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忠

從2018年8月份開始,我幾乎在每天傍晚,吃完晚飯后,都會從家里出來,到江濱路逛上一段,美其名曰:散步。每次散步時,都會看到三三兩兩的人群,散布在江濱路的兩旁。有的緩緩而行,悠閑自在,形散神也散;有的快步疾走,有如赴會;有的邊走邊甩手,形同醉漢。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我知道這就是所謂的散步。緩行有緩行的理由,疾走有疾走的好處,但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為了健康。
最近我使用了微信,看到微信里轉載最多的文章就是養生。養生,至少在有些知識文化的人群中,成了一種時尚。這種時尚的形成,可能因為多種原因。比如環境污染、食品污染、工作緊張、生活沒有規律、某些嚴重疾病迅速增長。高血壓、腦中風、冠心病、糖尿病、各種癌癥,成了身邊的常態疾病。在這種情勢下,電視養生節目也蓬勃發展起來,人們的養生意識也快速生長。養生成了很多人的常態,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標志吧。
記得7、8年前,我還在縣城工作的時候,就看到一種現象,縣城的花山溪的兩岸,傍晚時總會有大群大群的人們,或快速疾走,或悠然而行。那時我們工作特別繁忙,也因為那時比較年輕,我沒有關注這樣的景觀。有時甚至覺得他們是多事,或者認為有些人附庸風雅,總之是不太在意的。然而到了近幾年,生活的漩渦紛紛涌來。親人病了,朋友病了,而且都是重病。這樣嚴酷的現實,終于讓我關注到健康的問題。以前總是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但是絲毫不在意的,覺得本錢不用擔心,它總是在的。但最近這幾年,我感覺土地松動,信念搖晃,覺得身體是需要注意的。我在年輕的時候,讀古詩,讀到這樣的句子:“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總覺得那是文人的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但現在是有些感覺了。記得2012年春節的時候,我們高中同學開同學會,大家風風火火地聚會,快快樂樂地暢談,沒想到就在那一年和第二年,我們的同學就走了兩個,一個是冠心病,一個是癌癥。現實的鐵幕從天而降,從不和你好好商量的。
我于是翻材料,看書本,書本說人要少生病,就要多吃菜,少吃肉,以吃粗糧為好。但現實中,吃粗糧不太習慣。蔬菜也只能在市場上買,因為并沒有種菜的土地,可以像孟浩然一樣“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但據說市場里的蔬菜有農藥殘留,或蘸了許多防腐劑,不少人工食品也都摻了添加劑;天空有霧霾;水資源受污染。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無處可逃,只能在做運動方面努力努力。但我又怕累,怕麻煩,運動量大了怕流汗,怕洗衣服,怕沒完沒了地洗澡。所以最好的運動就是散步。后來我在一篇養生文章中也看到,說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我得意了好一陣子,常常跟旁人介紹。我的一位同事,從20多歲起就開始運動,從跑步,到散步,經歷了近30年。他的身體,真是一級棒。到了冬天,年輕人都裹得粽子一般,他卻能單衣單褲,毫不畏冷。我很佩服他的能夠堅持。每天傍晚六點左右,只要不是有特別重要的事情纏身,總能在學校旁邊的公路上看到他的身影。甚至于有時候大雨滂沱,也能看到他手持雨傘,行走雨中。真叫雷打不動。
散步不僅能帶來好的身體,也能帶來好心情。我在學生時代的時候,總覺得散步是一件浪漫的事。夕陽西下,紅霞滿天,攜一兩個知己,漫步松林之下,或小溪之旁,可以暢所欲言,也可以一言不發,那種暢意,真是無言以表。宋代才子蘇東坡卻有另外一種散步的方式。他是在月光之下,邀約朋友,“相與步于中庭”,看“庭下如積水空明”,而生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慨。蘇東坡屢遭貶謫,而能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與他的月下漫步,意趣神飛,是不是有著某種關聯呢?
散步,在真名士那里,成了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