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君 汪婧 程麗佳
摘 要: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通過探索和實踐,圍繞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建立了“一平臺”“二協同”“三層次”“四拓展”“五結合”的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12345”培養體系,協同培養醫學生。對此,可對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及其實踐成效和存在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5-018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5.166
一、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
(一)構建制度
1.調整醫學生人才培養方案。通過修訂醫學生人才培養計劃,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院級、校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創新創業校級平臺選修課模塊,使課堂內外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有了制定保障,而且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2.強化師生激勵機制。建立院、校兩級雙創指導保障制度。在學生層面,不斷修訂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增設學生創新創業單項獎學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在教師層面,將雙創能力培養納入學校教職工職稱評定方案和學院教師年終考核體系,出臺教師職稱晉升制度、院級教師工作量考核方案,全面激發教師參與雙創培養積極性。
(二) 在實踐創新上,創建雙創實踐平臺
通過整合校內資源、攜手校外醫療機構、聯合社會優秀企業成立“愛醫創聯盟”,引入行業標準,帶入資金,共建集創意啟蒙、創新培育、創業實踐于一體的健康醫療資源共享平臺和實踐平臺,為醫學生雙創實踐提供資源和實踐的機會,彌補醫學生雙創實踐教學平臺和實踐環節欠缺的問題。打造雙創載體。同時,探索實行“項目制”,促進學生雙創能力培養,利用地方綜合性院校學科優勢,在全校范圍內實現跨學科組隊,打破現行的以班級為主的雙創能力培養的組織形式,從而更具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學校內還開啟醫學生“雙創+競賽”暑期集訓營,組建近10支不同項目攻關隊伍,開辟專屬場地在暑期集中培訓和演練,為競賽厲兵秣馬,解決了因醫學生學習期間學業課程繁重,沒有足夠時間進行項目的集中研究的難題。此外,還要構建雙創實踐師資隊伍,不斷拓展創新雙創教育師資結構,建立科研導師隊伍、臨床導師隊伍和創業導師隊伍,實現導師隊伍由來源單一到多元的轉變,不同類型的導師隊伍優勢互補、相互促進,提高了醫學生雙創教學師資的質量,形成項目指導教師的多元化。
(三) 融合雙創實踐內容
深度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將第一課堂學習的醫學學科理論知識、創業基礎課程知識、實踐操作技能,與第二課堂舉辦的專利申報、論文寫作、公司注冊、創業成功人士現場交流等相融合,與社會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雙創資源與平臺。同時,在學生當中充分發揮朋輩影響力,將雙創精神和經驗傳承等雙創教育、雙創實踐緊密結合,豐富了雙創實踐內容,并將課外實踐進行學分轉換,不斷提高學生雙創能力。
二、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成效
(一)學科競賽獲獎數量與質量大幅增加與提升
醫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人次比從2015年的4%上升到2018年的88%。近3年,參與學科競賽2000余人次,197人次獲國家級獎項,24人次獲省級獎。學生在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全國總決賽銅獎1項、省級金獎1項、銀銅獎16項。
(二)學生科研創新成果突出
近3年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3篇,其中SCI文章2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篇,國際會議論文5篇,取得專利授權33項。
(三)學生創業成效顯現
近2年,學生創辦公司4家,工作室2個,其中通過對畢業生創辦的四川安運健康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的創業幫扶,現該公司年營業額達600余萬元;除此以外還孵化出了康復天使、速塑人工骨、羌藥制劑等為代表的14支創業計劃團隊。校級入駐團隊8個,四川省創業訓練立項1項,參加韓國交流項目1項,國家補貼項目8項。
(四)畢業生就業質量顯著提升
近年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5%以上,學院連續三年被評為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五)產生雙創人才集聚效應
打通與醫學生培養相關的公共學科和專業學科體系,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雙創人才新路徑,促進醫學生培養從學科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鼓勵學生全方面提升自己,多學科交叉,跨學科組隊參加競賽。同時搭建“愛醫創聯盟”共享平臺,吸納其他學科專業學生集中參與項目訓練,逐步產生了輻射作用和雙創人才集聚效應,帶動全校學生協同創新、共謀創業。
三、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雙創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專業教師的激勵機制,社會企業或是醫院與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的有效結合等問題。
參考文獻:
[1]白江濤,龔理.“新常態”下醫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及對策[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6(2).
[2]劉超,王忠利.指導高校醫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踐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6).
[責任編輯 胡雅君]
作者簡介: 萬君(1978—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講師,研究方向:醫學教育,病理學。
汪婧(1997— ),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研究方向:護理學。
程麗佳(1986— ),女,漢族,重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病原生物與免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