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鳳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各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有些地方生態環境條件不好,成為了貧困地區,尤其是我國西部地區。我國提出在2020年徹底消除貧困,在此背景下,我國西部的云南省由于貧困面積較廣,承擔著較為艱巨的任務,本文主要針對云南這一貧困地區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脫貧攻堅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一定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扶貧開發;精準扶貧;脫貧攻堅
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三大戰役——準確把消除貧困,防治重大風險和污染防治作為工作重點目標。確實,從2012年到2016年,中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5。雖然中國已經解決了十億多人的溫飽問題,基本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但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貧困問題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習近平強調:全面小康社會不能離開地區、國家或少數民族。目前,擺脫貧困的關鍵和難點在于徹底消除貧困。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確保貧困地區的有效發展,與國家共同努力,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一、農村地區的貧困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以中國政府為首的大規模發展扶貧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走上了一條受到世界廣泛贊譽的“中國式扶貧”之路。從目前我國的貧困狀況來看,貧困人口的現狀,貧困地區的廣泛分布以及深度貧困程度并沒有根本改變。
以云南廣大貧困山區為例。主要出現的狀況如下:一是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眾多,貧困人口眾多,貧困程度高,貧困因素復雜多樣,扶貧開發成本高,扶貧困難。二是基礎設施薄弱。大多數道路都是泥路或簡單的碎石路。第三,教育,文化和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嚴重滯后。四是產業發展緩慢。廣大農村依然以傳統農業發展為主,支柱性性產業較少。五是生存環境較差。六是農民思想觀念落后。缺乏商品流通和市場競爭的概念,“等待,依賴,想要”的理念是突出的。七是土地資源貧乏。
二、導致貧困地區的主要成因
就貧困的原因而言,學術界主要基于兩個觀點:首先,窮人有自己的理由,如窮人的懶惰理論,優勝劣汰理論,競爭失敗理論,貧困文化理論等;第二個是環境原因理論,它認為貧困是由自然地理環境、國家整體經濟環境和社會制度引起的,如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
從中國扶貧工作的歷史來看,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貧困人口構成和貧困成因較為復雜,國家扶貧工作的目標也在微妙變化。雖然貧困深度較大的貧困地區,貧困深度貧困縣和貧困村有不同的差異和特點,但貧困和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共同點。縱觀現有文獻和相關中央文獻的精神,深度貧困主要有以下原因:
大多數貧困地區都位于偏遠的山區。生活環境極為惡劣,自然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這些地方的建設和建設極其困難,開發和建設的成本非常高。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原因,深度貧困地區長期以來與外界隔絕,其開放程度極低。社會發育嚴重滯后。由于與世界的長期沖突,大多數人不會提前考慮并解決現狀。大多數貧困地區都位于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此外,這些地區工業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資金項目不足,市場開放度低,龍頭企業不足,產業發展市場風險巨大。
三、貧困地區擺脫貧困面臨的主要問題
云南這個大范圍的貧困地區在扶貧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具體如下:一是精準度不夠。扶貧目標的確定由指標控制,一些貧困家庭未被確定,他們無法享受相應的政策支持。在確定貧困時,有一些地方存在人為因素。二是責任落實不到位。在一些地方,將建設重型項目以減輕貧困,“面子工程”背后導致了極度貧困。有些地方追求短期政治成就,把資金集中在“大戶口”和“創造盆景”上,而偏遠地區的農村地區則保持不變。在某些地方,缺乏對工作的總體考慮和消極的等待政策。有的部門缺乏到村到戶措施。有些單位對“攜帶包袱”的工作不夠重視,也沒有真正試圖擺脫貧困戶的貧困。三是扶貧合力尚未整合。扶貧和農村生活津貼,新農村保險,醫療援助,危房改造以及財政困難家庭補貼等政策尚未無縫銜接。每個行業部門都有自己的一套計劃,自建系統,信息共享渠道不暢通,存在重疊的區域,并且存在空白盲點。四是扶貧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與扶貧需求相比,各級政府投入的扶貧資金仍然不足。工業部門的資金很難整合。第五,缺乏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在一些地方,它并不專注于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扶貧攻堅中可行的解決策略
1關注扶貧,開辟擺脫貧困的思想道路
習總書記還強調了扶貧工作指導思想:“消除貧困的主要意義不是物質貧困,而是意識和思維的貧困”,并指出:“減貧和急救,我們必須從頭腦中淡化貧困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扶貧工作不僅關注物質層面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關注精神層面的援助。實踐還表明,幫助貧困家庭建立減貧信心,增強致富信心,對于幫助貧困人口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引導群眾擺脫貧困的過程中,要加強思想宣傳,讓窮人明白自己是扶貧的支柱。好日子不是等出來的,是通過勤勞的雙手干出來的。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播放20世紀中國開采大慶油田時的一些宣傳片,讓群眾了解“鐵人精神”的價值和擺脫貧富的重要作用,調動貧困人口的扶貧熱情,從“被動扶貧”轉變為“積極擺脫貧困”,從根本上解決了擺脫貧困的第一個問題。
2保證精準扶貧,將利用當地的攻擊力量
習主席的秘書長指出,為了避免個別地區的扶貧政策或扶貧的高清晰度和影響深遠的目標,“扶貧開發更精確,成功更精確”。因此,在扶貧過程中,要努力確保對群眾實施扶貧政策,堅持實現共同致富。走向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使我們的扶貧力量得到有效加強。
例如:在扶貧中,必須制定相應的扶貧制度和標準,加大對貧困人口的審查力度,進行實地考察和檢查。實施真正貧困人口的“建檔”扶貧政策,使貧困認同透明,公開,公平,公正,確保準確查明,準確協助。此外,我們還應深入了解這些家庭貧困的根源,并了解窮人最期待和最迫切的需求。通過掌握輿論,我們可以真正探索和找出引導人民擺脫貧困的正確發展方向,使我們的攻堅力量指向工作目標,促進扶貧工作的快速發展。
3是促進工業扶貧,從根本上打贏貧困
擺脫貧困的關鍵是為貧困地區的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既要有臨時管理標準,又要加強分析“貧困”的根本原因,才是帶領群眾脫貧的正確方向。工業是一塊土地的“造血”的來源,這將從根本上幫助我們贏得對抗貧困的“戰爭”。
例如:通過實地考察,我們可以組織“當地條件”來發展我們自己的相關產業。如:對于一些靠近高速公路,地域氣候宜人的地區,我們可以根據旅游業的發展理念,促進相關產業的逐步發展。幫助當地人利用這一點作為支持和長遠發展方向,使人民的扶貧變得更有底氣。此外,我們還可以支持當地的一些龍頭企業,將企業與貧困人口的發展結合成一個經濟共同體,帶動人民隨著企業的發展而變得富裕起來。同時,企業的逐步成長也可以為更多的人帶來就業機會,從而促進收入和勞動方式的多樣化,使群眾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努力擺脫貧困。這樣,我們就能贏得扶貧的勝利,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引導群眾擺脫貧困的過程中,要積極轉變觀念和思想,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和改革。敢于從事艱難的攻堅工作,善于立足本職做事,讓人民的貧困之路得到緩解并向致富的方向發展。另外,在這場反貧困的斗爭中,我們也必須關注當地的實際情況,必須注意戰略和戰術的長期性,這樣才能在戰斗中獲得更全面的勝利。
參考文獻
[1]孟祥霖;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