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霧 王海南 張亞蕾 袁繼麗 薛冬英 張琴 劉成海
隨著各種新藥的不斷出現和廣泛應用,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發病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1]。在我國,導致肝損傷的主要有中藥、抗結核藥、抗生素類、NSAID、抗甲狀腺藥物、抗腫瘤藥等,其中以中藥居多,涉及到1000多種中草藥[2, 3]。中草藥相關肝損傷(herb-induced liver injury, HILI)占DILI的4.8%~32.6%[4,5]。本研究通過回顧性研究分析140例HILI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以期為HILI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參考依據。
一、研究對象
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DILI患者453例,其中140例為應用中藥導致,診斷為HILI。
二、診斷標準
參照2015年《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1]推薦的DILI診斷標準:肝功能異常前有可疑藥物應用史;排除其他肝損傷原因,如病毒、酒精、免疫、代謝等。HILI的診斷標準[4]:診斷為DILI,并且發病前僅有中藥應用史。
因果關系評分(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 RUCAM)>8分,非??赡?;6~8分,很可能;3~5分,可能;1~2分,不像;≤0,無關。
臨床分型標準參考國際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CIOMS)建立、修訂的判斷標準[4],①肝細胞損傷型:ALT≥3×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且R≥5;②膽汁淤積型:ALP≥2×ULN,且R≤2;③混合型:ALT≥3×ULN,ALP≥2×ULN,且2 預后標準,①好轉: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明顯改善,肝功能指標較前下降,并低于正常上限的2倍一下;②無效:癥狀體征沒有改善,肝功能指標改善不明顯或病情加重,其中自動出院視為無效;③死亡:住院期間死亡。 三、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的調查研究方法,收集患者基本情況、基礎疾病、可疑藥物用藥史、過敏史、飲酒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肝組織病理、治療、轉歸等資料。所有診斷為HILI的患者均進行RUCAM評分。 四、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一般情況 140例HILT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94例。年齡范圍10~82歲,其中以40~69歲居多。有過敏史20例,飲酒史7例。 二、可疑藥物 140例HILI患者中服用中藥湯劑的有82例,其中中藥成分明確的有5例。服用中成藥25例,涉及到40種中成藥,其中雷公藤顆粒、血脂康膠囊各1例,藥物說明書中已注明具有肝毒性;仙靈骨葆膠囊4例,精烏膠囊、骨康膠囊各2例,復方青黛膠囊、首烏片、荷丹片各1例,精烏膠囊聯合活力蘇口服液及血塞通與養血清腦顆粒、左歸丸合用者各1例,這些藥物曾有肝毒性報道但未在說明書中注明;消癭合劑、活力蘇口服液、潤燥止癢膠囊、夏枯草口服液、癃閉舒膠囊、強力天麻膠囊、小柴胡顆粒、新癀片、丹芩消郁合劑、骨力膠囊、白癜風膠囊、積雪苷片、百樂眠膠囊、雙黃連口服液、生精膠囊、銀屑靈膏、脈血康膠囊、血脈通膠囊等藥物均無肝毒性相關報道。服用單一中成藥的有38例,服用2種中成藥的有9例,服用3種及以上的有2例。導致HILI的中草藥及中成藥藥物組成中,含何首烏26例、雷公藤2例、土三七1例、黃藥子1例、延胡索1例、川楝子1例、補骨脂1例。 三、臨床癥狀 臨床癥狀主要有乏力96例,納差89例,黃疸66例,惡心36例,以及腹脹、嘔吐、口干、口苦、皮疹、皮膚瘙癢、腰酸等。 四、不同分型臨床特征 肝細胞損傷型110例、膽汁淤積型4例、混合型26例。不同臨床分型的HILI,臨床特征見表1。 五、RUCAM評分 RUCAM量表評分為:2.86%是非常可能相關,70.71%是很可能相關,26.43%可能相關。不同臨床分型HILI病例RUCAM評分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肝細胞損傷型RUCAM評分以很可能為主,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以可能居多。 六、治療與轉歸 發現肝功能異常后立即停藥,并予保肝降酶退黃等治療,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116例、復方甘草酸苷治療115例、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112例。140例HILI患者治療后均好轉。 表1 各型肝損傷患者臨床特征比較[M(P25,P75)] 本研究發現,HILI患者以女性居多,可見于各年齡段,但主要分布在40~69歲。主要服用的是中藥湯劑,但其中僅有少數成分明確。涉及到的中成藥有40種,雷公藤顆粒、血脂康膠囊在說明書中已注明有肝毒性,仙靈骨葆膠囊、精烏膠囊、復方青黛膠囊、首烏片、荷丹片及血塞通有文獻報道具有肝毒性。臨床常見癥狀有乏力、納差、黃疸、惡心、腹脹等,臨床分型以肝細胞損傷型為主。不同分型的HILI之間ALT、AST、ALP峰值具有顯著差異。根據RUCAM評分,僅有2.86%為非??赡芟嚓P,70.71%是很可能相關。 隨著對DILI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HILI的報道逐漸增多,并且涉及到的品種數目也在增多。HILI的影響因素各異,其中有些藥物自身具有毒性,如《神農本草經》中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藥一百二十種,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藥一百二十五種,多毒,不可久服”。中藥配伍得當,有毒藥物也可以用于治療疾病,如若不合理應用則會造成肝損傷,出現黃疸、積聚、脅痛等病癥。辨證論治是中醫的一大特點,講究對癥用藥。在收集的病例中,某些患者連續服用同一個處方數月,這些藥物在體內長期蓄積,加之個體的代謝存在差異,可能會引起肝臟損傷。因此中醫辨證治療還應適時評估療效,遵循“中病即止”及“衰其大半而減”的原則。此外中草藥還存在以偽品代替正品、加工炮制不當、農藥等有害物質污染問題,這些都會增加中草藥對機體的損害[13]。 臨床中患者對服用藥物的具體情況并不能全面了解,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只能說清服用的是中草藥還是中成藥,對草藥的組成及中成藥的名稱則無法詳述,臨床醫師往往有“不是西藥就是中藥”的觀念,會將這一類均劃到中藥的范疇。而在很多藥物中存在添加化學成分的情況,在不清楚藥品名稱的情況下,會劃歸到中藥。目前許多臨床報道都是用西藥的某一類藥物與中藥整體進行比較,并沒有將中藥按功效或者藥理進行細分,這也是HILI在DILI中比例較高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中藥引起的肝損傷一般預后良好。在應用中藥時,應積極觀察不良反應,同時避免因不合理使用引起的肝損傷;對已知有肝毒性的中藥如何首烏、土三七等,更需謹慎對待。此外,一些中藥毒性有累積效應,在使用過程中,也應控制劑量,嚴密監測不良反應,防范于未然。結 果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