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巖
TSG N0001-2017《場(廠)內專用機動機動車輛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已于2017 年1 月16 日頒布,于2017 年6 月1 日起施行。該規程2.2.5.2 規定,叉車護頂架應當符合國家標準GB/T 5143-2008《工業車輛護頂架 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的要求。而該國家標準中又規定了起升高度大于1800mm 的各種型式乘駕式高起升機動工業車輛的護頂架等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由于涉及到是否需要安裝護頂架的問題,對乘駕式車輛與步駕式車輛的識別就成為了問題的關鍵,實踐中不少同志對此問題存在模糊,感到難以把握,筆者在此問題上與大家一起來學習理解標準,厘清有關概念以便工作中準確進行識別判斷。
根據GB 10827.1-2014《工業車輛 安全要求和驗證第1 部分:自行式工業車輛(除無人駕駛車輛、伸縮臂式叉車和載運車)》(以下簡稱“GB 10827.1-2014 標準”):
3.術語和定義
3.1 低起升高度
最大起升高度不大于500mm,此時,載荷質心與地面的垂直距離不超過1100mm。
3.2 步駕式車輛
由一個以步行跟隨車輛的操作者通過如舵柄或遙控裝置控制的車輛。注:這種車輛可備有站駕選項。
3.3 乘駕式車輛
由一個坐在座位上或站在操作平臺上的操作者控制的車輛。注:帶有操作者座椅的站駕式工業車輛屬于站駕式車輛。
3.7 操作者
經過相應培訓并取得資格,負責控制工業車輛運行及載荷搬運的專業人員。
注1:根據車輛的類型,操作者可以乘駕、步駕(如舵柄控制,電纜控制)或遙控(如無線電遙控)車輛。
注2:國家的法規可以適用。4.安全要求和/或保護措施4.2.3 運行速度
4.2.3.1 步駕式車輛
在水平路面上行駛的單速步駕式車輛的運行速度不應超過4km/h,加速度不應超過0.5m/s2,并且只應設計成低起升高度。
在水平路面上行駛的可調速步駕式車輛的運行速度應能被操作者調節到與其步行速度相匹配,不應超過6km/h。
4.2.3.2 站駕式車輛和帶有折疊式站板的步駕式車輛
在水平路面上行駛的站駕式車輛和帶有操作者站立其上的折疊式站板的步駕式車輛,其最大運行速度不應超過16km/h。帶有折疊式站板的車輛見4.7.3.3。帶有站駕選項的車輛見4.7.3.2 和4.7.3.4。
4.7 操作者位置
4.7.1 尺寸
操作者座椅或站立位置應布置成,操作者在操縱車輛時,在車輛的輪廓線之內有足夠的空間。尺寸應合適且符合人類工效學原理,至少能滿足如GB/T 8420-2011 中圖1~圖3 所示第5 百分位至第95 百分位的人群要求,并且不超出車輛的輪廓線。座椅也不應超出車輛的輪廓線。
從座椅靠背的頂端邊緣至車輛輪廓線的最小距離應為50mm。
對于帶有舵柄的站駕的步駕式車輛和中央控制的乘駕式車輛,轉向控制舵柄的運動可以超出車輛的輪廓。
4.7.3.1 概述
步駕式和站駕式端部控制車輛上的操作者站立平臺,其尺寸應符合4.7.1 的要求,并且應能承受相當于滿載車輛重量2.5 倍的壓力,此壓力沿著車輛的縱向軸線,并作用在操作平臺最外端的垂直投影面上。就本要求而言,所有平臺周圍的加固件或防止平臺被壓壞的部件均屬于操作平臺,但帶有舵柄的步駕式車輛除外。
4.7.3.2 外伸于車架的操作平臺
運行速度大于6km/h 的舵柄操縱站駕式車輛上外伸于車架的操作平臺,除了要符合4.7.3.1 的要求外,還應在其側面或前面安裝防護裝置。該防護裝置應能承受作用在操作者站立位置中心直線方向上,從內向外900N 的水平力而不發生變形。側面防護裝置在其保護位置應高于操作平臺,其最小高度應為700mm。
4.7.3.3 帶有折疊站板的步駕式車輛
當操作者離開站板時,安裝在步駕式車輛上并懸掛在車架上的站板,應可以被折疊或回轉到直立位置,這一動作也可以自動完成。
再次,缺少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當前,學前教師的流動受市場機制的影響,是單向的、無序的,民辦園、縣城幼兒園、農村幼兒園的優秀教師流向公辦園、城市幼兒園,很少反向流動,造成優秀教師資源過于集中公辦園、城市幼兒園,教師資源配置失衡愈加嚴重。
對于無法實現自動折疊的站板,應提供一種裝置防止車輛的移動或運行,除非操作者站立在站板上或站板處于折疊位置。
只有當站板被放下且防護裝置處于其保護位置時,車輛的運行速度才可超過6km/h。
4.7.3.4 站立操作平臺
安裝在類似步駕式車輛輪廓內的操作者站立平臺,如果操作者的站立位置在發動機罩旁邊,應為操作者配備一附加扶手以使其在乘駕中保持穩定。此扶手應能承受沿操作者站立位置直線方向施加的900N 的水平力而不發生永久變形。4.7.3.2 的要求對這種類似步駕式車輛的結構不適用。
4.7.3.5 帶有折疊站板和折疊式側面防護裝置的車輛
帶有折疊式或回轉式側面防護裝置以及如4.7.3.2和4.7.3.3 所描述的操作平臺的車輛,只有當側面防護裝置或操作平臺處于保護位置或折起位置時,才允許運行。當操作平臺或側面防護裝置處于中間位置時不允許任何運行動作。
4.9.1 護頂架
4.9.1.3 帶有折疊站板的步駕式車輛
如4.7.3.3 所述的帶有折疊站板的步駕式車輛,當其側面防護裝置處于其保護位置時,應采取措施以防起升高度大于1800mm。如果車輛安裝了4.9.1.1 所述的護頂架,此條款不適用。

圖1

圖2

表1
這種車輛的折疊站板可以在不用時自動折疊并豎起(也有手動豎起的),操作者既可以站在折疊站板上操作車輛,也可以步行跟隨操作車輛。有一種觀點認為,此類車輛既然可以站在折疊站板上操作,該折疊站板就是4.7.3.2 規定的外伸于車架的操作平臺,因此應該歸屬于站駕式車輛,即在起升高度超過1800mm 時應按乘駕式車輛要求設置護頂架。
而矛盾的是,筆者目前實踐中所能見到的此類車輛均未見設置護頂架,那是否意味著制造單位違反了標準規定而需要整改呢?
經過對GB 10827.1-2014 標準條文的學習和理解,作者認為,4.7.3.2 的規定是對設計用于操作者站立操作車輛的永久性固定操作平臺,而不是此類可供選用的輔助性站板,可折疊站板屬于減輕操作者勞動強度的步駕式車輛的備用選項。正如標準3.2 項規定步駕式車輛的定義時用“注”說明的,“此類車輛可備有站駕選項”,正是指此類情形。
綜上,從整個標準體系文件的角度來理解,車輛按操作者操作時的狀態分為乘駕式車輛與步駕式車輛,其中乘駕式車輛又分為站駕式車輛(站在操作平臺上)和座駕式車輛(坐在座位上),而步駕式車輛又分為純步駕式車輛和帶有折疊站板的步駕式車輛,分類邏輯圖示如表1 所示。
需要強調的是,對于這種帶有折疊站板的步駕式車輛標準有限制性規定,比如:

?
一是根據4.9.1.3 規定可以知道:
1、除非安裝了護頂架,當其側面防護裝置處于保護位置時,應采取措施防止起升高度大于1800mm,而此處未強調區分該措施是機械的還是電子的。
2、若其無側面防護裝置或者其側面防護裝置未處于保護位置時,不強制要求限制其起升高度。
二是根據4.2.3.2 規定可以知道:
對此類操作者可站在折疊站板上操作車輛的步駕式車輛,其運行速度要求與站駕式車輛相同,都要求其最大運行速度不應超過16km/h。
三是根據4.7.3.5 規定可以知道:
帶有折疊式或回轉式側面防護裝置以及帶有折疊站板的車輛只有在側面防護裝置或操作平臺處于保護位置或折起位置時才允許運行。(處于中間位置時不允許任何運行動作)。
綜上所述,帶有折疊站板的步駕式車輛應當歸入步駕式車輛,而只有當其采用了側面防護裝置而且該側面保護裝置處于保護位置并且沒有措施防止起升高度大于1800mm 時,標準才要求步駕式車輛必須設置護頂架。如果這類車輛有側面防護裝置且在保護位置時能防止起升高度大于1800mm,那么它不設置護頂架也被認為是符合標準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