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闖
(賀州學院 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2016年6月2日,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1],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意味著經國家認證的工程教育專業具有國際等效資格,對我國大學與全球人才市場直接對接、提升國際競爭力有促進作用。當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成為我國工程類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2]。
對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網絡工程專業來說,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種問題從而導致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在制定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方面不清晰、構建專業培養體系不夠合理、實施培養過程沒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缺乏工程實踐能力、人才培養方案和實施過程缺乏持續改進等。
在當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賀州學院網絡工程專業走校企協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之路是最佳選擇,是提高網絡工程專業建設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網絡工程專業服務地方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3]。
工程教育(本科)專業認證作為一種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最早始于美國。我國是從2006年開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在2016年6月2日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成為第18個成員組織。
《華盛頓協議》是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協議,它提出的工程專業教育標準和工程師職業能力標準,是國際工程界對工科畢業生和工程師職業能力公認的權威要求。《華盛頓協議》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和持續改進(Continue Quality Improvement,CQI)三大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涵蓋應用知識、公民責任和綜合能力三大方面的12條畢業要求,這對我國高校現行的工程教育模式帶來了沖擊和挑戰[4]。
根據高校相關文件要求,每一屆學生還沒招生就必須制定好人才培養方案。這對有些學科來說可能沒有什么問題,而對于計算機類專業來說,就不太符合實際,因為計算機技術更新迅速,幾乎每年都會有些新的技術出現。人才培養方案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修訂。和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專業一樣,賀州學院網絡工程專業建設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主要是存在著教育理念陳舊、缺乏工程教育標準意識和人才培養質量意識等方面,具體表現在缺乏行業工程背景、專業培養目標不清晰、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師資隊伍缺乏工程素養、課程體系難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工程實踐教育薄弱等方面。
賀州學院是一所地方二本院校,距離珠三角較近,借助優勢的地理位置,結合區域產業的需要,賀州學院網絡工程專業主要面向珠江-西江經濟帶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培養多層次的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近年來,網絡工程專業借助于多層次的校企合作平臺,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充分利用多方資源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賀州學院在推進網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有以下優越條件:①學校處在轉型發展大環境下,校領導的大力支持應用型人才培養,并提出了“八個共同”[5];②加入思科網絡技術學院和華為ICT學院,為網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③學校教務處支持每個學期2門課的課程異動,有助于人才培養的持續改進;④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機遇;⑤地域優勢,賀州學院距離珠三角僅2個小時以內的車程,非常有利于各種層次的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
網絡工程專業的建設是與思科公司及相關業務企業協同完成的。賀州學院通過與思科公司等相互業務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在通過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基于《華盛頓協議》12條畢業生素質要求和CDIO相關能力培養大綱,校企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基于教育部網絡工程工作組對網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指導意見和《華盛頓協議》以產出為導向的理念,校企共同構建課程體系;校企共同實施培養過程,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網絡工程實踐案例教學改革、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將創新創業融入整個培養過程中;學生畢業后通過畢業生的跟蹤和反饋、用人單位的反饋對課程體系和培養過程進行評估,并針對性地進行調整,持續改進過程,最終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結構圖
圖1給出了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方法流程和實施過程,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自2014年以來,賀州學院每年對每個專業都提供相應的專業調研經費,目的是讓每個專業制定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市場實際需求相吻合,這就需要企業及用人單位的參與才能確保制定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盡可能符合自身實際。
當然,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校企共同制定的培養目標是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也是基于CDIO能力培養大綱以及《華盛頓協議》中對畢業生的12條素質要求進行制定的。
按照賀州學院“八個共同”的要求,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肯定需要企業的參與。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基于華盛頓協議以產出為導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來構建,其次要基于教指委的《高等學校本科網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指導意見》來構建,再次需要和企業共同來構建,從培養方案的論證、審議到最終的確認,均需要企業和學校來共同完成。通過校企共同構建專業培養體系可以有效地解決賀州學院網絡工程專業原來存在的教育理念陳舊、工程教育標準意識和人才培養質量意識缺乏、人才培養缺乏行業背景、專業培養目標不清晰、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師資隊伍缺乏工程素養、課程體系難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工程實踐教育薄弱等問題。依托“思科網絡技術學院”,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理念,按照賀州學院校企合作“八個共同”的要求,與思科公司及相關的合作企業展開專業共建和聯合人才培養,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協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共建的契合點,探索一條“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以提升培養質量為目的并符合賀州學院特色的內涵式網絡專業建設之路。
根據賀州學院“八個共同”的要求,校企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包括共同組建實訓教學團隊、共同開發教材講義、共同建立實訓基地、共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近幾年來,賀州學院網絡工程專業已將這幾點逐步落到實處,與多達10多家企業形成合作辦學關系,共同組建實訓教學團隊。賀州學院非常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環節,從大一的第2個學期開始,在每個學期期末最后1~2周時間進行集中實訓,授課教師為來自企業的講師,就是把企業講師請進學校為學生教授實訓課程,每個班安排1個校內老師,通過這種方式,教學效果明顯改善。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持續改進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重要弊端是缺乏持續改進。賀州學院與時俱進,每個學期允許調整1~2門課程,且每年都有專門的專業調研經費,這為人才培養方案的持續改進提供了便利。每年暑期學院都會組織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調研,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根據對往屆畢業生職業發展的跟蹤與反饋,以及學生對各門課程學習的跟蹤與評估,綜合各種因素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持續改進,使其與時俱進,與行業需求相符合。
賀州學院作為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學生特點具有地方二本院校特有的一些特點。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結合賀州學院的“八個共同”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
這主要體現在學科競賽取得的成績中,如2017年的思科網院杯,共有5人獲得了全國三等獎;2018年的藍橋杯,有22人獲得了省級以上獎項,8人獲得省一等獎并參加全國總決賽,在全國總決賽中有1人獲得一等獎(排名廣西第一)。2018年的網絡技術挑戰賽中,我校共有19個團隊參賽,其中有16個團隊獲得全國三等獎及以上獎項。這些與我們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實施密不可分。
近三年的計算機等級考試中的三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四級網絡工程師考試,軟考中的中級網絡工程師等考試,學生的通過率顯著提高。

表1 近3年畢業生從事本專業人數比例
由表1可知,2016屆80個畢業生中有61個從事本專業,占76%;2017屆90個畢業生中有73個從事本專業,占81%;2018屆95個畢業生有82個從事本專業,占86%。由此可見,近3屆畢業生從事本專業的人數比例越來越高,說明他們掌握的專業知識越來越好,這與我們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分不開。
針對賀州學院學生特點,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總結了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積極探索更適合地方本科院校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校企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共同構建專業培養體系,共同實施人才培養過程,持續改進等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表明改革方案的有效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地方本科院校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參考。