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琦,唐慕菲,鄶國虎
作者單位:1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a檢驗科,b神經外科,湖北 武漢 430064 2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藥學部,江蘇 南京 210006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急癥,其高死亡率及致殘率常常給病人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精神傷害。目前臨床的治療方案并不能達到病人的預期效果[1]。腦積水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在8%~36%[2-3],且腦積水的發生常常對病人的預后有較直接的影響[4-6]。而蛛網膜下腔出血引發的腦脊液紅細胞增高是引起腦積水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蛛網膜下腔積血清除較快時,病人的并發癥發生概率相對較小,從而病人預后較好[7-8]。綜上,探討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腦脊液中紅細胞數目與腦積水發生的關系可能為臨床此類病人預防腦積水的發生及治療提供參考,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選取6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資料,分析病人腦脊液中的紅細胞數目與腦積水的發生率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選擇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介入栓塞治療的6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年齡范圍24~75歲。在發病后第二天均行腰椎穿刺檢查,留取腦脊液標本做生化檢查及常規檢查。病人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分組方法根據檢測腦脊液中紅細胞數目分成兩組。第一組腦脊液紅細胞數目≥15 000×106/L,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8.57±11.23)歲。第二組紅細胞數目<15 000×106/L。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7.65±10.1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效果評價術后進行2周的觀察。頭部CT腦積水的診斷標準:雙側腦室額角間距大于45 mm;或雙側尾狀核內緣間距大于25 mm;或第三腦室寬度大于6 mm;或第四腦室寬段大于20 mm。根據CT結果判斷病人是否發生腦積水。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腦脊液中紅細胞數目≥15 000×106/L的病人腦積水發生概率高于腦脊液中紅細胞數目<15 000×106/L的病人(P<0.05)。見表1。

表1 兩組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腦積水發生情況比較
腦積水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常見的并發癥,根據出現的時間早晚可分為急性腦積水和慢性腦積水[9-10]。急性腦積水是指腦積水發生在蛛網膜下腔出血2周之內,由于腦脊液中紅細胞含量增高引起的腦脊液循環受阻,使腦脊液不能參與有效循環進而影響其吸收引起,腦積水癥狀多在紅細胞分解吸收后好轉[11-12]。慢性腦積水是指蛛網膜下腔出血2周后發生的腦積水,癥狀多不典型,腦積水的發生往往比較隱蔽,主要原因是由于紅細胞的分解產物引起蛛網膜下腔粘連,使蛛網膜下腔中的蛛網膜顆粒不能吸收腦脊液,但腦脊液的產生正常,引發腦積水[13-15]。
當腦脊液中紅細胞的含量增高時,腦脊液的循環通路受阻的概率增高,引發急性腦積水的概率也增高。腦脊液中紅細胞的含量越高,紅細胞分解產物含量越高,對軟腦膜細胞的刺激更強,蛛網膜顆粒和蛛網膜下腔纖維化,引起蛛網膜下腔粘連,引發腦積水的概率增高。
同時腦脊液中紅細胞的含量增高,對腦血管的刺激也會增強,易引起血管痙攣,導致病人劇烈頭痛。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觀察發現,當病人腦脊液中紅細胞含量≥15 000×106/L時,病人具有較明顯的臨床癥狀,且腦脊液性狀更黏稠,在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所致腦積水時,當腦脊液中紅細胞含量≥15 000×106/L時,腦脊液引流系統更易堵塞,病人治療時程較長,且更易發生如顱內感染等不良并發癥。
綜上所述,當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腦脊液中紅細胞的含量≥15 000×106/L時,引發腦積水的概率越大。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脊液中紅細胞數目≥15 000×106/L的病人,應給予重視,及早行對癥治療,盡快解除病人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