一位,這是國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當代黨員干部仍不乏堅定理想信念,默默付出耕耘的典范。從為民操勞的焦裕祿、孔繁森,到執著堅守的楊善洲,再到一切以人民為重以發展為重的沈浩、廖俊波……無不體現著黨員領導干部們的信念與擔當。但也不可否認,仍有一部分干部,理想信念喪失,道德意識滑坡,誤己誤民誤國。今日之黨員干部更應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傳承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
三、勇于創新擔當,牢固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
抗大辦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強調教學必須與抗日救國相聯系、與學員實際相聯系。比如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上,堅持抗日需要什么就開設什么樣的課程。教學方法上也是在課堂教學、講座報告的基礎上,更多地運用實踐式、體驗式的教學方法,讓學員從實際中有所收獲。抗大除了專職教員外,還有很多中共中央領導人擔任教員,還有一些從國統區來的專家學者擔任教員。這些人理論扎實,經驗豐富,能把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運用生動豐富的語言進行講授,使學員能夠在實踐中學,用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抗大辦學的成功經驗證明,必須牢固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與作風,讓理論沉得下來,也要讓實踐能得到理論的總結與升華,最終更好地指導實踐。“立身為公,學以致用”,學習是為了與實踐相聯系,更好地指導實踐。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的檢驗,創新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在于理論的修為和自警。再偉大再正確的思想,如果不在實踐中錘煉發展,一旦僵化神化,帶來的一定是災難。黨員干部不一定都要當理論家,但必須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反對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要具體地發展地結合實際地去看待問題、開展工作。在工作中,一定要勇于開拓敢于創新,結合實際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四、加強作風建設,充分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抗大從建校起,就是一所“認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的大學。抗大的辦學史可以說就是一部艱苦奮斗史。在校舍、經費和教員都非常缺乏的情況下,抗大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緊密地結合起來,沒有校舍就自己挖窯洞,沒有糧食就自己種,沒有筆墨就用樹枝石灰自制,沒有練習本就用敵人飛機上扔下的傳單背面來寫……埃德加·斯諾在他的《西行漫記》中描述抗大說:“以窯洞為校舍,以石頭磚塊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也只有這么一家”。抗大這種充分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把學習與勞動相結合的辦學精神使學員們真正做到了“工農干部知識化,知識分子工農化”。毛澤東曾風趣的和學員說:能吃小米,會打草鞋,會爬山才能算是抗大學生。在這樣異常艱苦的辦學環境下,抗大人就是充分發揚了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才最終保證了革命事業的成功。
革命戰爭年代,艱苦樸素的作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保證勝利的必要條件。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就有一些同志把這一優良作風拋諸腦后,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開始蔓延。然而,“奢靡之始,危亡之漸”。黨的作風直接關系民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艱苦奮斗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中國共產黨的起家法寶。身為共產黨人,就得有嚴格的標準,就必須要堅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只有這樣才能帶領著廣大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努力。今天提到艱苦奮斗,不是非要像過去那樣去破衫襤褸,饑一頓飽一頓,而更應該落腳在“奮斗”二字上,應該是立足于現有條件上的不懈努力的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在當下,更應當是勤儉節約、自強不息、樂觀豁達的精神品質。每一名共產黨人都應當在對這一精神品質的堅守中,永葆共產黨員的本色。
[參考文獻]
[1]李志等主編.抗大精神永放光芒[M].黃河出版社,2005年.
[2]國防大學組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史[M].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李殿仁.弘揚杭大光榮傳統忠實及行新使命[N].光明日報,20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