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5月5日,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政府投資條例》(下簡稱《條例》)全文。國務院令第712號顯示,《政府投資條例》已經2018年12月5日國務院第33次常務會議通過,將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涉及五大方面
《條例》在五個主要方面做了規定:一是明確界定政府投資范圍,確保政府投資聚焦重點、精準發力。政府投資資金應當投向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公共領域項目,以非經營性項目為主。
二是明確政府投資的主要原則和基本要求。政府投資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收支狀況相適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得違法違規舉借債務籌措政府投資資金。
三是規范和優化政府投資決策程序,確保政府投資科學決策。強化投資概算約束力。
四是明確政府投資年度計劃的相關要求。政府投資年度計劃應當和本級預算相銜接。
五是嚴格項目實施和事中事后監管。政府投資年度計劃、項目審批和實施等信息應當依法公開。
加強約束地方債
路透社5日報道稱,《條例》最早起草于2001年,但在中國追求由寬松信貸、寬松監管和政府支持的投資推動的高速增長背景下,《條例》中的這些規定一直未能得到實施。一些急于實現增長目標的地方政府向超預算、低回報的項目投入資金。但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多年來積累的大量債務令人擔憂。為了去杠桿化,中國政府近年來開始嚴厲打擊高風險的借貸行為。
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條例》對政府投資的約束,尤其是對地方債的約束在加強。萬喆表示:“通常我們說地方債有時會開很多旁門后門,一直沒有約束住,但《條例》出來以后,因為政府投資更透明,更嚴格,因此有利于控制地方債風險的擴張。”
厘清政府與市場
有評論稱,《條例》將政府投資納入法治軌道,既是依法規范政府投資行為的客觀需要,也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
萬喆說,《條例》的一大亮點就是對政府投資范圍進行了界定,規定政府投資應該聚焦非經營性方向。萬喆說:“這實際上就是政府職能與市場化的關系定位,政府在市場里應該起什么樣的作用,政府功能與市場化怎么進行相互補充,而不是互相干預,或者變成政府過度介入市場,《條例》進行了非常有效的界定。”
除此之外,萬喆認為,《條例》在政府投資程序上的規定也非常重要。“我們通常講的治理能力的提高,實際就體現為投資程序設計如何更加高效,《條例》還提出投資審批環節都要統一,而且要變得更公開,實際上都是反映治理水平的提高。”
萬喆認為,總體而言,《條例》的出臺反映出政府投資決策機制,或者說治理水平更科學化、市場化和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