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斗
摘要:這幾年的社會經濟發展導致人們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首先表現為地質災害頻發,加上針對這類災害的預防和治理措施不到位,使得災害發生后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并對周邊人們生存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此情況之下,我國開始重視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對自然地開發利用有所收斂。對此,本文通過論述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對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進行了分類,并談了幾點進行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的辦法,希望給相關人員一些啟示。
關鍵詞: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1引言
地質災害是人們生活當中不可避免的災害類型,輕點的災害有輕微水土流失,重則可能發生大型地震。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要結合已有經驗探索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應用一定的技術做好地質災害的防范治理工作。
2地質災害的產生的原因
地質災害是自然界的一種災難,其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為導致的,因為地殼運動時刻都在進行當中,地殼運動變化,板塊間的碰撞是地質災害發生的本質原因。
(1)氣候條件因素的影響。地質災害的發生受到當地氣候條件環境的影響,比如在干旱降水少的地區,土地沙漠化十分嚴重,但是降水量多的地方又很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2)地質地形因素影響。我國的地貌特征有很多的表現方式,但是其又有著各自的特點,不同地質和地形所產生的地質災害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土質疏松,降水集中,很容易發生滑坡、地裂縫、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事件。
(3)人為原因?,F階段我們關注地質災害,主要就是因為人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對大自然無節制的開發和破壞,嚴重影響開發當地的生態環境,導致自然環節失調,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等,引發人為的地質災害。
3常見地質災害分類
(1)水毀災害。地表受到暴雨和洪水影響,導致河道、溝道水毀嚴重,農田土地受到嚴重破壞。
(2)山體滑坡。受到地質作用,比如地殼運動,導致山體呈現一定的傾斜度,從斜坡上滑落,影響坡下人員生命財產安全。
這兩類是最為常見的地質災害分類標準,更為嚴重的還有泥石流、地震等地質災害。
4關于地質災害的防范方法和治理措施
4.1提高對地質災害的安全宣傳教育力度,幫助人民樹立環境意識
相關部門要加強針對地質災害管理工作的社會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相關災害的認識,讓人們了解地質災害的發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的惡劣影響,對此要求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首先要加強災害管理意識,保證地質災害來臨的時候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避免措手不及。管理人員如此,社會群眾就更是這樣。在宣傳方面,可以以當地的農村為單位,下鄉進行地質災害的知識講座,因為農村多處于山區附近,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山區農村將是最容易被傷及的地方,所以要加強對農村人民的地質災害知識宣傳,培養人們的災害意識,在不同地方制作地質災害宣傳教育欄目,做好預防管理工作,讓每個村民都能夠具備一定的自救能力,將災害造成損失降至最低,使其始終處于居安思危的環境之中。
4.2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建立有效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建立有效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需要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為前提,通過對不同地區地質災害情況進行分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對應的地質災害防范制度與應急預案,通過上傳下達的方式保證預案能夠得到落實,有關部門責任人應該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實現對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控,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者其他的新聞欄目定期發送一些關于地質災害的變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員對地質災害的掌握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降低災害發生可能性和降低損失;另外還要在當地建立地質災害網絡平臺,把不同地區地質監測情況匯總到有關部門當中,為該地區提出有效地質災害防范措施,提高防范措施的可操作性,盡量將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覆蓋整個地區,實現對其的動態監測,盡量規避風險。
4.3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
想要提升對于地質災害的預防管理效果,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將本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召集在一起,共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體系的制定應該包含以下兩方面:第一,規范使用關于地質災害防范的專項資金和預算、管理,建立嚴格的審批監督制度;第二,規范只能,加強有關部門的職責劃分,保證各部門人員能夠在自己的權利范圍之內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有將本地以及其他地方的專家學者組織到一起,對當地的地理情況進行調研,聯合撰寫調研報告,結合歷史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和造成的損失制定地質災害防預案,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防范原則,加大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投入。當地的上級管理部門要和地方有關部門聯手制定管理措施,讓地質災害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提高,做到24小時的不間斷智能化管理,減少人力消耗。
4.4結合當地特點,加強綜合防治工作
在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當中,不僅要提高本地人民的安全防范意識,還要建立針對地質災害的有效預測系統和科學管理制度,更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加強綜合防治。當地政府部門應該積極行動其阿里,鼓勵并且帶領當地人民進行退耕還林還草、開荒造林,保護好當地的水土資源減少水土流失的情況發生,加強對當地礦產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在開采過程中做好整體規劃,邊開采邊治理,減少因為井下鏤空導致的地表塌陷。還有,建設水利工程的時候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減少渠道滲漏和水土流失,降低對土地的軟化和濕潤,從根本上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此外,要結合當地實際加強對已有的地址災害點的管理工作,給與其在資金、技術、人員、設備方面的全方位的支持,把地質災害的治理方法工作作為一項長遠策略去實施,全力圍繞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開展工作,合理布局、全面整治。關于地質災害發生以后的救治工作,要建立一支專業的、訓練有素的快速救援隊伍,對災區給與快速救援支持,最大程度避免人員傷亡,另外積極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讓災民在重任邦之之下盡快脫離險境,恢復當地生產和生活。
5結語
從自然地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地質災害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雖然我們不能夠完全杜絕災害發生,但是我們能夠根據人類對地質災害已知的經驗探索其發生的規律,通過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材料,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提前監測災情發生概率,做好預防工作,盡量將地質災害的影響降至最低,同時也呼吁廣大人民群眾要善待大自然,為促進人與自然地和諧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曹贏. 邊坡地質災害治理技術研究和分析[J]. 資源信息與工程,2015,30(2):23-24.
[2]胡琪亮. 邊坡地質災害治理技術研究和分析[J]. 山西建筑,2014,40(15):86-88.
[3]潘懿,唐紹輝,黃英華. 群采空區及其誘發高陡邊坡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J]. 礦業研究與開發,2014(4):92-94.
[4]徐剛,王小龍. 邊坡地質災害治理技術研究和分析[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