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慎端 方曉萍
劉云飛、吳麗君夫婦原本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安居樂業,前不久,他們突然賣掉城里的房子,把家搬遷到武夷山市西郊的楮樹下自然村。他們為何要放棄安逸的城市生活,甘愿到偏僻的村落定居呢?這緣于夫婦倆幾十年的紅色夢想。
今年55歲的劉云飛,是南平市建陽區某公司的一名助理工程師。其父親劉中朋1942年參加閩北游擊隊,1946年加入冀魯豫獨立旅,解放戰爭中曾被所在部隊授予“戰斗英雄”稱號。劉云飛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是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對革命歷史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對父親保存的一件件革命文物,細心收藏,珍愛有加。
劉中朋去世前,特別叮囑兒子,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這些紅色革命文物,將來條件允許的時候,可以自己辦個文物展館,或捐獻給黨史、文物部門,讓紅色革命文化發揚光大。劉云飛記住了父親的話,下定決心要辦一個紅色博物館。
為了豐富家中的革命文物,劉云飛在小心收藏原有文物的同時,通過拜訪父親戰友或走訪父親生前戰斗過的部隊等方式,千方百計收集各種革命文物。
在劉云飛收集到的革命文物中,一封抗日戰爭時期的信件被他列入了“珍品”的范圍。這是冀南某分區寫給中共冀南區委匯報部隊情況的公函,從“此函放油布包中妥善保存”幾個字中,可看出這封信在當時的重要性。從信的內容也可看出當時環境的險惡和戰爭的殘酷。那是1943年秋,冀南根據地遭受洪災和瘟疫,八路軍不僅要與日軍作戰,還要忍受瘟疫和饑餓之苦,許多戰士和地下交通聯絡員在穿越敵人封鎖線時犧牲了,此信就是那個時期的見證。劉云飛在收集到這封信時,信是疊在一起的,破損處還相互纏繞。當他小心翼翼展開時,只要手指輕輕觸碰,紙張邊緣就掉落下來。劉云飛花錢請來當地有名的裝裱師傅精心修復,這封信才得以保存下來。
劉云飛的妻子吳麗君在丈夫的影響下,也喜歡上了紅色文物收藏,她和劉云飛一起研究革命歷史,外出收集紅色文物,夫妻二人對紅色文化越來越癡迷。經過20多年收集,劉云飛家的革命文物已經有3000多件。
劉云飛和吳麗君決定,自費建立一個革命文物博物館。劉云飛說,一家人幾十年來省吃儉用收集革命文物,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免費向觀眾展出,增強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懷。
正當夫妻倆為館址問題奔波時,同樣對紅色文化情有獨鐘的武夷山市興田鎮西郊村村民游小井和黃土村村民林應明找到了劉云飛和吳麗君。游小井說:“西郊村的月積坑自然村是老區基點村,當年紅軍游擊隊在這一帶活動時,全村群眾都積極支持紅軍部隊,我爺爺當年就是一個積極支前的村民。我愿意無償獻出自己的自留山地,用于建造博物館。”游小井、林應明還表示,兩個人愿意出資與劉云飛和吳麗君夫婦合資建館。
建館需投入資金約500萬元。劉云飛由于長期收集文物,沒什么積蓄。他和妻子商量后,把建陽城里的住宅賣掉,售房資金全部投入了博物館建設。經過一年多努力,武夷山市第一家個人革命文物博物館——云飛革命文物博物館終于建成。
博物館是一棟五層樓房,樓頂上方的“紅色記憶,永放光輝”八個紅色大字,在青山綠水間格外引人注目,成為美麗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
中國收藏家協會原會長、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閻振堂為云飛革命文物博物館題寫館名,并題詞“紅色收藏八閩翹楚”。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政委馬樹學將軍為博物館題詞:“八閩紅藏”。
武夷山市黨史研究室主任羅永勝說,劉云飛等人的紅色文化情懷,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色文化重要論述的生動體現。我們應鼓勵更多的社會有識之士,參與到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搶救、宣傳推廣和開發利用中來,讓紅色文化傳承不絕,讓中華記憶歷久彌新。
劉云飛帶著精心挑選、便于攜帶的180多件革命文物珍品,先后到北京、陜西等地的多個單位和駐軍部隊,進行以“以史鑒今育人,深扎信仰之根”為主題的革命文物巡展宣講活動,為機關干部、政法干警、部隊官兵宣講紅色文化。巡展活動在各地反響熱烈,好評如潮。劉云飛還印刷了許多宣傳小畫冊,免費贈送給參觀者,拓寬了宣傳渠道,增強了宣傳效果。
劉云飛收集的革命文物,經武夷山市文物管理部門初步鑒定,具有較高價值。武夷山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認定其收藏的革命文物具有代表性,已經具備了辦館條件,并積極向上級部門推薦。福建省民政廳批準了武夷山市云飛革命文物博物館的注冊,云飛革命文物博物館成為福建省第一家以個人名義命名的文博館。
劉云飛說,他和妻子以及游小井、林應明已經商定,在有關部門支持下,計劃在目前這座博物館對面的一處寬闊平地上,建造一座7000平方米的大型革命文物博物館。根據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為其制定的陳列大綱論證意見,新建的博物館將分五個部分、十三個專題進行布展。
劉云飛說:“居安思危,警鐘長鳴,牢記歷史,繼續前進。我們要繼續完善展館建設,不斷豐富內涵,在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