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最新一期文章,原題:中國如何重繪世界科學版圖11月的北京寒氣逼人,而阿什拉夫·伊斯拉姆的祖國孟加拉國溫暖如春,但他毫不介意天氣,滔滔不絕講述自己在中國的科學機遇,“這里的設施是我從未見過的?!彼谌A攻讀博士,研究從污水中去除有機物的方法,在孟加拉國這是個嚴重問題。來自緬甸的博士生泰昂漂正在北京研究用細菌從低級礦石中提取銅的方法。這將有助延長緬甸銅礦的壽命,在他的國家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目前,北京有來自幾十個國家的1300名研究生,進行的研究都是為解決各自國內科學問題。中科院與意大利科研機構合作每年資助200個研究崗位。但這并非普通獎學金項目,而屬于世界最大貸款和投資計劃“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把科學視為構筑與其他國家橋梁的關鍵,強調科學、技術和創新是新絲路的核心動力。中國的大學、科研機構正向全球各地擴展,提供科技援助,簽署合作協議,規模是冷戰時期美蘇競相資助盟國科研人員以來不曾有過的。
在斯里蘭卡,中方共同出資建立一個研究中心,重點是安全飲用水和支持調查該國農村的腎病危機。在巴基斯坦,中方共同出資建立多個研究中心,課題涉及農業科技、人工智能等。在歐盟腹地,中國與比利時合作的科技園,為打算擴大醫療設備、太陽能等技術貿易的企業提供家園。在南美,中國與智利、阿根廷合作建設天文中心,并獲得使用世界最佳天文臺的機會??偟目矗耙粠б宦贰钡目萍挤矫?,涉及數萬科研人員和學生及數百所大學。發展中世界幾乎每個地區都留下中國人的科技足跡。
這標志著中低收入國家汲取科學支持來源的深刻轉變。在該領域,中國正成為美日歐的競爭對手。且隨著崛起為科學發展的超級大國,中國帶來迥異于發達國家的視角:“一帶一路”項目強調雙贏;中國認為自己是更適合窮國的伙伴。中國人做事的方式,為自己在投資國贏得眾多粉絲。但對中國科技崛起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中低收入國家不知不覺掉入威權和新殖民懷抱。
中國想恢復偉大文明的地位,其中包括被別國視為科技力量源泉。隨著中國增加在“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投入,全球許多地方的科研人員考慮未來的方式因此改變。中國已成為發展中世界很多地區的首選科研伙伴。在亞非以及一定程度上在南美,前幾代科研人員均在西方受教育。由于中國崛起,如今這代人不再如此。受訪的老一輩科學家表示,年輕同事與西方的科學聯系較少,特別是那些在華接受教育后回國的人。斯里蘭卡的前世衛瘧疾學家卡米尼·門迪斯說:“越來越多年輕人去中國而非美國,他們與西方的聯系會進一步減弱?!薄?/p>
(作者伊赫?!ゑR蘇德,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