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婧 王偉杰 趙迎 陳安萌 周舟 李揚 駢林萍
急性肝衰竭的臨床表現包括黃疸、腹水等,部分患者甚至會發展為肝性腦病及凝血功能障礙,危及生命,且其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病情危重等特點,患者預后多較差[1]。隨著近些年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飲食結構的調整,急性肝衰竭的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是通過對受測部位施加一個靜態、準靜態或動態的刺激,使其發生形態變化,而后利用超聲觀測其位移,將數字信號進行處理,最終反映出受測部位絕對或相對硬度的一種診斷方法[2]。本研究發現,實時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ography,2D SWE)及單點剪切波彈性成像(point shear wave elastography,pSWE)檢查能夠對急性肝衰竭患者預后進行判斷,通過檢測能夠為后續治療提供一定臨床指導,現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觀測終點為30 d,根據其臨床結局分為好轉組(41例)與惡化組(19例)。好轉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6.36±2.36)歲;惡化組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5.96±3.01)歲。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衰竭診療指南(2012版)》中急性肝衰竭的診斷標準[3];(2)病歷資料齊全;(3)經醫院倫理學會批準實施;(4)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過程、方法、原理等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障礙者;(2)年齡小于18周歲者;(3)合并酒精性疾病、代謝性肝病或其他免疫系統疾病者;(4)合并惡性腫瘤者;(5)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二、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實施對癥資料,包括抗病毒、護肝治療等,積極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必要情況下及時實施肝移植或人工肝治療,同時分別選取入院當天(T0)、入院3 d(T1)、入院10 d(T2)、入院30 d(T3)時對兩組患者的2D SWE及pSWE進行檢測,儀器為西門子公司virtual touch imaging quantification檢測系統。患者測量前要求空腹8~12 h,平躺條件下屏住呼吸5 s,操作者凍結檢測圖像并確認ROI,計算其肝硬度,每例患者連續測量5次,取測量平均值;而后所有患者分別于入院當天(T0)及入院30 d(T3)時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兩組患者的ALT及Cr水平,同時對兩組患者上述兩個時刻的MELD評分進行評估對比。
三、觀察指標及評測標準
觀測指標主要為兩組患者T0、T1、T2及T3時的2D SWE及pSWE值,以及T0、T3時兩組患者的ALT、Cr及MELD評分,其中MELD評分是近些年創立的一種新的終末期肝病病情判斷方法。有研究指出,該量表≥20分預測患者死亡的敏感性為100%,特異性達92.05%,是臨床上常用的急性肝衰竭病情判斷量表。
四、統計學方法

一、兩組患者干預前后2D SWE值對比
經評估對比,T0時,2組患者2D SWE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及T3時好轉組患者2D SWE數值呈下降趨勢,惡化組呈上升趨勢,惡化組患者2D SWE均高于好轉組(P<0.05),見表1。
二、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 SWE值對比
經評估對比,T0時,2組患者p SWE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及T3時好轉組患者p SWE數值呈下降趨勢,惡化組呈上升趨勢,惡化組患者p SWE均高于好轉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2D SWE值對比(kPa)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 SWE值對比(kPa)
三、兩組不同時刻臨床指標對比
經評估對比,T0時兩組患者ALT、Cr及MELD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3時惡化組ALT水平低于好轉組,Cr及MELD評分高于好轉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刻臨床指標對比
注:均為T3時期惡化組與好轉組比較;T0時期兩組各指標比較均P>0.05
急性肝衰竭發展快、病情危重、預后差,死亡率極高,且現階段除人工肝及肝移植外尚無特效治療手段。早期支持性治療及對癥干預對提高急性肝衰竭患者預后、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因而該病的早期評估及預后判斷尤其必要。隨著近些年超聲技術的進步,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技術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急性肝衰竭的重要診斷方式[4]。單點剪切波彈性成像又稱為聲輻射力脈沖定量檢測,能夠通過測量剪切波的傳播速度來判斷肝臟硬度,該方法的優點為能夠形成二維圖像,可視性較強,但此方式檢測深度有限,局部聲波能量過大;實時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是通過聲脈沖使組織產生位移,而后檢測剪切波傳播速度并成像的一類技術,該方法的優點為能夠同時檢測肝臟的二維圖像及硬度,成功率較高,較為準確[5]。
王巧鳳等[6]就SWE技術在評估HBV感染相關肝病患者纖維化中的價值進行了探究,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病變期肝炎患者纖維化程度存在明顯差異,同時其SWE值也存在明顯不同,肝硬化組患者SWE值最高,感染恢復期患者SWE值最低。同時該研究還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WE值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分析認為,肝纖維化會增加肝臟硬度,使肝臟彈性下降,因而肝臟受到外界壓力后變形程度變小,而SWE能夠對肝臟硬度進行檢測,反向可以推測肝纖維化進程,該方式的可信性較高。金潔玚等[7]也發現,慢加急性乙型肝衰竭患者臨床結局為好轉的患者其2D SWE值明顯低于臨床結局為肝移植或死亡的患者,同時其研究分析2D SWE評估慢加急性乙型肝衰竭預后的ROC為0.73,提示2D SWE在評估肝衰竭方面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將60例急性肝衰竭患者按照預后情況分為好轉組與惡化組兩組,并就2D SWE及pSWE對急性肝衰竭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進行了探究,結果顯示,入院之初,兩組患者的2D SWE及pSWE數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隨著臨床結局的差異,患者的超聲檢測結果出現較大的變化,惡化組患者的2D SWE及pSWE數值明顯高于好轉組患者。分析認為,2D SWE及pSWE最早并應用于肝纖維化程度的檢測中,上述兩種檢測方式都能形成肝臟的二維圖像,能夠較為準確地對病變部位進行定位,避免了傳統超聲檢測的盲目性。同時多項研究均指出,肝臟的硬度能夠反映肝臟炎癥或壞死的程度,因而肝臟的硬化程度與患者的預后存在極為密切的聯系。而本研究選擇2D SWE及pSWE檢測技術,能夠直接反映受試者肝臟的硬度,因而臨床參考意義較大。此外本研究中ALT、Cr等指標的檢測也側面印證了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