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進
一位年近五旬、攜妻帶子、顛沛流離的北方男人,長途跋涉到達成都,會是什么樣的狀態?這位北方男人憂國憂民,仕途不順,傍身才藝頗為單一——寫詩。
如果是在2019年,他到達成都后,能做點什么?開公號寫文章?再考公務員?開個網店賣字?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這些可能性都沒有,他幾乎沒有選擇。
這個窘迫的中年男人,是詩圣杜甫。
公元759年是杜甫的本命年,也是最顛沛流離的一年。他先后到過秦州(甘肅天水)、同谷(甘肅成縣),最后決定跋涉蜀道,遠赴成都。他帶著老妻、少子,一行六七人到達成都。
這時,成都已是冬天。
杜甫抵達成都的第一站是大慈寺。
唐朝時期的大慈寺,就像如今隔壁春熙路上的網紅地標“太古里”,游人如織。公元622年玄奘曾正式在此出家為僧,唐玄宗曾賜額“敕建大圣慈寺”。
大慈寺至今猶在。除了玄奘痕跡,這里還隱藏了不少唐朝風物,最出名的是歷代壁畫。想了解唐朝的建筑和風物,可以跟著杜甫先生的腳步,來此打卡。
自古以來,大慈寺附近的商業就比較繁榮。古書記載,寺前形成了季節性市場,如燈市、花市、蠶市、藥市、麻市、七寶市等。同時,解玉溪兩岸還形成了夜市。登大慈寺前的云錦樓、觀錦江夜市,是彼時成都市民的風俗。而現在,大慈寺附近的太古里是一線品牌的匯聚地,成為時髦男女談戀愛、逛街的好去處。

有游客留言說,從大慈寺到太古里,一步之遙,卻感覺自己從清凈佛門墮入滾滾紅塵。
從季節性市場變成商業綜合體,大慈寺周邊的繁華從未改變,變的只是時光。
杜甫來到成都,是因為朋友。這里有舊交嚴武和高適可以依靠。大慈寺只是一個臨時落腳地,彼時大慈寺也是難民接收地,常常施粥給窮人。
托了嚴武的福,杜甫在浣花溪有了地,能夠蓋房子,即有名的“杜甫草堂”。杜甫的草堂,聞名遐邇。但凡對詩人感興趣的,都會來此里外逛個遍。這里似乎也沒有太多可以觀瞻的驚喜,畢竟此處被修繕了數次,越來越莊重、大氣,和上千年前的古拙相去甚遠。
在成都,這里就是杜甫的宇宙中心,是他在這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家。
好友嚴武給了幾畝地,杜甫一家人安住在浣花溪旁邊的寺廟里。“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他一點點地靠朋友的錢,西家要竹子,東家送樹苗,慢慢地把草堂建好了。
杜甫就在這兒開始了他優哉游哉的生活,親自耕作,養花種菜。
公元761年某天早上,杜甫起床,便看到一夜春雨打濕了城中的花,滋潤了地中的莊稼。這位沒有見過連綿春雨的北方男人,欣喜之下,寫就了盡人皆知的《春夜喜雨》。
“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嗜酒愛風竹, 卜居必林泉 ”(《寄題江外草堂 》) 。正是在成都,人生往老年走的時候,杜甫看到了跟北方完全不一樣的風光,有了一種異鄉客的好奇心。
在成都,他眼里首先捕獲的,大概是南方的物種繁多和生活安逸。
寒冷的冬天,成都植被常綠,正所謂“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這樣的冬日景觀對于河南人杜甫來說,完全無法想象。現在的游客來到成都,多做一枚吃貨,沿著美食榜單吃過去。而那時的杜甫更多被南方山水、迥異的花草植被以及繁華的城市所吸引。
“花重錦官城”“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背后,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個貧困交加的北方男人,在不斷遷徙后意外撞開的美好。
在草堂前后種植各種花草植被,成為杜甫的愛好。春天繁花似錦、流水潺潺、多雨的幸福,都是南方季節、物候帶來的生活小美好。于是,在成都前后居住5年,杜甫寫下了240首古詩,其中《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春夜喜雨》《絕句-江畔獨步尋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發生在草堂。
“一個人,當他的生命從成熟走向衰老時,當他的生活和心情略有余裕時,便開始脫略疏放了。他不像年輕時那樣羞澀或偏執,而是能夠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很恰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安排自己的一切。”文學家葉嘉瑩分析在成都的杜甫時說。
杜甫適得其所地領略著成都的好。譬如,西嶺的美。
杜甫的草堂,聞名遐邇。但凡對詩人感興趣的,都會來此里外逛個遍。

杜甫草堂
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和詩壇摯友、大邑縣令韋班往來親密。據說杜甫經常在韋班的陪同下,觀城池、賞市井、游山水、賦詩詞。
韋班陪他參觀了大邑的白瓷窯,并送了一套純白瓷碗給杜甫。開心快活的詩圣提筆寫下:“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大邑白瓷”因詩人提攜,一時揚名錦官城。
據悉,762年春,杜甫再次來到大邑,韋班帶著他到了西嶺雪山。縣令好友為杜甫備下了干糧、水壺、斗笠、蓑衣等生活和御寒物品,找了熟知路徑的向導和馱運行囊的馬幫。詩人一路采風,體驗雪山風光。
不斷親近原野風光后,在輕松的心態下,杜甫寫下了“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千古佳句。
如今,游客從成都市內驅車110公里到大邑縣,可以“春賞杜鵑夏避暑,秋觀紅葉冬滑雪”。
出蜀不久的杜甫,病逝客途,死時不到60歲。但至少,他離世之前的成都生活是快樂的。成都給了詩人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全感,用美景和安逸撫慰了陌生的異鄉客——從這個意義來看,千年以來,成都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