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昌
河北省武安市抗日戰爭時期是太行革命根據地的東大門,解放戰爭時期是晉冀魯豫邊區首腦機關所在地。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大本營。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把相隔千里的兩個地方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解放戰爭爆發前的平漢戰役也稱邯鄲戰役,是晉冀魯豫軍民粉碎國民黨進犯解放區的重要戰役。1945年10月,毛主席結束重慶談判回到延安后,就發電指示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為即將到來的平漢戰役作準備。劉伯承和鄧小平遵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及時將兵力部署情況用電報形式上報,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同意。國民黨新八軍軍長高樹勛在戰場宣布起義后,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向高樹勛發來賀電。邯鄲戰役勝利結束后,劉伯承、鄧小平將勝利喜訊電報給延安的中共中央。
1946年2月,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在武安收到中共中央從延安發來的電報,大意是:根據國共雙方談判達成的交換協議,釋放國民黨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四十軍軍長馬法五和副軍長劉世榮等人,請晉冀魯豫軍區速派得力干部護送有關移交人員返回原部。劉伯承為確保交換工作萬無一失,決定親自護送馬法五、劉世榮等返回設在安陽的國民黨四十軍軍部。鄧小平為慎重起見,將此事用電報向中央作了匯報,得到了中央首肯。
1946年春夏,在武安召開了著名的邊區土地會議、華北財經會議、劉鄧大軍南征會議,武安與延安之間的紅色電波不斷。
1946年5月15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報社想請毛主席題寫報名。由于交通等客觀條件限制,終是緩不濟急。報社領導于是想到了集字的辦法,便找到了毛主席在不同場合的幾個題詞,湊足了“人民日報”四個字。
6月,中央局領導從延安帶回了毛主席為《人民日報》親筆題寫的報頭,晉冀魯豫邊區干部群眾深受鼓舞。7月1日,在武安印刷發行的《人民日報》用毛主席親筆題寫的報頭取代了原來的集字報頭。1948年6月,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與《晉察冀日報》合并,報名仍為《人民日報》,毛主席又為新合并的《人民日報》題寫了報頭。
1946年,黨中央已經預料到國民黨將舉重兵進犯延安。同年底,黨中央指示晉冀魯豫中央局在太行山適當地點籌建戰備電臺,并做好新華社總社向太行山轉移期間的接替工作,保證新華社和廣播電臺工作的連續性。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以人民日報社為主組建一個班子負責這項工作,稱為新華社臨時總社。社址選在緊鄰武安的涉縣西戎村,距人民日報社所在地河西村20公里。
1947年初,人民日報社的電務部門,一面承擔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的業務,一面籌辦臨時總社的工作,熟悉新華總社的電務情況,試收世界各大通訊社的廣播,負責新華總社同解放區各分社的聯絡等項工作。
1947年春,黨中央撤離延安。在黨中央撤離延安的同時,廖承志率領新華總社大隊人馬,從延安向晉冀魯豫邊區長途行進。新華社臨時總社克服人力、財力、物力困難,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展工作。電臺每天24小時同范長江率領的跟隨毛主席轉戰陜北的小分隊聯系,中央的指示、命令,中央領導為新華社撰寫的社論、對全國戰局的分析,中共發言人的談話等,都由小分隊用密碼發給臨時總社。臨時總社翻譯校正后,對外廣播。
國民黨部隊在陜北千方百計搜索,始終找不到共產黨的廣播電臺。后來,敵人大概電測到電臺在武安、涉縣、沙河一帶,就多次派飛機低空搜索,并對疑似目標狂轟亂炸。由于具體目標不明,新華社電臺一直安然無恙。
7月上旬,廖承志和新華總社的大隊人馬到達晉冀魯豫邊區新華總社的新社址——涉縣西戌和武安陽邑一帶。
1947年3月,胡宗南大舉進攻陜北,專門招收干部子女和烈士遺孤的陜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小學部(保?。┓蠲枭?。為便于行動和安全,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師生分為兩路疏散:學生家長在西北解放區工作和陜北籍及會講當地話的學生為一路,留在陜北;另一路近200人于同年7月到達晉冀魯豫邊區,來到武安縣陽邑鎮寨上村復課。
延安保小在武安期間由晉冀魯豫邊區代為管理。因學生大部住校且年紀小,所以工作人員比一般學校多,有20多人。學校教師大多是從中央馬列學院、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和延安大學等在校學生中選擇并由中央組織部選派,教職工基本上都是帶領學生從延安輾轉千里來到武安的原班人馬。延安保小在寨上村大約有一年的時間。
武安與延安,千山萬水隔不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兩地人民為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英勇備斗,無私奉獻。這段歷史情結,將世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